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
看過鄭發祥畫梅的人,都會驚嘆于他的高超畫功。他筆下的梅花,枝干雄健蒼勁,花朵層疊似錦,再襯上山水雪月鳥蟲等寫意作為背景,擺脫了傳統畫法中冷寂清高的意境,使畫面顯得蓬勃大氣,盡顯梅的靈韻,攝人心魂。
寒冬斗士——梅,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喜愛。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梅,作為四君子之首,其最令人傾倒的氣質是一種“凌寒獨自開”的孤傲與堅貞。它不屑與凡桃俗李在春光中爭艷,而選擇于天寒地凍、萬木不禁寒風時,獨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開出繁花滿樹,幽幽暗香,隨風襲人。
因梅這孤芳自賞的品性,那些喜梅愛梅之人也大多是清逸淡泊的、高標獨秀的傲士。但平易近人的旅美藝術家鄭發祥先生的出現,卻改變我的這一看法。與“梅圣”鄭發祥的結識,是一個“未見其人先見其畫”的過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那看到鄭發祥的畫冊,頓時被那一幅幅重彩濃墨、鐵干縱橫、繁花素蕊、雄健蒼勁的梅花圖所折服,而此后才有了慕名拜訪的機會。
撼人心魄的梅韻
鄭發祥的梅花畫作,在結合梅的自然美特征來抒情寓意方面大膽推陳出新,獨辟蹊徑。他賦予梅強大的生命氣息和中華民族的高貴品格。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畫梅的干枝的技法中有“曲如龍”之說。鄭發祥抓住“龍梅”這一藝術聯系的契機,把“曲如龍”的技法加以擴張升華,將具有新時代中華民族風貌神采的巨龍形象化入整個梅的主干造型,創造出獨特的具有神威雄風的干枝藝術語言。
談及為何借梅抒情,鄭發祥說:“古人言,作畫是借物以寫胸中之所有。我畫梅源于對梅花的酷愛,愛梅花清麗、灑脫、超逸的風姿,更愛梅花傲霜斗雪、不畏嚴寒的品性。梅花高潔,化作泥土也依然香如故,而且還具有高尚的情操,只是為了報春而不與群花爭艷。我以為對于一個有心的人來說,站在詠梅的詩書畫面前,能使心靈得到了一種激勵和凈化。我希望把這種心靈的共鳴帶給更多的有心人。”
鄭發祥創作的梅的花朵,是一種折射時代美艷光華的新穎藝術語言。傳統畫梅的花朵的技法,多用簡筆點垛法和圈勾法。這樣畫出的梅的花朵形態雖然不乏簡潔傳神佳作,但造型卻大同小異。而鄭發祥畫梅的花朵則兼收中西畫風,將線條造型與水彩畫、油畫的技法相結合,融進方位透視、明暗質地、暈染映襯等技巧,以更豐富、更有表現力的造型藝術手法,全方位表現梅花的形貌神采。他這樣畫出的梅的花朵,幾乎朵朵有立體感,瓣瓣綻現神采。
正是由于鄭發祥準確地把握了畫梅的精髓,所以他筆下梅花圖才會令人怦然屯動。國畫大師關山月對其贊日:“功底深厚,創新出奇;梅家一派,非同流俗。”鄭發祥的畫作不僅在業內好評如潮,而且在拍賣市場上也備受歡迎,成為國內外諸多機構、藏家競相收藏的對象。在2009年當代實力派畫家春拍會上,他的一幅梅花圖拍下155萬元人民幣,另一幅白梅花圖以245萬元人民幣成交。
鄭發祥先生的作品涉獵甚廣。除梅花外,他的人物、山水、鳥獸以及書法篆刻等都頗具功底。尤其是他的篆隸書法,那雄沉、圓轉、道勁中透射出的奔放、灑脫和超逸都受到了名家的肯定。鄭發祥深明“書畫同源”的真諦,因而在筆墨技法上,他將中國書法淋漓痛快及流暢神動的精髓與大寫意繪畫的技巧融會貫通,力求書中有畫意,畫中有書魂。這種書與畫的協調與互補使其相得益彰,達到了藝術上的真正和諧統一,收到了攝人魂魄的藝術效果。
赤子之心拳拳意
在構圖上,鄭發祥的梅花作品畫面大都是全方位布置景物。他既用定點透視法,又用動點透視法,甚至突破時空限制來構圖,大大拓展了有限畫面的容量。如此一來,鄭發祥的梅花作品,在詠梅的同時也將祖國的大好河山融入其間,形成一種壯干勁枝奔來眼底、溢彩繁花鋪天蓋地的奇特構圖風格。這種構圖使整個畫面的景物闊大雄渾、宏偉壯觀、情意酣暢。畫如其人,這種繪畫構圖所展示的正是鄭發祥博大胸襟、赤誠愛國的藝術情懷!
交談中,鄭發祥向我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他的畫被送往臺灣的情境。1995年,他受宋慶齡基金會委托,畫了一幅梅花祝壽圖作為80大壽的禮物贈送給蔣緯國先生。蔣先生收到后贊賞不已,親自回贈了一張題為“我愛梅花,更愛中華”的書法條幅,以示其對梅花對中華民族的深情摯愛,并特別在回信中總結了梅花的十大精神,可謂深諳梅之品格。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往的日益深入,鄭發祥拳拳赤子心再掀波瀾,一個強烈的愿望在他心中孕育而生:組織一個“梅開兩岸”的大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讓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更加貼心地走在一起,共享中華一家親的骨肉情,共揚傲雪斗風寒的民族魂。隨后,鄭發祥就開始為“梅開兩岸”巡展四處奔波。
2009年9月9日上午9點45分,“我愛梅花更愛中華——旅美書畫家鄭發祥‘梅之韻個展”在臺灣中正紀念堂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式。鄭發祥告訴我,他把開幕時間定在這個時刻象征著海峽兩岸和平永久、繁榮永久、骨肉之情長長久久。當天,鄭發祥還捐出兩幅價格共650萬元的畫作做為臺灣“八八水災”的善款。
據介紹,活動當天,展廳內百余福鄭發祥近年新近創怍的梅花圖風姿各異,吸引了上千觀眾。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力先生為鄭發祥此次畫展題寫了“丹青梅花民族魂”,國名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題寫了“梅花開處是中華”,吳伯雄先生的題詞是“梅花炎黃膽,山河華夏魂”,宋楚瑜先生題詞為“江山香雪情,精神萬古傳”。
2009年9月20日,在臺北展出結束后,鄭發祥隨即赴美國紐約的中山紀念堂展出。同年,10月底他應邀赴廈門“海峽文博會”,作為文博會重要代表之一,舉行“梅開兩岸”鄭發祥個人大型藝術展。游子寸心系故鄉,繼北京的宋慶齡故居展出結束后,鄭發祥將于今年春節期間回到故鄉福建福州辦展。2010年2月14日~2月20日,鄭發祥將在福建省美術館舉辦“梅開兩岸春涌海西——旅美藝術家鄭發祥‘梅之韻暨海峽兩岸大型詩聯書畫藝術展”。
鄭發祥將自己的才華和情感全部寄予梅花,以此來抒發自己的追求和愛好一那種在世俗中一塵不染的精神、在冰天雪地中大寫春意的精神、在理想境界中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如今,他對梅花寄予更深刻的內涵——以梅花為媒,心系兩岸,以自己綿薄之力促兩岸交流,愿祖國統一、繁榮昌盛!
鏈接:鄭發祥藝術心語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絕對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盡力擊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
藝術家最大的才能,乃是創造諧美,在于把握住大的關系,相互間的聯系,大的結構、明暗團塊、色彩。只有把大的關系處理好了,你才能知道哪些細節需要描繪,哪些需要概括。一個好的畫家不在于把細節畫得深入,而在于恰到好處地為表現感情服務。
藝術家的作用是去打破平靜。他的責任是去喚醒那些酣睡的人們,搖撼那些安于現狀的社會棟梁。他使世界記起過去的黑暗,為世界顯于當前的現實,指出他新生的道路。他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時代的先驅。他來到以后,使一切靜止和呆板的東西都搓動不安。在一個害怕任何變革的世界里,他鼓吹改變——生命的采源。他是一個鼓動者,一個擾亂寧靜的人——敏銳、急躁、果敢,坐立不安,令人不安。他是在人類靈魂里活動著創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