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標
(南京市金陵中學,江蘇南京 210005)
據筆者連續對 2007、2008、2009三年所任教學校學生物理學科高考成績的跟蹤調查,不難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只有近60%的學生最后參加高考物理學科的成績和該生在校的平日成績相關度較好,有近40%的學生最后參加高考物理學科的成績和該生在校的平日成績出現較大錯位.即平日在校物理成績平平甚至更低的學生高考物理成績會一鳴驚人,平日在校物理成績優良甚至優異的學生高考物理表現“失常”,甚至有個別學生一落千丈.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程度高于同為理科類的數學、化學等學科,更高于文科類語文、英語等學科,這種多年基本相似的錯位現實也見怪不怪地普遍被教師、學生和家長接受,并被簡單地總結為“物理學科難學、難考”的結論.
學生參加高考物理學科成績和該生在校的平日成績出現較大錯位的事實,背后一定存在著某些較為普遍的原因,正確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中學物理的興趣,消除部分學生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有利于教師改進日常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提高高考這一選拔性考試的可信度,進一步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首先,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說明了高考一考定型做法本身存在著先天不足,高考成績分分計較的評價方法本身存在著弊端,學生初中二年、高中三年學習物理學過程中增長的物理學知識,初步養成的研究物理學甚至包括其他自然學科的基本方法,培養的用物理學特有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很難在一張短短的高考試卷中得到十分可信準確的體現.這種學生實際水平能力和高考分數的錯位從理論上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物理學科這一錯位進一步放大.物理學科更加迫切需要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避免一考定型的做法.呼喚高考這一選拔性考試中怎樣合理采用過程性評價這一更加科學的評價方式.現行的考試模式決定了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的必然存在.
其次,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還源于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物理學科是研究自然世界所固有的最基本、最普遍規律的學科,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在強調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強調物理學所固有的思想的理解、物理學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并且最終落實到應用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相對于語言類、人文類學科,物理學應用的權重遠遠高于識記的權重.應用能力的體現和發揮分常態環境和新穎環境兩種場合,部分偏“傳統型”和“接收型”的學生在常態環境下解決常規物理問題能力較強,而突變成高考考場這種全新環境下去解決新穎物理問題的能力則大打折扣.當然這同樣又從另一側面體現了物理學科是最能作為考查學生在新環境下解決新穎問題能力的學科之一.物理學作為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的學科特點決定了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的必然存在.
再次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還源于平日中學物理教學存在的某些缺陷,平日的中學物理教學側重傳統知識的傳授,輕視應用能力的培養;側重模仿式、接收式教學,輕視創造性自主性的教學;側重在傳統物理情景下的訓練,輕視在新穎物理背景下的學習;側重急功近利式的題海訓練,輕視循序漸進式的能力訓練;側重從理論知識到理論問題的討論,輕視從生活實際到實驗探究的研究.導致學生求解傳統、常規問題的能力尚可,解決新穎、靈活問題的能力欠佳.高考試題相對于平時的練習題更加新穎、更加靈活.所以平日中學物理教學的某些不足決定了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的必然存在.
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首先說明作為選拔性考試,一考定型的做法先天不足,高考改革潮流勢不可擋.但又迫于中國國情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不能希望于高考改革采用飛躍變革式的改革方式.江蘇現行“3+2新高考模式”中“選二物理學科”的成績終端顯示采用等第制,變精細的分分計較為粗線條式的等級差異,體現了高考改革的一種方向.高考物理學科試卷組成采用“必考”加“選考”內容的方式,也體現了考試時讓考生有自主選擇的原則,體現了靈活多變的考查方式.這些舉措均有利于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
無論是高考物理試卷還是平時物理練習卷均要保持試卷相對充裕的題量和長度、豐富多彩的題型、合理的難度系數,同時編寫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中學物理新課程標準和課本內容的物理試題,也有利于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
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從另一側面說明了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經典和精彩,中學物理有限數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能延伸出千變萬化的物理情景和物理問題,能提供靈活解決自然世界基本問題的許多方法.中學物理教學最首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建構清晰的物理基礎知識框架,引導學生體驗經典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新背景下物理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物理世界中典型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方法,形成在開放環境條件下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能使之應用于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學習方式,即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改目標,也是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的需要.
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最終要落實到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第二課堂等教學基本環節的組織形式的改變上.
加強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預習的目的不在于解決多少疑題,而在于培養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預習的過程需要指導,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搜集信息;預習的結果需要檢查反饋,可通過師生課前交流、課堂學生呈現、課后終端顯示等方式來體現.培養預習習慣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新穎問題能力打下基礎,為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而準備.
改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解決新穎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主,自主學習的原則,探究、討論、實驗等多種方式靈活組合應用.寧要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解決一個問題,不要學生在教師訴說下聽懂十個問題;寧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做成一個實驗,不要學生在教師演示下觀看十個實驗;寧要學生在教師幫助下自主解答一個新穎習題,不要學生在教師的布置下重復求解十個陳題.
筆者利用高中物理《必修 1》“牛頓第二定律”一節內容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對照教學.甲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利用黑板板書、教師推導、輔助語言介召,直奔主題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F=ma,過程簡單,省心省事,然后配以相當數量的陳題加以強化訓練.乙班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采用DIS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和教材演示實驗等辦法,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并同時介紹采用控制變量法得出 m恒定時a∝F,F恒定時的初步結論.再通過力學單位制的介紹后得出F=ma的結論,并配合少量開放型思考題,訓練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新穎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兩個班的學生隨后的檢查測驗中得知:甲班學生解決傳統動力學計算題的準確率略高于乙班,乙班學生解決探究性實驗題、信息題、新穎計算題的準確率遠高于甲班.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堅持知識是載體、能力是關鍵的原則,通過長期活潑開放的課堂教學,一定能使學生在新穎背景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不斷加強.從而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
改變課后物理第二課堂的組織形式,改進物理作業的布置方法,為減小物理學科這兩種成績的錯位作好有效保證.物理第二課堂的活動堅持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的原則,通過提供與物理有關的小課題活躍學生物理第二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環境下發展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物理作業的布置應堅決反對題海戰術,題海戰術對幫助學生提高求解傳統、常規問題的能力可能有所幫助,但對改變學生在新穎背景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收效甚微.只有通過布置情景新穎、形式多樣、答案開放、總量控制的物理課后問題,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在新穎背景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這些有根有據的措施既符合當前教學的實際,又符合“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能最大程度上減小學生平日成績和高考成績的錯位.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