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慧,孫燕麗,江 山,徐放明,陳爽白
(1.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天津 300193;2.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常熟 215500;3.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
淺談針刺補瀉操作的關鍵*
崔明慧1,孫燕麗1,江 山2,徐放明3,陳爽白1
(1.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天津 300193;2.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常熟 215500;3.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
通過對各種針刺補瀉手法的分析,結合實驗驗證,在得氣的基礎上,針刺補瀉操作的關鍵可能是其作用于軀體的趨勢,即向(體)內趨勢為主的操作手法為補,向(體)外趨勢為主的操作手法為瀉。
針刺;補瀉;操作;關鍵
針刺補瀉是毫針刺法的常用方法,也是針刺治療的關鍵。目前關于針刺補瀉操作的說法較多,但操作的關鍵尚需探討。通過對各種針刺手法的分析,結合經驗試探針刺補瀉操作的關鍵。
古代醫家有很多關于針刺補瀉手法的論述。《難經·七十八難》說:“得氣,因推而內之,是為補;動而伸之,是為瀉。”指出補瀉手法的操作要在得氣的基礎上施行,即補法以由淺入深,向(體)內按納為主進行操作;瀉法以由深入淺,向(體)外提引為主進行操作,點明了針刺補瀉操作的內外趨勢。筆者經常提及的單式補瀉手法有6種,迎隨補瀉法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刺法灸法學》中未被錄入,而呼吸補瀉法很少使用,不予分析,現試將其余4種單式補瀉手法分析如下。
提插補瀉法:《醫學入門》中提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緊按火燒身,補也。”操作上強調用力的“緊慢(大小)”,即得氣后,將針向內重插,向外輕提,以向內為主進行操作為補法;將針向內輕插,向外重提,以向外為主進行操作為瀉法。
徐疾補瀉法:《靈樞·小針解》中提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操作上強調速度的“徐疾”,即得氣后,緩慢進針而快速出針,重在徐入,以向內為主進行操作為補法;快速進針而緩慢出針,重在徐出,以向外為主進行操作,為瀉法。
開闔補瀉法:《素問·刺志論》中提出:“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操作上強調出針時是否按閉針孔。治療實證,即運用瀉法時,在出針時搖大針孔,以強化向外操作的趨勢;而治療虛證,即運用補法時,在出針時按住針孔,以強化向內操作的趨勢。
捻轉補瀉法:《針灸大成》中提出:“補針左轉大指努出,瀉針右轉大指收入。”即左捻針,拇指向前,次指向后為補;右捻針,拇指向后,次指向前為瀉。操作上強調以用力輕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捻或右捻為主的不同手法來區分補瀉。但其捻轉方向歷來存在爭議,所以捻轉法一般與其他補瀉手法結合起來應用,而不強調其本身的方向性。
在此基礎上,后世形成了多種復式補瀉手法,如燒山火、透天涼等。其操作都是以提插手法為核心,依照不同的徐疾速度,注重提插用力的輕重,再結合九六數等法組合而成。
現代針刺補瀉操作往往是多種單式補瀉手法的結合,《刺法灸法學》六版教材中選用的甘肅鄭魁山先生的家傳針刺手法——熱補涼瀉法[1]是很好的例證。該法是將提插、捻轉、開闔等手法結合起來的一種復式補瀉手法,與古代的燒山火、透天涼等術式相比,更簡便易行。
熱補法具體操作可分解為6部分:
1)進針時押手緊按針穴。
2)得氣后押手加重壓力。
3)刺手向前連續捻按3~5次。
4)連續重插輕提3~5次。
5)刺手再向前連續捻按3~5次。
6)留針后緩慢出針,急捫針孔。其中“緊按、重壓、捻按、重插、捻按、急捫”的操作都是以向內的趨勢為主,以防止經氣外泄并補益陽氣。
涼瀉法則相反,整個操作以向外的趨勢為主,以疏泄熱邪。李杜非[2]認為要使陽氣充實于腠理,就必須從陽(外)引陰(內),將陽氣引入地部,要使陰氣隆,則須從陰引陽,將亢盛之氣火由地部引導至天部而散泄之,亦強調熱補涼瀉法中趨勢的重要性。
鄭魁山等[3]曾采用熱補涼瀉法對41例受試者(健康者21例,患者20例)進行臨床試驗觀察。方法為針刺一側合谷穴,觀察雙側商陽穴及同側少商穴的皮膚溫度和血管容積波的變化。結果為熱補組(以向內的趨勢為主進行操作)使皮膚溫度稍下降而后升高,升高最多可達5.3℃,血管容積波多數表現為上升;而涼瀉組(以向外的趨勢為主進行操作)使皮膚溫度迅速下降然后逐步回升,下降最多可達5.5℃,血管容積波多數表現為下降。鄭魁山等[4]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實驗證明,熱補法可升高家兔失血性休克的血壓而且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這與對受試者的臨床試驗觀察相一致。
在實驗課中,陳爽白老師以熱補涼瀉法為藍本,指導學生在健康人(學生)曲池穴進行針刺補瀉操作,同時測量針刺點及距針刺點1 cm處的4點(共5點)在針刺操作前后的溫度。結果為行補法,即向內為主進行操作后,平均皮溫上升1~2℃;而行瀉法,即向外為主進行操作后,平均皮溫下降1~2℃。
針灸與中藥對生命體的刺激方式不同,但就作用于機體的趨勢而言,中藥也是向內的趨勢與補有關,而向外的趨勢與瀉有關。發汗解表藥、瀉下藥、利水滲濕藥、涌吐藥等,作用趨勢均向外,祛除病邪,屬瀉法。如麻黃發汗解表,大黃瀉下攻積,茯苓利水滲濕,常山涌吐痰涎。而補益藥等作用趨勢向內,輔助正氣,屬補法。
通過對各種針刺補瀉手法的分析和臨床試驗驗證,輔以中藥補瀉作用趨勢的佐證,可以認為,雖然針刺補瀉手法和影響補瀉的因素眾多,但在得氣的基礎上,補法:向(體)內;瀉法:向(體)外為主進行操作可能是針刺補瀉操作的關鍵。
[1]楊兆民.刺法灸法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1-33.
[2]李杜非.針灸“熱補涼瀉法”治療痹證[J].四川中醫,2008,26(8):120-122.
[3]鄭魁山.針灸補瀉手法[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06-108.
[4]鄭魁山,鄭俊江,鄭俊朋,等.對熱補(燒山火)涼瀉(透天涼)針法實驗研究總結[J].甘肅中醫,1996,9(8):4-7.
Brief talk on the key pointof reinforcing-reducingmanipulationsof acupuncture
CUIMing-hui1,SUNYan-Li1,JIANGShan2,etal
Schoolof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2.The FirstPeople’sHospitalofChangshu, Changshu 215500, China)
In this paper,a variety of acupuncture 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swere analyzed.On this base and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verification,we considered that the key pointof reinforcing-reducingmanipulationsofacupuncturemightbe the trend of itseffect on the body.In otherwords,the key ofmanipulations in puncture for reinforcing or reducingmay be itsaction trend on the body.Thatwas the trend inside thebodymainlywas reinforcing one,while themanipulationswhosemain trend were outside the bodywere reducing one.
acupuncture;reinforcing-reducing;manipulation;key
R245
A
1672-1519(2010)02-0121-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0672716)。
崔明慧(1983-),女,2007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針灸臨床、科研工作。
陳爽白。
2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