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焰
關于管仲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詳了。
管仲出生在淮河的一條支流——潁水畔,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潁上縣境內。這一點,《史記》上有明確的記載。潁水發源于中岳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流經安徽潁上、阜陽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管仲出生時的潁水河畔,應該更像現在的江南吧,春天里草長鶯飛、鳥語花香。這個地方在管仲之前,也曾出過很多人物,他們在少年時努力求學,稍大一點之后,便去了附近的晉國、蔡國、曹國、燕國、齊國等地,讀書、做官、做生意。
管仲的祖先姓姬,曾跟隨周武王打江山。后來周朝分封諸侯,被封為管國國君,因此改姓管了。到了管仲父親管莊這一代,家道中衰,管仲家也從山東一帶移至潁水畔。不過管仲少年時曾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通詩書、懂禮儀、會駕車、善騎射。成年之后,管仲開始外出做點小買賣,到過很多地方,也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對社會的現狀以及大眾心理很了解。這一段經歷,對于管仲思想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這使得管仲在行為習慣上,講究實際,不迂腐,有民間智慧和草根經驗。

《在淮河邊上講中國歷史》,趙焰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27.00元
說管仲,就不能不提他的好朋友鮑叔牙。鮑叔牙也是在潁水畔長大的,少年時與管仲是很好的朋友,后來又一同外出做生意。鮑叔牙對管仲很了解,也很包容。每次兩人做生意賺了錢,鮑叔牙總是讓管仲多拿一點,自己少拿一點。一些外人看不慣,說管仲貪圖錢財,不講義氣。鮑叔牙總是一笑了之,解釋說管子家境相對較窮,需要錢。管仲還當過兵,先后好幾次參加戰斗,但每次都從戰場上逃跑。人們說管子貪生怕死,鮑叔牙卻為管仲辯護:管仲不是怕死,而是家中有老母要贍養,不得不這樣做。管子也曾好幾次當過一些小官,但每次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解職。人們都議論管仲沒有賢德,鮑叔牙卻錚錚辯白說,管子不是沒有賢能,是沒有遇到好機遇。
大約是做生意沒賺到什么錢,當兵也沒獲得什么利,管仲和鮑叔牙一同來到了齊國。一番輾轉之后,二人由于學問高深,很快受到重用,分別擔任當時齊僖公兩個兒子糾與小白的老師。不久,齊國政局陷入動蕩之中——齊僖公死后,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欲殺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小白。公子糾和管仲避難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和鮑叔牙逃往莒國。齊襄公執政后荒淫無道,一直跟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通奸,文姜嫁給魯桓公之后也不中斷。齊襄公與魯桓公因此發生了角斗,魯桓公被齊襄公殺死。接著,齊襄公也被殺。群龍無首的局面下,管仲帶著公子糾,鮑叔牙帶著公子小白日夜兼程趕往齊國,誰先趕到齊國,誰就會成為國君。聰明的管仲想阻止小白回齊國,便帶著一小隊人馬阻截小白。當小白路過時,埋伏在那的管仲開弓射中小白的腰帶玉鉤,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中裝死。管仲見小白倒在車中,以為威脅解除,便和公子糾不緊不慢地回齊國。誰知小白風雨兼程,先到了齊國,當上了國王。
接下來的故事,更體現了管鮑之間的友誼——公子小白在成為齊桓公之后,想殺管仲報仇。鮑叔牙挺身而出,力勸齊桓公不僅不能殺管仲,而且還要重用他。鮑叔牙說,管仲有經天緯地之才,不可多得,只有他,才能使齊國變得強大起來。在鮑叔牙的力薦之下,齊桓公沒殺管仲,還任命管仲為齊國的相國。
管仲當上相國之后,整肅秩序,力促經濟,三年就使這個邊陲國家民富國強,初見成效。此后,齊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齊桓公也順理成章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不僅成為春秋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還成為經濟最繁榮、文化最先進、思想最開放的國家。這個國家呈現出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氛圍,齊國專門設立一個“稷下學宮”,以極高的禮遇招攬各地人才,讓他們自由發展學派,平等參與爭鳴,形成了當時學術思想的一片繁榮景象。稷下學宮不僅成為齊國的智力和人才倉庫,甚至成為當時最大規模的中華精神匯聚地,也成為最高等級的文化哲學交流地。
執政數十年后,管仲臥病垂危,齊桓公來到管仲病榻前,詢問管仲對諸大臣的評價,看誰更適合當相國?;腹珕枺骸磅U叔牙如何?”管仲答:鮑子是個正人君子,善惡過于分明,如果僅僅是好善尚可,但他記人一惡,終身不忘,沒有人能容忍得了。管仲雖然跟鮑叔牙私交深厚,但仍實事求是向齊桓公闡述了鮑叔牙思維直觀的缺點。齊桓公又問:“隰朋如何?”管仲答:隰朋不恥下問,過家門而不忘國事,是很好的人選。只可惜他與我形同喉舌,我一死,他恐怕也活不了多久。
這時候日益昏庸的齊桓公最寵幸的有三個人:一個是把自己兒子殺了讓齊桓公嘗人肉滋味的易牙;一個是背棄自己祖國和父親的衛公子開方;再一個就是為了親近討好齊桓公閹割自己的豎貂。齊桓公很想三選一接替管仲的相位,他試探管仲對這件事的態度,管仲明確表示反對。
齊桓公問:你看易牙這個人怎么樣?
管仲答: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
齊桓公又問:你看開方這個人如何?
管仲答: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
齊桓公再問:那你看豎貂這個人行不行?
管仲說: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
管仲不同意的理由都是“非人情”——在管仲眼中,這三個人的行為,違背了人之常情常理。一個人,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都會背叛,肯定心術不正,圖謀不軌。這樣的行為,當然得讓人警惕才是。
由于管仲的強烈反對,齊桓公只得拜隰朋為相。隰朋當了一年相國后去世,齊桓公又任用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在當上相國的兩年,眼見得齊桓公日益昏聵,天天與易牙等人廝混在一起,不由憤憤不平。鮑叔牙死后,易牙等三人更是各樹其黨,爭權奪利,根本不把年老體弱的齊桓公放在眼里。最后,一代霸主齊桓公孤零零地餓死在深宮,十數日無人收尸,齊國也陷入了動蕩和戰亂之中,國力一天天變得衰弱,由管仲創造的輝煌也走到了盡頭。
縱觀齊國的盛衰歷史,可以說,管仲是一個成功者。這一點,管仲與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都不一樣,他能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并且獲得了成功。一個人,能親眼看到自己的思想如種子一樣,生根、開花,并且結出累累碩果,應該是一件殊為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