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新民
1.1 一般資料 108例門診患者均屬心電圖確診為心律失常病人,其中竇性心動過速15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4例,心房顫動62例,心房撲動24例,房性心動過速伴房室傳導阻滯3例。男性51例,女性57例。年齡在45~54歲的7例,55~64歲的54例,65~74歲的30例,75~84歲的16例,85歲以上的1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1年。冠心病者45例,風心病21例,肺心病39例,心肌炎3例。
1.2 治療效果 以臨床癥狀消失,聽診心率在正常范圍,心律規則整齊,心電圖正常,為臨床治愈。以臨床癥狀消失,聽診心率在正常范圍,心律規則整齊,心電圖異常,為臨床好轉。三劑治愈者7例,六劑治愈者22例,九劑治愈者36例,十五劑以上治愈者26例,十五劑以上好轉者17例。治愈率84.3%,好轉率15.7%,總有效率100%。
2.1 方藥 炙黃芪50g、太子參15g、五味子10g、生地40g、麥冬10g、玄參30g、阿膠12g、當歸10g、丹參20g、赤芍30g、丹皮20g、川芎10g、檀香10g、甘草10g。
2.2 加減 胸痛者加瓜蔞、薤白、桂枝;心悸加炒棗仁、生龍牡、菖蒲;咳嗽加紫菀、冬花、杏仁;氣喘加桑白皮、葶藶子;水腫加重黃芪劑量,減去五味子、生地、麥冬,加車前子、茯苓、澤瀉; 陽虛減去五味子、生地、麥冬,加桂枝、附片;納差腹脹者加枳殼、厚樸、陳皮、焦三仙。
3.1 何XX,男,68歲,干部。1990年4月20日急診,患者有風心病史20余年,多次住院治療,早搏一直未能消除,長期服用消心痛,ATP,胺碘酮等藥物。晚飯后突發眩暈、心悸、氣短,急服上藥,并吸氧,癥狀為緩解,邀余診治,患者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無力應答,舌暗淡、苔薄白,脈促代,聽診心率110次/分,節律不齊,心尖區可聞及明顯的收縮期吹風樣雜音,急投益氣涼血復脈湯一劑,晨起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癥狀減輕,心率92/分,偶發早搏,原方再進三劑諸癥消失。此后,按原方加減,間斷服用,鞏固療效,尚未復發。2003年去蘭州居住,07年行支架手術失敗而故。
3.2 患者馬XX,女,61歲,2006年6月21日就診,有冠心病史13年余,右肋下潰瘍7年,時常流少量膿水,現心悸失眠,口干乏力一周,舌質紫暗,苔薄白,脈左沉澀,右細緊。心電圖:如圖1,給予益氣涼血復脈湯加炒棗仁、龍骨、牡蠣、菖蒲,三劑水煎服,25日復診,心悸失眠,口干乏力癥狀消失,復查心電圖(如圖2),再進益氣涼血復脈湯三劑而愈。隨訪未復發,至今健在。

圖1

圖2
心律失常屬于中醫心悸、怔忡、眩暈、厥證的范疇,祖國醫學雖無心律失常的病名,但歷代醫著中均有此類病癥的記載,如《素問.痹論篇》:“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傷寒論》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氣失守,則心中空慮,怏怏動擺不得安寧,無時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陽氣內虛,或由陰血內耗......皆怔忡所致之由也。”以及脈促、脈數、脈遲、脈結代等。其病機為臟腑功能失常,陰陽氣血虧損,痰濕淤血阻滯,病位在心,涉及到肝脾腎等臟器,病變以虛為主,正虛邪實。
快速心率失常多由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淤血內阻,久郁化熱而致。熱則脈數,熱盛則脈疾,熱盛陰傷則脈促。據《頻湖脈學》記載,形成促脈的關鍵是“熱”,其“熱”的產生乃由于心脈瘀阻,瘀而化熱。而心脈瘀阻又是由于心脈虧虛,不能使血脈暢行而致。故治療以益氣養陰,涼血化瘀為大法,采用益氣涼血復脈湯治療,方中選用炙黃芪補胸中之大氣,《醫學衷中參西錄》:“大氣升則心所依,故怔忡自止也”。生地滋陰養血,《醫學衷中參西錄》:“大劑服之,使陰血充足,人身元陽之氣,自不至上脫下陷也。”二者為方中主藥。太子參性平,助黃芪補氣,麥冬甘涼養陰,玄參涼血滋陰,助生地涼血養陰有增液湯之意,阿膠性平,補血滋陰而降虛火;當歸補血活血,赤芍丹皮涼血活血,丹參川芎活血化瘀。現代藥理研究它們均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當歸能擴張冠脈血管,明顯延長不應期,減慢心律;赤芍能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冠脈阻力,對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丹皮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洋地黃樣作用;丹參能減慢心率,增加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肌耗能而不損傷心肌;川芎是一種新的鈣拮抗劑,能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等作用。少佐五味子養陰斂氣,與太子參、麥冬合用富生脈散之意,檀香理氣通絡,炙甘草調和諸藥,合阿膠有復脈之意。全方集炙黃芪大補元氣合增液、生脈、復脈,共奏益氣涼血復脈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