李勇 山東科技大學校長辦公室 266510
新形勢下高校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李勇 山東科技大學校長辦公室 266510
各種自然災害以及人為造成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是當今社會的一大問題。如2009年9月份以來,我國部分高校爆發了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對高校的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社會公共事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穩定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廣大師生甚至眾多家庭的安全、穩定、和諧,還將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持續的影響。因此,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完善系統的應急對策,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校;應急管理;挑戰;對策
Univers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Challenge; Strategy
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種自然災害以及人為造成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時有發生,風險因素呈現增長趨勢。如2009年9月份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部分高校爆發了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作為人員較為密集、社會關注程度高的教學科研單位,此次疫情對高校的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大量事實表明,高校突發應急事件是隨時存在,時有發生。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應急管理機制,將應急管理理念融入高校管理過程,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不僅可以有效阻止突發事件發生和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且可以使廣大師生時刻保持防范危機意識,保障學校健康、穩定發展。一所高校是否具備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并將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持續的影響。所以,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完善系統的應急對策,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就高校應急事件的特點、原因加以分析,正視當前高校應急管理機制現狀與不足,就建立健全高校應急管理機制的措施提出個人見解。
1、應急事件風險源頭多
風險源頭是危機出現的根源。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校園突發事件的不確定因素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特點,如學校師德、學風、招生、就業、財務、人事、學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直是受到廣泛關注的敏感問題,這些工作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引發校園突發應急事件。
2、應急事件影響輻射面廣
高校作為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和高級專家、學者云集的場所,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高校一旦發生危機事件,不僅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公眾的目光還會直指高校的管理問題,不但損害學校的聲譽,還可能通過各種途徑對社會產生影響。
3、應急事件載體較單一
高校應急事件的發生載體以學生為主,但近年來連續發生的學術腐敗事件不可避免的涉及教師等其他人員。高校師生作為思想較活躍、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關注國家大事,心系社會發展,現代通訊工具使用率和網絡普及率高,對于新生事物接受較快,一旦發生突發事件,信息在師生范圍內傳播非常快,易產生突發事件的“放大”效應,導致群體事件或過激行為,直接影響學校的安全和穩定。
1、外部原因
隨著社會變遷不斷加劇和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利益格局不斷發生變化,高校與外部社會的聯系和交流日益廣泛,一些社會現象不斷涌現并逐漸滲透到高校中來,許多與校園文化格格不入的社會文化侵入大學校園,使得問題、矛盾、糾紛出現的概率增加,致使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時有發生。
2、內部原因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迅速增長,學校管理者首先關注的是學校的快速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尚未看見的可能遭遇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帶來的安全問題注意不夠,研究不夠。有的學校辦學級別上雖然“升格”,但其應急管理體系還未“升格”,應急機制不完善,應急預案比較落后,使得應急管理仍然滯后于災害事故的應急需求。另外,當代大學生強調個性張揚,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由于擴招導致畢業生數量激增,使得求職危機突顯;發生在大學生中的偷盜、詐騙等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等因素,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1、缺少專職組織機構,應對能力相對欠缺
目前,高校大都設有掛靠在學校辦公室的校級應急管理組織。這使得應急管理機構和人員組成不是相對獨立的,在應急事件發生時需抽調人員組建臨時工作小組,而臨時工作人員在應急處理經驗和應對能力方面較專職工作人員相對欠缺,容易導致在應急事件發生時不能及時有效的控制事態發展。由于沒有常設性的專職機構,使高校對突發事件的防控能力與應對能力大打折扣。
2、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不夠完善
由于內、外因的影響,突發事件的種類和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多,應急管理工作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系統平臺建設正在扮演重要角色。當前,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正在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但由于諸多因素,該系統自身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信息獲取范圍小、不能快速反應、決策部署傳達慢等,與國外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存在較大的差距。
3、專項應急預案少,且缺乏前瞻性
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指導下,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認真研究制定切實符合校情的應急預案。有了總體預案,還應相應制定各類專項預案,而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專項應急預案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很多涉及校園公共安全和師生生命安全的應急預案沒有研究制定。這就使得在某些突發事件發生時,相應的應急預案處于“真空”狀態,不能第一時間給予實施。
4、應急管理意識缺乏,應急教育培訓較少
應急管理意識,不僅指專職人員對應急事件的發生保持一種時刻警惕的狀態,而且全體師生員工都要樹立起正確的應急意識,才能減少應急事件的發生。正是由于缺乏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和有備無患的防范意識,以及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各種技能的培訓,因而在面對突發而至的公共事件時不知所措,不能有效控制局面,甚至發生次生、衍生事件,導致事件的損失和影響擴大。
5、對外聯系較少,應急力量相對不足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是高校的政府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由于高校行政直管為主、屬地管理為輔的特點,使其與當地政府、各相關部門以及高校周邊社區和單位聯系較少。因此,高校一旦發生超出其應急能力范圍的危機事件,其自身應急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1、強化危機意識,更新管理理念
加強危機管理,是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社會穩定和諧的客觀要求。當前,應急管理能力已成為衡量各級領導干部能力高低的標準之一,高校領導也不例外,而應急理念與認知則是應急管理能力的首要因素。高校領導要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居安思危,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級負責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做到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及時消除風險隱患,防患于未然。
2、完善組織機構,加強協調能力
高校必須建立獨立的應急管理機構,配備素質高、能力強的專職應急管理人員。除校級應急領導小組外,還必須成立院系級應急領導小組,以及分布于各個部門、教師與學生中的安全信息員隊伍。尤其是深入師生中的安全信息員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風險隱患,及時上報并積極進行處置,因此作用重大。通過成立各級領導小組和安全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基本構成了一個保障學校安全穩定的應急管理網絡,可以使風險信息及應急處置部署在網絡中及時進行傳遞,增強了整體協調能力,提高了應急處置效率。
3、加強制度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許多國家都有針對校園緊急事件的立法,使校園應急管理能夠“有法可依”。我國于2007年11月1日頒布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高校作為依法治校的具體實施者,應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學校實際,對現行規章制度進行修改、補充、完善,使國家的法律法規能落到基層,并用以指導和規范學校的各項工作。
4、修編應急預案,注重培訓演練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案的制訂和完善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指導下,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認真研究制訂總體應急預案,在總體預案的基礎上,還應酌情制訂各類專項預案并對原有的部分專項預案進行適時修訂。實踐證明,開展應急演練是提高綜合應急能力的有效途徑。定期開展應急演習,可以達到檢驗預案、鍛煉隊伍、磨合機制和宣傳教育的目的。
5、搭建信息平臺,提高應對能力
建設校園應急管理信息系統,搭建信息平臺,通過校園安全信息員對影響學校安全穩定的因素和問題定期排查梳理,一旦發現風險隱患可通過電話或網絡將信息反饋到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應急聯動平臺,使影響學校安全穩定的因素“早了解、早發現、早報告、早掌握”,為領導決策和及時化解消除矛盾贏得時間,始終掌握維護學校安全、穩定、和諧的主動權。
6、加強對外聯絡,尋求廣泛支持
面對當前高校規模不斷擴大且多校區辦學的格局,僅靠學校自身力量應對突發應急事件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強化屬地管理,不斷加強對外聯系,積極尋求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已成為高校的共識,如請城管執法部門對學校周邊環境秩序進行依法整治;請公安部門設立駐校民警依法打擊各種校園犯罪;與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及公安、消防、衛生等部門聯系,在發生突發應急事件時爭取人員、物資和資金支持等。
7、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和諧氛圍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通過正常渠道及時、準確地對外公布事件的進展情況和處理意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這樣可以避免各種“小道消息”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日常應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過加強安全教育、開展主題活動等,來提高師生保安全、促穩定的思想覺悟。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及時發布事件發展的相關信息,利用報紙、媒體、網絡等有效手段正面引導,穩定人心,營造安全和諧的校園氛圍。
自從黨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高校擔負著為科學發展培養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建立健全高校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維護高校的安全穩定,不僅事關社會的穩定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高校應急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各方關注、共同努力。希望高校應急管理這一課題的探討不斷深化,取得顯著成效。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決定[Z].北京:國發[2005]11號文件.
[2]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高校應急管理機制建設研究報告[J].中國行政管理. 2006(10):6-9.
[3] 劉偉,張萬紅.加強我國高校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策略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2):133-139.
[4] 莫于川.我國的公共應急法制建設——非典危機管理實踐提出的法制建設課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4):1 9-2 2.
[5] 郭正賢.高校危機管理的探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6 5-6 7.
[6] 陳志杰.高校應急事件的特性、成因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4):138-140.
[7] 謝一帆,邵澤開.我國高校應急管理的思路與方略探析[J].蘭州學刊.2008,(6):185-188.
[8] 劉偉,張萬紅.高校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比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2):68-70.
[9] 張建喜.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構建研究[D].湘潭大學.2008.
Challenge and Strategy Confronted by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Li Yong President Offi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and emergency events made by human have become ho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example, influenza A (H1N1) has broken out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nce September, 2009. And this severe situation challenges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section in the domain of social affairs, university’s st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its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cerned with security,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numerous teachers, students and families. Furthermore, the stability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extensively and continuously. Therefore, it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universit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system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trengthen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erfect strategy of emergency system.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77
山東科技大學科學研究“春蕾計劃”項目課題“高校應急管理機制研究”(2 0 0 9 A Z Z 0 4 3)
李勇(1978-),男,山東德州人,山東科技大學校長辦公室信訪與接待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