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慧,王 勇
(1.虎林市石頭河灌區管理站,黑龍江虎林158404;2.密山市青年灌區水利水保總站興凱分站,黑龍江密山158300)
水稻適宜生長溫度為25℃ ~35℃,因受氣候條件影響我省井灌水稻井口出水溫度普遍較低,為4℃ ~7℃,達不到水稻適宜生長溫度,使水稻遭受冷水害,出現生長緩慢,貪青晚熟,分蘗率低,千粒重下降等現象,嚴重影響水稻的質量和產量。不采取增溫的井灌水稻比地表水灌溉的水稻一般質量低1~2個等級,產量低15% ~20%。井灌水稻占我省水田灌溉面積比例較大,增高灌溉水溫,使灌溉用水達到或接近水稻適宜生長溫度,是提高井灌水稻質量和產量,增加種植效益必須采取的措施。筆者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實際和對水稻增溫技術的應用分析,介紹一種曬水池與渠道結合的井灌水稻增溫方法,供參考。
曬水池內井水水溫的升高主要來自于太陽短波輻射,除去空氣中放熱(顯熱傳導量)、蒸發的熱損失(潛熱傳導量)、從水底傳到土壤中的熱量(地中傳導熱)后,用于水溫上升的太陽短波輻射,稱熱量的有效凈輻射。輻射的熱量被水層儲存使水溫生高,達到增溫的目的。曬水池增溫效果一般一晝夜會提高水溫6℃ ~9℃。若井水溫度為6℃,則流人渠道時的水溫可達12℃ ~15℃,可以保證水稻生長發育的最低下限水溫12℃ ~13℃。通過曬水池實現初步增溫后,再通過渠道進一步增溫。一般渠道增溫效果為1.5℃ ~2.5℃/100 m,適當延長渠道的長度,控制水流速度,使流人本田的灌溉用水溫度達到或接近水稻適宜生長溫度25℃ ~35℃。
灌溉水溫是否能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要求,曬水池必不可少,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曬水池面積是決定水溫增高的主要因素,曬水池面積大,接觸的太陽輻射多,則表面增溫效果就比較明顯。但曬水池面積增大,占用耕地面積就大,同時水量損失也增大。因此,曬水池的設計既要滿足增溫要求,又要做到節水、省地。
曬水池的大小一般按面積表示,面積是由池內水深和曬水池容積決定的,而井水在池內蓄存時間是影響曬水池大小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1)曬水池水深確定。根據經驗,曬水池水深以20~40 cm為宜,水深超過40 cm時,雖然節省了土地,但太陽對底層水有效輻射減弱,增溫效果下降,水體增高溫度達不到設計要求;水深底于20 cm時,雖然增溫效果好,但占用土地面積較大,經濟效益下降。
2)存蓄時間確定。井水在池內的存蓄時間一般為8~24 h,時間過短達不到設計要求,時間過長則增大曬水池面積。
3)曬水池容積確定

式中:V為曬水池蓄容積,m3;T為井水入池到出池的蓄存時間,h;Q為灌溉渠道引用流量,m3/s;H為水深,m;S為曬水池面積,m2。
例如:某單井灌溉水田面積6.67 hm2,設計井水入池到出池的蓄存時間為 T=16 h,灌溉渠道引用流量為 Q =0.0051 m3/s,水深H=0.4 m,代入公式計算,則曬水池蓄容積V=293 m3,面積S=734 m2,占灌溉面積的1.1%。
4)曬水池的長度和寬度。生產用的曬水池一般為長方形,在斷面中部約1/3的面積是主水流流動區,出現溫度較低的冷水流現象,冷水流現象隨曬水池寬度變窄而減弱,但曬水池寬度過小會影響灌溉運用和管理。所以,333 m2以下的曬水池寬度以4~8 m為宜;以上的以8~12 m為宜。
5)設置分流檔板。在池中井口落水處和5 m以內,設置分流檔板,將入池井水向曬水池兩側分流,使水流在曬水池橫斷面內均勻分布、流動,避免產生冷水流。
灌溉水量經過曬水池增溫達到一定的溫度后,還需要按設計增溫要求進一步增溫。渠道增溫主要與渠道長度、環境氣溫、渠道寬深比、流量、流速等有關,設計原則為渠道寬、水深淺、流速緩。對于單井灌溉渠道設計水深宜為0.1~0.2 m,比降宜為1/2 000~1/3 000。根據實測,渠道寬深比為5∶1時,按平均增溫2℃ ~2.5℃/100 m設計;寬深比為3∶1時,按平均增溫1.5℃/100 m設計。
仍以上例為例,根據井灌水稻采取曬水池和渠道增溫技術應用的實際典型調查,增溫前單產6 300 kg/hm2,增溫后單產為7 080 kg/hm2,增產780 kg/hm2,增產 12.3%,按 2008年水稻平均價格1.6元/kg計算,6.67 hm2水田共增加收入8 320元。曬水池733 m2,未種植水稻減收352元/a,建設成本攤銷和維護費用為650元/a,減少收入合計為1 002元。比較水稻增產增收和曬水池支出,增加經濟效益1 098元/hm2。
曬水池和渠道增溫技術是井灌水稻增溫的有效方法,其施工簡單,容易管理,投資較少,適合廣大井灌水稻種植戶推廣應用。在使用曬水池和渠道增溫技術的同時,結合節水灌溉、快灌少灌、白近夜遠等其它工程和管理措施,可以滿足水稻生長的水溫要求,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1]曹印龍,付強,等.三江平原井灌水稻井水增溫技術試驗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2008,27(2):110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