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軍
能夠為天下讀書人服務,是出版人的自豪;能否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衡量出版人價值的圭臬。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于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由此,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我們也可以將這一事件看作是對出版業在環境保護中存在價值的注解。
倘若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客觀地審視《寂靜的春天》,其思想并不能算得上“發前人所未發”。對于中國人而言,今天風靡世界的環保理念,無非是幾千年前“天人合一”、“無為”、“齊物”以及“眾生平等”等觀念的復興,但是由于西方哲學一貫“知有而不知無”的思維定式,導致其探討的對象和領域亦難以突破物質世界層面;所做的反省亦滯留于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瓶頸,無法達到東方哲學中“視宇宙為一大生命體”的深刻與徹底。
因此,說蕾切爾·卡遜奠定了西方環保主義的基石則可,若將其奉為世界環保的先驅,身為中國人便有數典忘祖之嫌。
在1月26日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可持續能源記者之星頒獎典禮上,三辰影庫音像出版社推出了《東張西望——廖曉義與中外哲人聊環保藥方》一書,這也表明了我們對于環保的認識和理解。該書是廖曉義對國內外20位不同領域的杰出人士、專家學者進行的采訪實錄。在這部著作中,受訪者從不同領域和角度對“天人合一”這一東方智慧如何應對今天的生態危機和構建生態文明發表見解。受訪者從政治官員到環保專家、從專業學者到環保活動家,均是其工作領域的高端人物。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加州伯克利生態文化中心創始人F·卡普拉、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IHM波動醫學研究所所長江本勝、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扎西多杰等二十余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闡釋了人類文明將走向何方這一終極命題。
配合該書同時出版的《用東方智慧守望家園》收錄了5個生態短片,也從不同側面昭顯了傳統的生態智慧、鄉土文脈和自然養生對于生態保護的意義和潛力。《東張西望》一書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環境報》、《中華讀書報》等進行了報道,他們評價廖曉義的“環保藥方”“是來自中西方各位哲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藥方為治病,不但治中國環保各種弊端的‘病’,也對西方工業文明時代延續至今的‘西式環保’給予深刻的剖析和解讀”。
禪宗有一句話說得好: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中國的環境之所以面臨今天的困境,追根溯源,在于我們蹈襲西方之覆轍、棄明投暗,而迷失了自己的腳跟。時至于今,固然可以借鑒舶來的思想,醫環境之已病,但更應該根植于自身的傳統文化,治環境于未病。《東張西望》的出現,如同一面鏡子,折射東西方環保哲人智慧的光芒,幫助我們看見家中的珍寶。
今天,當我們回顧人類在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的所作所為,以及由此映射出的人性,其愚蠢和貪婪令人咋舌。這種現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體現得最為鮮明。
從原始初民的頂禮膜拜,到物競天擇的進化論和人定勝天、改造自然的豪情……人類伴隨著經驗的成長,一步步地由匍匐走向平等,走向對抗,甚至“翻身做主”,開始了對自然長達百余年的肆意踐踏。

《東張西望——廖曉義與中外哲人聊環保藥方》

《地球倫理》
在三辰影庫出版社即將推出的《地球倫理》一書中,作者京梅、郭耕二人以記者和環保踐行者的敏銳、學者的嚴謹、作家的深刻、詩人的浪漫講述了由于人類的貪婪和環保意識的淡薄對我們生存環境帶來的影響和破壞——全球荒漠化,正在以每分鐘11公頃的速度蔓延;全球的耕地,正在以每分鐘40公頃的速度減少;地球上每分鐘有1種植物滅絕,每天有1種動物滅絕……今天,溫室效應、土壤遭到破壞、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受到威脅、空氣污染、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已日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類“蛇頭吃蛇尾”的自殘行為已到了無尾可吃的境地。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浩瀚宇宙中一顆星球上渺小的生物,人類像細菌一般對母體敲骨吸髓。然而,人無獨生之理,終究要依賴陽光、空氣、水和土地。把工業文明置身于人類種族存續的宏觀范疇加以考量,不啻為整個物種自掘墳墓的集體瘋狂。
如今,人們已經普遍開始認同“環保”的理念。然而知易行難,出于對自身眼前利益的考慮和對貪欲的放縱,鋌而走險者有之,掩耳盜鈴者有之,“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者亦有之!人類難以克制的“自我吞食”的習氣,令許多人變得盲目短視,對末日的刀鋒視而不見,對自身的狂妄無知沾沾自喜。君不見歐美國家依然在消耗著日漸枯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以營造“冬天像夏天、夏天像冬天”、“有晝無夜”的“時尚生活”?
“天地與人,謂之三才”,“人啊,認識你自己。”對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東西方先哲充滿了清醒的自覺與自警。而今天,中國人的祖訓、阿波羅的告誡,人類卻如秋風過耳,恰似陽光無法照進心靈。
《看不見的彩虹,聽不見的音樂》是我們目前正計劃出版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張長琳憑借深厚的學養,在如話家常的娓娓道來中告訴我們:“人類所能見到的僅僅是300納米到700納米之間的物質,不足宇宙物質的百分之一;所能聽見的僅僅是20赫茲至20萬赫茲之間的聲音,也不足宇宙電磁波的百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都是聾子和瞎子!”作為一位生物物理學家,張長琳從最簡單的物理學事實說起,一步一步,逐步地讓讀者看到人類生活中越來越復雜的層面,從而把現代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成果與中國、印度等古老醫學中的經驗聯系起來,建立了一個天人相應的整體的世界觀。《看不見的彩虹,聽不見的音樂》讓我們睜開眼睛,看到了世界上那看不見的一部分,聽到了聽不見的聲音,撞響了思想的洪鐘,使我們能從自然主義和還原論思維方式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作者雄辯地指出:在這個世界上,自認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僅僅是大千之一粟而已!

“希爾伯特空間”中的“和諧金字塔”圖形詮釋了在有序與無序狀態之間搖擺的現實狀態——出自張長琳《看不見的彩虹,聽不見的聲音》
站在這樣的高度——或者說低度更合適——來思考環保,問題突然間愈加地復雜起來。直至目前,我們的環保理念基本上還停留在客觀世界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層面。水被污染了,我們將面臨干渴;樹被砍伐了,我們將面對沙漠;動物滅絕了,我們也來日無多;空氣骯臟了,我們無法呼吸;資源枯竭了,我們將坐以待斃……于是,心中觳觫的人類終于有所收斂。但是,這種收斂所及的范圍,不過是世界整體中不足1%的一個局部,對于那剩下的99%,我們是懵懂無知的。人類今天的所作所為,會給未知的世界帶來怎樣的傷害?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否有更大的危機等待著我們?
古人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在《易經》的六十四個卦象中,唯有《謙》卦是絕對吉祥的。放低自己,懂得敬畏,是倡導環保的根本心態,更是倡導發展的道德底線。
然而,謙卑與敬畏并不等于無所作為。畢竟,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具有無休止繁衍、非理性擴張的本能——無論是一株野草或者一群螞蟻,一旦失去制約,便能夠填滿整個世界。而人類作為唯一擁有高等智慧、能夠制造工具的生物,是天地自然之外唯一可以殺伐萬物的存在。如果我們相信人是宇宙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相信人生于天地之間,有其位置也有其使命,那么,制衡萬物或許是人類的天賦義務。這是一份無人監管、全憑自覺的權力,需要我們以節儉、護生、惜福自律,需要我們“以眾生之心為心”的博愛和仁慈。天理人欲、善惡交爭,我們這個星球的存亡治亂,只在人類的一念之間。
感激自身的天賦,發揮自身的天賦,同時慎用天賦、敬畏天賦,承擔起作為一個人類的責任,在內心葆有那份“為萬世、萬物開太平”的執著和熱誠。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是一個出版者對環保的淺悟,愿以此與同志同悟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