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銳英 吳文慧 王琳
雙側游離缺失是臨床常見的缺牙類型,長期未修復可因過分依賴前牙而出現余留牙的過度磨耗,垂直距離降低,肌功能異常,影響咀嚼功能。咬合重建修復可以在新的頜位確立咬合關系,套筒冠修復為一種常用的咬合重建方式,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修復后固位力的改變、咀嚼功能的恢復、基牙及牙槽嵴的應力分布等方面[1-2],對套筒冠咬合重建修復前后咀嚼肌狀態變化進行分析者尚不多見,本研究從咀嚼肌電生理方面探討套筒冠咬合重建后咀嚼功能的恢復,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隨機選擇門診雙側游離缺失伴垂直距離降低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齡53歲,被測者雙側后牙全部缺失,僅余留前牙且磨耗較重,并有Ⅰ~Ⅱ度松動,能積極配合治療,定期復診。
Medetronic Keypoint肌電圖儀(丹麥)。
1.3.1 臨床治療 對每一名患者進行口腔常規檢查及關節X片檢查,制定完善的修復治療計劃。余留牙根管治療后按息止頜位減去2mm作為垂直距離[3],制作塑料合墊式可摘局部義齒恢復患者的垂直距離。試戴1個月并進行適當調整,至患者完全適應后,套筒冠義齒行永久修復。所有臨床操作均由同一醫師完成。肌電圖和咀嚼效率檢測時間分別為修復前及過渡修復后2周、1個月,永久修復后2周、1個月和3個月。主要監測雙側顳肌前束和咬肌的肌電活動,所有咀嚼效率和肌電測試均由同一人完成。
1.3.2 肌電圖檢測
1.3.2.1 測試部位及標記 雙側顳肌前束和雙側咬肌。顳肌在眶耳平面上,由外耳道上緣向前約6cm,垂直向上約6cm處,相當于該肌前束區;咬肌在眶耳平面上,由外耳孔上緣向前約2.5cm,垂直向下約6cm,下頜角的前上方,在相應的位置做標記。
1.3.2.2 測試方法 醫用95%乙醇皮膚脫脂,分別在所標記的體表相應位置安放表面電極,接地線置于左腕部。囑被測者端坐,雙眼平視前方,牙合平面與地面平行。在牙尖交錯位時做最大緊咬5s,休息1min,雙側交替咀嚼口香糖5s,采集并記錄顳肌和咬肌的肌電信號,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1.3.3 評價指標
(1)峰值電位:最大緊咬時峰值電位和咀嚼時峰值電位。(2)咀嚼肌不對稱指數,采集咀嚼運動時的不對稱指數。包括總體不對稱指數、顳肌不對稱指數、咬肌不對稱指數。
實驗所得數據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組間數據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
戴用過渡墊1個月后,患者最大緊咬時咬肌和顳肌前束的峰值電位較修復前有顯著性差別(P<0.05)。永久修復后咬肌峰值電位逐漸增加,較修復前和過渡修復時均有明顯提高,差別有顯著性(P<0.05);永久修復后顳肌前束峰值電位也逐漸增加,但修復后2周與過渡修復1個月無顯著性差異(P>0.05),修復后1個月較修復前和過渡修復后增加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肌電圖檢測結果見表1。
戴用過渡墊2周,患者咬肌咀嚼峰值電位較修復前明顯降低(P<0.05),顳肌前束差別不明顯(P>0.05);過渡修復1月至永久修復3個月咀嚼時的峰值電位逐漸增加,且與過渡修復1月之間差別無顯著性(P>0.05)。結果見表2。
過渡修復后2周,不對稱指數與修復前之間無顯著性差別(P>0.05),過渡修復1月和永久修復后不對稱指數逐漸降低且與修復前和過渡修復2周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1 修復前、過渡修復后、套筒冠修復后最大緊咬時峰值電位比較(,mv)

表1 修復前、過渡修復后、套筒冠修復后最大緊咬時峰值電位比較(,mv)
時間 左側咬肌 右側咬肌 左側顳肌前束 右側顳肌前束修復前 0.75±0.06 1.02±0.08 0.45±0.03 0.96±0.08過渡修復2周 0.68±0.05 0.95±0.10 0.51±0.05 1.01±0.07過渡修復1月 1.09±0.08* 1.31±0.08* 1.23±0.07** 1.38±0.11*套筒冠修復2周 1.45±0.11 1.68±0.09 1.18±0.07 1.25±0.08套筒冠修復1月 1.67±0.09 1.73±0.11 1.62±0.13 1.71±0.09套筒冠修復3月 1.59±0.10 1.67±0.09 1.66±0.09 1.73±0.12
表2 修復前、過渡修復后、套筒冠修復后咀嚼峰值電位比較(,mv)

表2 修復前、過渡修復后、套筒冠修復后咀嚼峰值電位比較(,mv)
時間 左側咬肌 右側咬肌 左側顳肌前束 右側顳肌前束修復前 0.73±0.05 0.81±0.05 0.37±0.03 0.69±0.05過渡修復2周 0.42±0.03 0.51±0.04 0.45±0.04 0.79±0.04過渡修復1月 0.71±0.04 0.73±0.07 0.67±0.04 0.81±0.06套筒冠修復2周 0.79±0.05 0.75±0.04 0.78±0.06 0.79±0.08套筒冠修復1月 0.82±0.06 0.79±0.06 0.86±0.05 0.77±0.06套筒冠修復3月 0.84±0.07 0.81±0.05 0.85±0.07 0.80±0.06
表3 修復前、過渡修復后、套筒冠修復后不對稱指數檢測結果(,%)

表3 修復前、過渡修復后、套筒冠修復后不對稱指數檢測結果(,%)
時間 總體不對稱指數 咬肌不對稱指數 顳肌前束不對稱指數修復前 -24.53±1.98 -15.25±1.16 -36.17±2.33過渡修復2周 -24.65±1.07 -16.57±1.03 -32.89±1.31過渡修復1月 -7.38±0.05 -9.16±0.43 -5.75±0.03套筒冠修復2周 -4.95±0.42 -7.35±0.54 -2.99±0.09套筒冠修復1月 -2.62±0.10 -2.50±0.14 -2.69±0.08套筒冠修復3月 -2.25±0.09 -2.45±0.13 -2.06±0.11
游離缺失伴垂直距離降低的患者需咬合重建修復,目的是使重建后的咬合與顳下頜關節、咀嚼肌等相互協調,以便更好地恢復咀嚼功能。
咬合重建治療過程中需要過渡修復,一般先用過渡性合墊恢復患者的垂直距離,密切觀察患者咀嚼系統的反應,并對新的垂直距離進行相應調整,觀察1~2個月患者無不適后再行永久性修復。永久性修復方法主要為活動修復(永久性合墊修復)和固定-活動聯合修復(套筒冠、附著體)兩種。
套筒冠義齒可以連接所有基牙形成牙周夾板,具有良好的支持和穩定作用,咀嚼時能合理分配合力,主要適用于多數牙缺失、咬合重建、牙周病伴牙列缺損修復等方面[5],本項研究所選病例符合套筒冠修復的適應證,因此,選擇套筒冠進行咬合重建。
本項研究顯示,頜墊式可摘局部義齒過渡修復2周后,最大緊咬時和咀嚼時峰值電位較修復前減小,咀嚼肌總體不對稱指數、咬肌不對稱指數和顳肌不對稱指數與修復前比無明顯變化;而過渡修復后1月,咀嚼時峰值電位比修復前提高且有統計學意義,咀嚼肌不對稱指數較修復前降低且差別有顯著性。在咬合重建修復治療中,合墊的暫時過渡性修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咬合重建修復改變了患者長期存在的低垂直距離和原有咬合狀態,重建新的頜位及咬合關系,患者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系統對新垂直距離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6],過渡修復大約需要1個月左右的適應時間。
套筒冠永久修復后2周,最大緊咬時峰值電位和咀嚼肌總體不對稱指數與修復前和過渡修復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永久修復1個月和3個月,咀嚼峰值電位和不對稱指數比永久修復2周增加,但差別不明顯。本研究結果提示,套筒冠咬合重建修復后,患者需要適應時間較短,大約需要2周的時間。這說明過渡性修復時,咀嚼肌的功能尚處于恢復階段,而永久性修復后,顳肌前束和咬肌肌電活動明顯增強,說明其達到了更為理想的咬合接觸狀態,咬合過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揮。隨著義齒使用時間的延長,患者的不適感逐漸降低,咀嚼時牙和黏膜所承受的應力得到均勻分布,咀嚼肌能得到很大恢復。以往研究表明雙側末端游離牙列缺損可摘義齒修復前后咀嚼肌的不對稱指數在修復后3個月有明顯的改善,而附著體義齒修復后大約需要1個月的適應過程。有研究表明對垂直距離降低的病人恢復垂直距離至正常的生理位置并進行咬合重建修復后,能明顯提高合力及咀嚼肌的收縮能力,恢復患者正常的咀嚼肌功能;同時,患者經前期過渡修復,會提高對永久修復體的適應能力。
[1]Assell RW,Steele JG,Welsh G.Consideration when planning occlusal rehabilit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Dent J,1998,48(6):571.
[2]Saito M,Miura Y,Notani K,et al.Stress distribution of abutments and base displacement with precision attachment and telescopic crown-retained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J].J Oral Rehabil,2003,30(5):482-487.
[3]李玉民,高平,殷愷.圓錐型套筒冠義齒咬合重建修復的臨床研究[J].天津醫藥,2007,35(17):834-836.
[4]周崇陽,馮海蘭.咬合重建修復過程中咀嚼肌肌電圖的變化[J].口腔領面修復學雜志,2003,4(3):143-146.
[5]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92.
[6]郁春華,陳玉琴,張富強.雙側末端游離牙列缺損修復前后的咀嚼肌表面肌電分析[J].上??谇会t學,2006,15(5):48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