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抒怡
■郭勇斌
二胡傳統樂曲的表現手法
■楊抒怡
二胡是我國極具民族特色的樂器。在明清時期,由于戲曲藝術的空前發展,胡琴類拉弦樂器以其特有的委婉的聲線和柔和的腔調,廣泛地運用于戲曲伴奏中。特別是二胡已成為當時大多劇種的主音和托音伴奏最重要的樂器之一。20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在東西方文化的撞擊中,出現了如劉天華,周少梅,阿炳等二胡藝術大師。他們將二胡由伴奏樂器發展成獨奏樂器,把二胡從民間自流的狀態,逐步引向專業化的道路。
中國傳統音樂指的是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中國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態特征音樂的作品。傳統樂曲在它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規律和特色。傳統二胡曲目在秉承了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結合左右手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現手法。
傳統的二胡樂曲中,有很多樂曲是平穩、緩慢的,旋律進行通常是三度或五度以內。節奏較為單一,沒有漸快漸慢的節奏。譜面上的旋律看似單調乏味,但是演奏其起來卻是令人印象深刻。原因就在于它通過抑揚頓挫的手法,將旋律連串起來。所謂“抑”、“揚”是指樂曲的強弱音量的變化。“抑”是弱,“揚”是強。“頓”“挫”是指樂句和音符之間的句讀、氣口。在二胡演奏中,抑揚頓挫的手法通常是通過右手的長短弓、頓弓、提弓和右手的揉弦技巧來實現。這些看似簡單的技巧,廣泛運用于傳統曲目中,要加深演奏的藝術感染力,則必須把這些技巧運用的恰到好處。
《漢宮秋月》是1929年劉天華根據粵胡曲《漢宮秋月》的唱片記譜而成。經由蔣風之修改訂譜,并制訂弓指法。該曲所表現的是古代被迫入宮的婦女在凄涼、寂靜的秋夜中,面對月色,回憶往事,滿腹愁容,感嘆自己悲慘的命運。全曲以悲傷、陰郁的情緒為主。采用抑揚頓挫的手法來表現深宮的婦女哀怨的抽泣和嘆息。其中運用大量的休止符、頓弓、提弓和揉弦技法。
蔣風之《漢宮秋月》片段
譜例1

譜例1中使用了頓弓的手法,配合休止符的運用,表現出宮女揪心的痛苦和悲傷。營造出藕斷絲連的情緒。
譜例2

譜例2第二小節中間運用提弓的方法,提弓即在演奏完一弓后將弓水平抬起做相應停頓。全曲多處有類似的提弓,表現出宮女無奈的嘆息聲。提弓時需要干凈的結束上一個音。
行腔和韻味是中國傳統音樂特有的表現手法。“腔”這個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指說話的聲音、語調或樂曲的調子。很顯然,中國音樂里的“腔”與各地的方言和音樂風格息息相關。它是潤飾音色、渲染音樂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廣泛運用于我國各地的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韻味”這個詞作為中國古代詩學的重要范疇,可以說是以樂和詩、以味喻詩傳統的美學總結。“韻”本是與聽覺相關的樂的美學特性,引申到詩語中之“韻”,體現的是“詩”與“歌”的密切關系;“味”本是與味覺相關的概念,經過修辭轉換、美學轉換后成為審美品評的重要范疇“韻”、“味”合而為一,主要是指審美對象繞梁三日、令人回味無窮的審美效果。通過二胡演奏中的滑音和揉弦來模仿聲樂中的“腔”和“韻”,極大的提高了二胡的表現能力。
《二泉映月》是阿炳根據江南民間音調,在長年的賣藝中不斷演奏、改變、加工而成。深沉含蓄的旋律中迸發高亢激昂的情緒,表現出阿炳對命運的無奈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該曲多處運用揉弦、壓弦和滑音技法,來表現中國傳統音樂特有的韻味。
阿炳《二泉映月》片段
譜例3

譜例3運用了上下滑音和壓揉,既用三度以內的小滑音表現了江南音樂細膩陰柔的風格,又通過壓弦表現出內心的波瀾憤慨。運用滑音和揉弦的技巧,豐富了音高、音色,體現了傳統曲目的藝術魅力。
當代二胡演奏和創作藝術飛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二胡藝術已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技術體系,從民間的樂器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體系。從傳統的口傳心授發展成系統的教學模式。在創作中,又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具有較高難度的演奏技法,極大的發揮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在二胡曲目中的創作中,借鑒西方的旋律發展手法和體裁,在演奏上移植小提琴的技法,并出現了大量的協奏曲、敘事曲等。人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能使二胡與國際接軌,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民族樂器,愿望是好的,效果卻是相反的。因為民族樂器失去了民族的特性,也就失去了世界性。今天在我們提高技巧的同時,也要思考民族樂器的魂在哪里,特色在哪里。怎么發展才可以使二胡立于世界民族樂器之林。并不是僅僅靠炫技,而是靠我們自己的民族元素。今后二胡的發展必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在借鑒西方音樂的同時融入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相信二胡藝術會邁向更燦爛的明天。
節奏的魅力——初探京劇打擊樂的教學與實踐
■郭勇斌
京劇打擊樂藝術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瑰寶,許多經典的鑼鼓經和京劇名段中的打擊樂都成為京劇舞臺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在演出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表現人物情緒和渲染舞臺氣氛。筆者擔任京劇打擊樂教學多年,在教學與舞臺實踐過程中,有如下體會。
京劇俗語稱“一臺鑼鼓半臺戲”,可見打擊樂在京劇戲曲中的地位不同一般。它作為整個京劇音樂中一個起主導作用的重要部分,能以其獨特的音響節奏帶動全局,貫穿全劇,且以強化配合,烘托舞臺氣氛,突現表演動作,渲染規定情景中的環境氣氛,刻畫描寫任務某種內心活動,同時連貫劇情,統一整個舞臺的節奏、速度、風格,它的合奏能構成相當豐富而鮮明的意境,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京劇藝人長期實踐中成熟地創造出系列“鑼經”音樂,才豐富了戲曲語言藝術的表現力。在傳統戲曲打擊樂的運用中它和表演藝術并同發展,隨著流派的崛起和其代表劇目的輝煌,同樣展現了打擊樂在烘托、塑造角色人物演奏藝術的燦爛。打擊樂雖然依附于表演,但它卻能以強烈而抑揚頓挫的節奏感,給表演以制約,同時在節奏的變化上也極為豐富多樣;在樂器組合上,它有著相當精細完整的組織方式。鑼鼓經又可以說是戲曲音樂語言的骨髓,是戲曲表演藝術的命脈,其起止明確,節奏鮮明。是輔助表演、加強表現力極為有利的手段之一。演員的表演如果沒有鑼鼓演奏,就會黯然失色。反之,就會增強人物動作的力度、分量,使之夸張,鮮明、光彩照人。
京劇的打擊樂器,主要是渲染戲劇情節、刻畫人物性格描繪時空環境、配合演員表演而運用的。因此它的節奏較之民間打擊樂更富于變化,更具表現力。在京劇的伴奏樂器中,打擊樂器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京劇傳統戲對鑼鼓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樂手有較好的節奏感覺,更需要臨場有快速的反應能力,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應在舞臺上演奏此類樂器的。因此,建議在招生時嚴格把關,這樣招進來的學生,從學習到舞臺實踐可以盡快上手,少走彎路,免得老師白費功夫,還有誤人子弟之嫌。
京劇打擊樂的鑼鼓點(即鑼鼓經)數量很多,有近百種,如按其結構可大致分為“單一體”、“反復體”、“組合體”三種形式。在傳統鑼鼓經教學方面,要讓學生多念、多背、多看、多練,還應注意觀摩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教育心理學的啟發式教育和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相結合,在上京劇打擊樂課時,努力使學生了解樂器的特性與操作要領,可采取西洋打擊樂的節奏訓練方法,如單、雙節奏、復合節奏等,事實證明,行之有效,可讓學生盡快掌握節奏的感覺。要仔細揣摩老師的示范。并反復模擬實際舞臺演出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如舞臺場景的變化、演員唱腔、身段的變化、動作的變化、與人物角色情緒的變化等),使其加深印象,舉一反三,在基本功訓練方面一定要強化基功練習,在前期主要抓的是節奏訓練和基本功練習,中后期學習常用鑼鼓、“鬧臺”起霸、趟馬、與各種曲牌,最大的難點在于領會鼓師的領奏手法和鑼鼓之間的轉接。模仿是初學者的入門鑰匙。從模仿中體會技巧、研究方法、總結規律、多看多練方可熟能生巧。“韻味”是在熟和巧的基礎上,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產生的。
在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和訓練之后,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學生盡快地進入舞臺實踐(也就是劇目的響、彩排,這也是所謂的情景教學),因為不同于課堂的氛圍,會給學生以新的刺激,在京劇舞臺上,各種鑼鼓經的配置運用,十分注重行當和角色的對比。原來在課堂上看是很刻板的東西,到了舞臺上全部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們經過一次次的對與錯會逐漸找到自信,在舞臺上穩定情緒和心態,從容地進行演奏,完成樂隊與演員之間的配合,讓觀眾欣賞到一臺精彩的演出,這正是我們教學希望和期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