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國,于志強
(黑龍江省泥河水庫管理處,黑龍江蘭西151500)
在施工承包中,合同價的調整是合同管理的重要課題。它涉及合同雙方的經濟利益,經常引起合同爭端,如不正確處理,會給項目實施帶來嚴重的困難。下面就引起合同價調整的原因和物價變化引起的合同價調整的方法介紹給水利同行們,僅供大家參考。
合同價的變化是工程變更、工期調整等一系列變化的反映,因此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引起合同價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工程變量引起的合同價調整可分為兩個方面:
1.1.1 工程量變化
在土建工程承包施工中,工程量的變化引起合同價的調整,是最為普遍的現象。一項大中型土建工程,在長達數年的施工中,難免發生工程量的增減,當這一數額超過規定限額時,必然引起合同價的調整。
工程量的變化一般是由工程變更引起的。此外,由于投標文件中工程量清單所列的工程是近似值,在施工過程中經過實測,實際工程會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即使按照工程量清單所列的單價結算,實際合同價與投標合同價也會有相當大的變化。
1.1.2 新增項目
當出現招標文件規定的工作范圍以外的工作項目叫新增項目,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條件復雜、項目繁多,加之工期長,自然條件復雜,隨著進展,做切合實際的設計變更是經常發生的。經常會引起合同價的調整。
施工過程發現不利的自然條件或外界障礙時,使現場施工條件較招標文件大為惡化,往往引起工期調整和費用的變化,在多數情況下引起施工單價調整,都會使原合同價發生變化。
工期調整改變了原定的施工進度計劃,無論是工期延長或加速施工,都會帶來施工費用的變化。根據土建工程承包施工的經驗,工期調整往往是施工期的延長,而工期延長不僅導致施工費用的增加,而且經常需調整單價。
工程所在國家的物價上漲是普遍的現象。物價上漲引起物資、建筑材料及人工價格的增長,往往使工程成本大量增加。
按照FIDIC合同條件的規定,在發生業主風險或特殊風險時,由此給承包商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給予補償,監理工程師應按規定追加合同價款。
以上就是引起合同價格調整的幾種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施工期限在1 a左右的建設項目,以及實行總價承包的建設項目,通常不考慮價格調整的問題,也就是說勞務、設備及材料等的價格以簽訂合同時的單價和總價為準,物價上漲的風險全部由承包商來承擔。因此,承包商在投標報價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經驗,把物價上漲因素考慮進去。下面主要介紹物價變化引起的合同價調整方法。
工程造價指數調整法是發、承包雙方采用當時的預算(或概算)定額單價計算出承包合同價,待竣工時,根據合同的工期及當地工程造價管理部門所公布的該月度(或季度)的工程造價指數,對原承包合同價予以調整。
工程造價指數調整法重點調整那些由于實際人工費、材料費、施工機械費等費用上漲及工程變更因素造成的價差,并對承包人給以調價補償。計算公式為:

在我國,由于建筑材料市場采購的范圍越來越大,有些規定對鋼材、木材、水泥等三大材料的價格采取按實際價格結算的方法,工程承包人可憑發票按實報銷。
實際價格調整方便而正確。但由于是實報實銷,因而承包商對降低成本不感興趣,為了避免副作用,地方主管部門要定期發布最高限價,同時合同文件中應規定發包人或工程師有權要求承包商選擇更廉價的供應來源。
調價文件計算法是發、承包雙方采取按當時的預算價格承包,在合同工期內,按照造價管理部門調價文件的規定,進行抽料補差(在同一價格期內所完成的材料用量乘以價差)。也有的地方定期發布主要材料供應價格和管理價格,對這一時期的工程進行抽料補差。
根據國際慣例,對建設項目工程價款的動態結算,一般是采用調值公式法。
在絕大多數國際工程項目中,發、承包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明確列出這一調值公式,并以此作為價差調整的計算依據。建筑安裝工程費用價格調值公式一般包括固定部分、材料部分和人工部分。但當建筑安裝工程的規模和復雜性增大時,公式也變得更為復雜。調值公式一般為:

式中:P為調值后合同價款或工程實際結算款;P0為合同價款中工程預算進度款;a0為固定要素,代表合同支付中不能調整的部分占合同總價中的比重(取值范圍在0.15~0.35);a1a2a3a4代表有關各項費用,如:人工費用、鋼材費用、水泥費用、運輸費等)在合同總價中所占比重a0+a1+a2+a3+a4=1;A0B0C0D0為投標截止日期前28 d與a1a2a3a4對應的各項費用的基期價格指數或價格;ABCD在工程結算月份與a1a2a3a4對應的各項費用的現行價格指數或價格。
工程施工中凡發生價格調整時,項目法人必須做到深入調查研究、專家論證,本著精打細算、節約投資和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原則進行。要加強合同的投資管理,深入工地調查了解工程建設情況,掌握工程建設動態。在調整實施前報原初步設計審批部門或上報規定的有關管理部門批準同意,以便上級有關部門審核批準。
[1]崔煥霞,袁天華,暢會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合同價格調整中價格指數的確定[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8(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