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有位旅客在一個小站下了火車。他向站長問道:“聽說此地有兩家旅館,請問我住哪家旅館好些?”“實話告訴你,”站長說,“不論你去哪家,你都會后悔沒有去另外一家旅館。”
站長的幽默,旨在說明兩家旅館都很差,可無意中卻泄露了天機:選擇,永遠都是令人遺憾的。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材料的核心句是“選擇,永遠都是令人遺憾的”,也就是說,人在面臨選擇時,無論怎樣取舍,總有不稱心、不滿意的地方,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憾。如果進一步引申,還可考慮如下兩種立意:(1)人不能過于追求完美,而要學會知足常樂;(2)選擇自己喜歡的,喜歡自己選擇的,即愛我所有,無怨無悔。
長沙街頭一位青年男子牽著白發(fā)父親的手緩慢過馬路,感動了許多路人。該視頻在網上發(fā)出后短短一天時間,被兩萬多網友關注,不少人跟帖說這份孝心很難得。
正如有網友所說,這是多么平常的孝心啊,根本不必大驚小怪,也沒什么好感人的,但事實是,很多人都被感動了。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對父輩總是懷有一絲歉意;或許,還因為我們越來越不善于表達,也不想去表達。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粗礪的現實、惡化的社會人情關系下,我們總是縮在自己的小家庭和小圈子里無法自拔,寧愿與朋友大醉一晚,也不愿與父母親多說上幾句話。于是我們的情感世界開始荒漠化,野草瘋長。有老人為了讓子女能回家,想出了懸賞的辦法。終有一天,我們驀然回首,才會發(fā)現,原來最簡單的就是最珍貴的,最尋常的就是最難得的。本題參考立意:(1)“感動點”越來越低,說明我們內心的情感還未固化,還能暗自流動。(2)“感動點”越來越低,說明我們很多時候都樂于做一個愛的旁觀者,只是感動于別人的感動。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漫畫作文屬于新材料作文的一種,認真讀圖,悟其寓意,是寫作成功之本。此圖可從畫題“在強者面前”及畫面(人物動作、表情的異同),揣摩其真實含意在于反映“面對強者的種種表現”——流“淚水”者的怯懦,噴“口水”者的嫉妒,以及灑“汗水”者的奮發(fā)與拼搏。本題如果選寫記敘文,應注意展示生動的畫面,寫出較強的感染力;要善于用心描畫細節(jié),在鋪墊到位的基礎上及時地抒發(fā)情感;要堅決杜絕那些空洞的、夸大的、不實的矯情語言。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一次上陳魯豫的《魯豫有約》欄目,魯豫問李敖:“大師會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會照鏡子。”魯豫又問了一遍:“難道大師真的不會崇拜什么人嗎?”李敖想了一下說:“我從沒有崇拜過什么人,但我會崇拜某個人的一個單項。”接著,李敖舉了一個撒切爾夫人的例子:撒切爾夫人當政時,一日與內政大臣吃飯。一個年輕的女服務員端了碗熱湯上來。往桌上放的時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燙到了內政大臣。正當年輕的女服務員誠惶誠恐的時候,撒切爾夫人起身,上前輕輕地抱住了女服務員,輕聲安慰她:“這個錯誤我們誰都有可能犯,你別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務員后,撒切爾夫人才過去安慰內政大臣。
李敖說:“當時最窘迫的不是被燙到的內政大臣,而是那個不知所措的女服務員。撒切爾夫人注意到了這一點。這個細節(jié)太棒了!”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本題切入角度:身居廟堂之高,本可俯視萬物,而撒切爾夫人卻走下高高在上的廟堂,用一個親切的擁抱,還原了人與人之間最簡單、最樸實的關懷——由此可倡導寬容、關愛他人。此外,也可從“崇拜與偶像”、“細節(jié)的魅力”等方面構思立意。
據說,石榴有兩種:花石榴和果石榴。花石榴開千瓣之花,卻結不出粒米之實;果石榴以寥寥數瓣的花朵,卻孕育出甘甜的漿汁。
有個富者,他用孔雀的毛編成絲,以純金打成鉤,鉤上鑲鉆石,并用珍珠做餌,持銀質的釣竿釣魚。魚兒并不理睬。釣起魚來的,反倒是那些持竹竿的垂釣者。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些美麗的東西迷惑,忘記了自己真正應該追求的不是過程而是結局,或者輕易地把過程當成結局。這時,我們就會把一些簡單的東西演變得十分復雜,希望從這種復雜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而最終的成功卻因此而失之交臂。其實,人生的道路上鋪滿鮮花反而會耽誤了行程,若索性簡單一些,或許會采摘到更大的果實。具體作文時,可以談浮華、虛美、擺花架子、形式主義等對學習、工作造成的危害;可以談腳踏實地的工作態(tài)度、務實作風的意義和價值;還可以講工作作風的優(yōu)劣與工作成敗的關系等。無論如何入手,進行剖析時都應注意材料的豐富性,力求多用新穎的、有時代感的材料。
世界歌王帕瓦羅蒂到北京來那一次,順便去了趟北京音樂學院。很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讓他聽聽自己子女的歌唱,帕氏耐著性子聽,不置可否。這時窗外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無人入眠》,他就是黑海濤。他知道自己沒有面見帕氏的背景,于是憑歌聲推薦自己。帕氏很是欣賞,了解后親自為黑海濤聯系出國深造事宜,后來還親自給意大利總統(tǒng)寫信,讓黑海濤如愿參加在意大利舉行的世界音樂大賽,并獲得了名次。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即使是千里馬,你也要全力嘶鳴。如果沒有那一嗓子《今夜無人入眠》,眼下黑海濤或許只
一天早晨,一位女士發(fā)現自己的鄰居在下樓時把每家每戶門口的垃圾袋都拿到樓下,她非常感動。第二天她也開始幫助鄰居倒垃圾。逐漸地,在這個社區(qū)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她們沒有使用任何權力,卻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自愿地做出改變,為他人付出。她們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也無意識地獲得了他人的追隨。那么,她們是在服務他人,還是在領導他人呢?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本題參考立意:(1)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人向善。(2)思考仆人與領袖之間的距離。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羅伯特·K·格林里夫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了仆從領導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真切而樸素——在領袖考慮他們的追隨者能為他們做什么之前,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是:“你能為你的追隨者做些什么?”衡量一個領袖的偉大,不是看他擁有了多少追隨者,而是他締造了多少領袖。只有將傳統(tǒng)的組織金字塔結構徹底顛倒過來,讓領袖走下高高的神壇,才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
是個默默無聞的歌手,或者會在一所中學當音樂教師。正是他大膽地唱出了自己的聲音,一鳴驚人,才打開了成功之門——不同凡響的一聲長嘯,決定了一匹千里馬的命運。因此,才華加勇氣,便是我們成功的“敲門磚”。本題參考立意:不要喟嘆世態(tài)炎涼,不要抱怨命運不公,只有亮出不甘平庸的本色,才能踏上輝煌的人生舞臺。當然,如果從帕瓦羅蒂識人的角度切入題意,也可。
在英國,有個非常有名的馬戲團,馬戲團的臺柱是對比鮮明的男女兩演員。男演員是個奇丑無比的小丑,女演員是一名貌如天仙的訓獸員。一美一丑,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由于女演員長得太美了,身后總有大批追求者,追求者中有英俊不凡的,有家財萬貫的,但她一個也看不上。誰也沒料到,她竟然愛上了奇丑無比的小丑,并和小丑商量準備舉行婚禮。美事從天而降,小丑幸福得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距婚禮還有一個月時,小丑偷偷地找到一名醫(yī)術高明的整容師,花大價錢為自己整容,他想給未婚妻一個意外的驚喜。經過精心整容后的小丑與從前判若兩人,看著鏡子中英俊的面容,他別提有多高興了。當小丑信心十足地來到未婚妻面前把一切告訴她時,未婚妻先是無比驚奇地看著他,然后十分痛苦地對小丑說:“我們分手吧!”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思考角度一:“奇丑無比”是小丑的個性特色,個性特色決定了他在馬戲團的角色地位,也使他贏得了貌若天仙的馴獸師的愛情。整容后的他失去了鮮明的個性,便也失去了自身價值。由此切入,可表達對“個性”的看法。思考角度二:整容后的小丑是變得英俊了,但同時喪失了“真實”的自我。由此可表達對“真”的認識與評議。
去年8月,襄樊市總工會與該市女企業(yè)家協(xié)會聯合開展“金秋助學”活動,19位女企業(yè)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諾4年內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但三分之二的受助學生未能按要求給資助者寫信匯報學習情況。今夏,由于部分女企業(yè)家“不愿再資助無情貧困生”,主辦方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xù)受助的資格。
襄樊市總工會副主席周萍稱,部分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tài)”。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寫本題可從以下角度來構思:一是選擇其中一個對象來寫——或選擇貧困生,或選擇女企業(yè)家,或者抓住材料中的最后幾句話,從貧困生的心態(tài)寫起。二是從材料的整體意蘊出發(fā),分析其現象,挖掘其原因。可以逐層設問,沿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順序思考,深挖現象背后的本質規(guī)律所在。此外,還可逆向解讀,撇開常規(guī)性的視角和觀點,提出全新的看法。
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德國人每天早餐都是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中國人把雞蛋往鍋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或干點別的,等再回來雞蛋就煮好了。但德國人會用差不多剛好裝得下一個雞蛋的專門容器,下面焊一托盤,然后加滿水,1分鐘水就開了,3分鐘就關火。關火之后他們利用余熱再煮3分鐘,把雞蛋煮到剛剛達到營養(yǎng)價值最高的狀態(tài)。接下來用涼水泡3分鐘,使這個蛋很好打開。德國人認為這樣做很標準。跟中國人相比,他們節(jié)約了4/5的水、2/3的熱,同時還讓雞蛋達到了最佳的營養(yǎng)狀態(tài)。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這則故事至少帶給我們兩點啟示:啟示一,同樣的結果,不同的方式方法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拿“煮雞蛋”來說,我們可以發(fā)現中國人和德國人的煮法有較大差別。兩者同樣是把雞蛋煮熟,但德國人按照嚴格的標準、規(guī)范去執(zhí)行,不但雞蛋能煮熟,而且資源占用最少,效果(營養(yǎng)價值)也最佳。啟示二,要學會總結,制定適宜的制度和標準,并嚴格執(zhí)行。故事里的德國人在煮雞蛋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適用的煮蛋程序和控制方法,并嚴格執(zhí)行,結果每次用水、耗熱最少,雞蛋營養(yǎng)價值還最大。而中國人只求雞蛋煮熟,沒有注意觀察并認真總結煮的學問,在煮的方式方法中較之德國人有明顯的“水”和“熱”的浪費現象,而且破壞了雞蛋的營養(yǎng)價值。“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說的也是制度和標準的重要性。
CCTV—10中有這樣一句廣告語:“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
古詩云:“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俗話說:“站得越高,看得越遠。”“高度”不一樣,“視野”也隨之有闊窄。此之謂“高度決定視野”。
許多時候,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個人,我們往往會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認識,從而修正自己的偏差,這對調整我們的心態(tài),對我們處世觀的把握,對我們人生軌跡的選擇大有益處。此之謂“角度改變觀念”。
生活中,對待領導訓斥的反應、對下屬的批評、與人交往、對自己遇到的悲喜的表露等,唯有能恰當把握尺度者,其人生才會更順暢如意,更有滋有味。此之謂“尺度把握人生”。
高度、角度和尺度,三者緊密相關、相輔相成。一個站到了一定高度的人,他大多會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在處理這些問題的輕重緩急上也多會頗有分寸。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從審題立意看,本則材料提供了如下行文觀點:(1)居高臨下,方能多元思考,恰當地處理問題(可聯想古詩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2)思考、認識的高度決定思考、認識的廣度(可聯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3)換一換角度,讓人耳目一新(可聯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4)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社會將更加和諧;(5)看待問題,有時角度比距離更重要;(6)把握好“度”,也就把握了生活的原則;(7)恰到好處與過猶不及;(8)多一點“中庸”,少一點偏激……
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發(fā)表之前,有先請別人提意見的習慣。有一次,他寫好一個劇本,把當時最有名的詩人茹科夫斯基請來。一吃完午飯,他就開始朗讀自己的新作。年邁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覺的習慣,聽著聽著,不覺打起盹來了。過了一會兒,詩人睜開眼睛時,果戈理對他說:“你看,我希望聽到你的意見,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評。”說著,就把劇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本題可供選擇的寫作角度有:(1)嚴格要求出精品。(2)虛心是完善與進步的重要條件。(以上兩點揭示的是本質意義。)(3)要敢于“推倒重來”。(這是從前面兩個角度生發(fā)出來的,是從另一個角度贊揚果戈理。)(4)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成果應取審慎態(tài)度。(5)何必付之一炬。(這兩個角度是逆向思維的結果,意在提示未弄清作品要害前,倉促焚毀不一定就是嚴肅的態(tài)度。)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說:“如果拿橘子來比喻人生,一種橘子大而酸,一種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會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會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會感謝它是大的。”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從整體上理解材料,可把立意確定為:我們不能奢求人生,不必抱怨生活,相反,要以樂觀、感恩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的人生。或者說,要學會換一種角度看待人生中的得與失;處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如果只選一個側面或角度構思作文,立意可以是:(1)慶幸小橘子的甜(即滿足于平凡人生的快樂幸福);(2)感謝酸橘子的大(即樂于接受磨難,以成就一番事業(yè))。參考擬題:面朝陽光,春暖花開。
一座清冷的小廟住著一位老和尚和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一日,大和尚又偷偷跑來報告,說小和尚洗碗時打破了一只碗。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目微閉,平心靜氣地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不會打破碗。”大和尚聽后若有所悟……三年后,小廟香火鼎盛。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材料提供了老和尚、大和尚、小和尚等多個人物,提供了大和尚“偷偷跑來報告”到“若有所悟”,以至“三年后,小廟香火鼎盛”等情況,提供了老和尚教育大和尚時的平和神情和委婉含蓄的教導,還提供了“大和尚聽后若有所悟”(“悟”打小報告、背后害人不對,“悟”應該向小和尚學習努力工作,“悟”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等,都說得通)。
從老和尚的角度,可以認為材料旨在倡導講究教育態(tài)度、方式、效果,或者告誡世人:因為干事的難免出錯,出錯易遭非議,而不干事的又常常指責干事的,所以人們不應做閑人,對辛勞者冷言譏諷;更不能做官僚,對干事者求全責備。
從大和尚的角度,可以認為材料旨在表明:不能在背后非議他人;善教固然重要,善悟更加重要;廟和香火旺,家和萬事興,不責不怨,和則生諧,和諧興則事業(yè)興。
薔薇和雞冠花生長在一起。
有一天,雞冠花對薔薇說:“你是世上最美麗的花朵,神和人們都十分喜愛,我真羨慕你有漂亮的顏色和芬芳的香味。”
薔薇回答說:“雞冠花啊,我僅曇花一現,即使人們不去摘也會凋零,你卻是永久開著花,青春常在。”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本題立意角度主要有:(1)要全面認識自己,不光看到不足,還要看到優(yōu)點,學會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要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以上主要從“雞冠花”的角度切入題意。)(3)面對他人的仰慕與贊賞,應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是從“薔薇”角度切入題意。)(4)互相欣賞。(5)瞬間的美與永恒的美。(以上立足于材料整體。)
一個生物學家在一家農場,見雞群里有只老鷹,于是問主人:“為什么鳥中之王會落魄到與雞為伍的地步?”主人說:“因為我一直喂它雞飼料,它在雞舍里長大,所以一直不想飛,而且它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只老鷹了。”生物學家說:“不過,它到底是只老鷹啊,應該一教就會的。”經過一番討論,兩人準備將鷹放飛。第一天失敗了,第二天又失敗了。第三天,生物學家把老鷹帶到山上,再次鼓勵它說:“你是一只老鷹,屬于藍天和大地,張開翅膀飛翔吧!”奇跡出現了,老鷹慢慢張開翅膀,最后發(fā)出一聲勝利的長鳴,直沖天際。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本題參考立意:(1)贊美產生動力,動力創(chuàng)造奇跡,奇跡源于激勵。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可想當然或者一刀切。要多一點激勵,少一點批評;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支持,少一點譏諷。如果能這樣,差生也會奇跡般地變成優(yōu)等生。(2)環(huán)境造就人。舒適的環(huán)境下造就不了富有戰(zhàn)斗力的人生,成功的人生需要經歷風雨與挑戰(zhàn)。(3)目標影響成長。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目標定位,是鷹就應翱翔于天際,而不能委身雞群之中。
有群印第安人被白人窮追猛打,逃到了某個偏僻之地。由于情況危急,酋長便把所有族人召集起來談話。
他說:“我們的處境看起來很不妙,我這里有一個好消息,也有一個壞消息。”人群中間立刻起了一陣騷動。酋長說:“首先我要告訴你們壞消息。”所有的人都緊張地站著,神色惶恐地等著酋長的話。他說:“除了水牛的飼料以外,我們已經沒什么東西可吃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起來,到處發(fā)出“可怕啊”、“我們該怎么辦”的聲音。突然一個勇敢的人發(fā)問了:“那么好消息是什么呢?”酋長回答:“那就是我們還存有很多的水牛飼料。”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故事中那個智慧而幽默的酋長令人喜歡,因為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泰然豁達的心性,他所看到的只是生的希望。一個在厄運面前不會絕望的人,注定是個永遠不會被生活打垮的人。事實上,我們人生的好多次失敗,最后并不是敗給了誰,而是敗給了悲觀的自己。有人早就說過,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換個角度審讀材料:對于族人而言,酋長的話無疑起到了穩(wěn)定軍心的作用,可見說話策略相當重要。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都要有全盤考慮。酋長先將說話的焦點集中在人的糧食嚴重匱乏之上,然后話鋒一轉,點出了水牛飼料還是很充足的,人們會由此而感到一種希望。避重就輕,穩(wěn)定人心,在很多情況下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天,學生出了一個謎語讓老師猜,謎曰:“一院隔成兩下,五男二女分家,兩家打得亂紛紛,打到清明才罷。”要求:打一用具。這個原本很簡單的謎語,一時讓善于猜謎的老師“走投無路”。
后來老師這樣分析原因:把其中的“清明”理解成了“清明節(jié)”,并沿著這思路去猜清明前后可能用到的農具,這才越猜越糊涂。其實這樣的困境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換一下角度,摒棄思維定勢,就會發(fā)現“清明”還可以解釋成“清楚”、“明白”,沿著這思路就能水到渠成地猜到謎底:算盤。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角度也一樣,要有一雙發(fā)現它的眼睛,否則,再多再好的角度也只能變成“遺失的美好”。因此,選擇合適的角度,靠的是過人的智慧,而不是隨心所欲或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人的一生,有多少事情等我們去做,有多少問題等我們去解決,有多少夢想等我們去實現,有多少奇跡等我們去創(chuàng)造,有多少山水等我們去跋涉……它們都離不開角度。而選擇合適的角度,才是我們的出路;否則,就會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具體可思考的立意點有:(1)任何一個問題或事物都有很多角度,選擇不同的角度,往往有不同的結果。(2)要想實現夢想,獲得成功,就要主動出擊,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角度。(3)生活的迷霧有時遮擋了自己的眼睛,別人的暗示、提醒、忠告甚至逼迫就是驅散它的陽光,同時一個適合你的角度也被照亮。
卡耐基給他的雇員講課,他拿出一件器物,說:“這是盞出土的純金古佛燈,是價值連城的寶物,想得到它的請舉手。”幾十個聽課的人紛紛揚起手臂。
卡耐基突然拿起錘子把佛燈砸得七扭八歪,說:“現在還有人想得到它嗎?”依然有許多人舉手。
卡耐基站起身,將佛扔進熊熊燃燒的火爐,不一會兒把熔化得看不出形狀的佛燈又拿起來,問道:“還有誰想要它呢?”
聽課的人面面相覷……有個人卻又果斷地舉起手,卡耐基問:“你為什么還要它?”
那人說:“我可以重新把它打造成更漂亮的佛燈。”
卡耐基高興地說:“對,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人生在世常像佛燈一樣,被埋沒、被蔑視、被羞辱,但就看自己是不是金子。朽木燃燒了,變成灰塵就沒了價值,金子被燒化了價值仍然存在,所以人生價值不在外在形象,而在于內在素質和質量!”
要求找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材料分為兩部分:前面為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為第二部分。材料的主題在第二部分已有明示:“人生價值不在外在形象,而在于內在素質和質量!”材料中涉及對象有三個:卡耐基、其他人和“有個人”。他們分別表明了對于不同狀況的佛燈的態(tài)度。卡耐基認為決定佛燈價值的不是外在形象,而是內在質量;其他人只知古佛燈有價值,不知道完全失去佛燈形狀的金子同樣有價值;“有個人”覺得只要是金子,就能重新打造,讓它重新擁有更高的價值。寫作時,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側面立意,比如: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的內在素質;要善于發(fā)現“金子”的價值;鍛造人生的光芒;完善自我,提升價值;實現人生價值,必先提高自身素質;人不在“形”,有“餡”則行;天生我材必有用……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位年輕人向年長的智者請教智慧的秘訣。
年輕人問:“智慧從哪里來?”智者說:“正確的選擇。”
年輕人又問:“正確的選擇從哪里來?”智者說:“經驗。”
年輕人進一步追問:“經驗從哪里來?”智者說:“錯誤的選擇。”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寓言材料的結尾是點睛之筆。智慧從“正確的選擇”中來,不難理解;但說從“錯誤的選擇”中來,乍聽似乎是智者故作驚人之語,但細細想想,卻頗有道理。因為每個人總是在一次又一次“錯誤的選擇”中吸取教訓,才逐漸學會“正確的選擇”。實際上,人們從失敗中學習到的要遠遠超過從成功中學到的。從這個角度立意,可以是“每一次失敗都不是懲罰,而是學習、進步的機會”。如果立意為“全面地辯證地看待‘正確的選擇’和‘錯誤的選擇’,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我們就會變得聰明”,這也符合題意。
“如何讓金魚快樂呢?”課堂上,學生問老師。老師說:“每天給金魚換水,給它吃不多也不少的食物,食物太多,它會脹死,太少,又會餓死。還有,在玻璃缸里放入水草,讓它覺得自己在江湖里,最好還有一條小魚陪伴它,讓它不至于太孤獨……”
教孩子如何養(yǎng)金魚,這是瑞典小學里學生們的一堂必修課。老師讓每一位學生買一條金魚帶回家養(yǎng),然后每天問同學們養(yǎng)金魚的體會和情況。瑞典小學里的學會養(yǎng)金魚,其實是在教孩子們懂得生命需要什么,生命如何獲得快樂的道理。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就像瑞典老師給學生們講到的那樣:生命需要物質來維持,但對物質的需要應適可而止,否則就會變成一種貪婪,貪多必失,甚至會因貪婪而丟失生命;生命也需要精神的水草,需要自由、空氣和陽光;生命需要同伴,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等。
林清玄對窗子和鏡子有過精彩的比喻:“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示】林清玄比喻中的“窗子”,說的是開闊的視野對個人發(fā)展非常重要;而“鏡子”,指的是每個人都要審視自己,勇于自我完善。如果從“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切入題意,具體可寫知識上的視野、心靈上的視野、國際視野、文化視野;可以寫超越自我、走出個人狹小的天地;可以描寫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景、物、情、理給人帶來境界上的提升或心靈的頓悟;也可直接論述自己對“視野”的看法、見解。如果從“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入題,可以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態(tài),借“鏡子”探討人性的弱點:愛聽表揚話,聽不進逆耳忠言;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實質,等等。像李世民的“銅鏡”、“人鏡”、“史鏡”論,豬八戒照鏡子的故事,《皇帝的新裝》中皇帝照鏡的故事等都可引用,但要用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