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雨,樊建勛,王冠軍,劉清志,包改輝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河南許昌 461000)
椎管內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可發生在椎管的任何部位。胸腰段脊髓為脊髓腰膨大和圓錐的位置,解剖結構較為特殊,此段椎管內腫瘤臨床表現不一,誤診、誤治多見[1]。現將我院2002~2007年收治8例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椎管內腫瘤患者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8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齡20~55歲,平均34.2歲。病程3個月~3年7個月,平均2年2個月。8例在外院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均經針灸、推拿、牽引、理療等保守治療無效而入院。
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并逐漸加重,伴有下肢放射痛或下肢疼痛,部位較模糊,均有下肢麻木或沉重感,休息后癥狀無明顯好轉,并有夜間癥狀加重的現象,直腿抬高試驗均陰性。
全部病例入院后均詳細詢問病史,細致體檢,采集X線片、CT、椎管內造影及MRI影像學檢查資料并綜合分析病情后,及時準確鑒別其他類似病癥從而作出正確診斷。腫瘤平面:T101 例,T122 例,T12~L13 例,L11 例,L31 例。 腫瘤大小:14 mm×20 mm×21mm~51 mm×18 mm×250 mm。 病理檢查:神經鞘膜瘤5例,脊膜瘤2例,神經纖維瘤1例。
本組8例均行椎板切除椎管內腫瘤摘除術,全部完整切除腫瘤。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7年,平均5年。腫瘤無復發,無死亡病例,其中6例癥狀完全消失,已恢復原工作;1例輕度腰痛;1例殘存小腿外側及足部輕度麻木感。
腰椎管內腫瘤和腰椎間盤突出癥均可出現腰腿痛癥狀甚至馬尾神經受壓癥狀,二者在臨床上極易混淆[2]。文獻報道,90%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 L4~L5和 L5~S1椎間隙,壓迫L5和S1神經根[3]。疼痛主要在下腰部并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相應神經支配區皮膚感覺下降,肌力減退,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而腫瘤引起的疼痛早期癥狀和體征不典型,疼痛范圍廣,無神經根受損的定位體征。晚期出現夜間疼痛加重或椎管狹窄癥狀和馬尾神經受損癥狀。
本組8例腰椎管內腫瘤長期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過分依賴現代醫學影像檢查手段。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CT和MRI技術的出現和普及為脊柱和椎管疾病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影像檢查正確率僅80%左右,過分依賴影像學檢查必然會導致誤診出現。②對腰椎管腫瘤的某些體征和MRI影像表現認識不足,某些體征的檢查方法不正確和結果判斷有誤。③病史詢問不仔細,體格檢查不認真。大多數腰椎管內腫瘤患者常規脊柱X線和CT檢查表現無特異性,MRI是目前檢查椎管內腫瘤的首選方法[4],脊髓造影術常被MRI所取代。MRI不僅能顯示椎管內病變部位、范圍、腫瘤形態、有無水腫、出血、鈣化、空洞、囊性變等改變,顯示脊髓和神經根移位、受壓和腫脹征象,還可對腫瘤的性質做出初步診斷[5]。本組1例行CT-脊髓造影檢查診斷,其余均經MRI檢查確診。
腰椎管內腫瘤一旦確診,需盡早行手術治療,腫瘤切除后,腰腿痛癥狀可緩解或完全消失,及時解除神經壓迫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6]。本組8例均行椎板切除椎管內腫瘤摘除術,全部完整切除腫瘤。術后6例癥狀完全消失,1例輕度腰痛,1例殘存小腿外側及足部輕度麻木感。
綜上所述,腰椎管內腫瘤是生長于脊髓、神經及其附屬組織的腫瘤,因腫瘤刺激壓迫可產生根性痛,早期臨床表現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似,易誤診漏診。詳細采集病史,認真體格檢查,結合CT和MRI檢查綜合分析,做到早期診斷,減少誤診及漏診的發生,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案,從而有效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侯樹勛.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258-1268.
[2]馬國峽,石東付,馮妹兵,等.腰椎管內腫瘤誤診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6):120-121.
[3]董迎春,唐華,周紹勇,等.腰椎管腫瘤的誤診分析[J].四川醫學,2009,30(7):1159-1160.
[4]張壯岱,張衛平,祝玉芬,等.MRI對椎管內腫瘤的診斷價值[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7):31-33.
[5]Garg A,Gupta V,Gaikwad S,et a1.Spinal angiolipma: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MRI features[J].Australasian RadiologY,2002,46(1):84-90.
[6]湯晨逢,李國新,袁忠治,等.腰椎管硬膜內腫瘤的診斷與手術治療[J].中國熱帶醫學,2008,8(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