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良,李興國
(重慶鋼鐵集團公司,重慶 400080)
隨著型鋼市場的變化,型鋼生產和生產線建設也出現新特點:產量變化不大,專業化軋機出現并進一步發展。這一現象,順應了型鋼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方向。重慶鋼鐵公司大型軋機起始于1938年,現在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型鋼的生產,決定進行技術改造。
近幾年,國內型鋼軋機的建設非常迅速,主要集中在萬能軋機,大型鋼的產量也不斷增加,據冶金協會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國內大型鋼的產量達到947萬t,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安徽3省,占總量的70%以上,呈現出地區不平衡和產品不平衡現象。產量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2009年國內主要省份大型鋼生產統計表(單位:萬t/年)
H型鋼作為結構用鋼,近幾年發展很快,生產H型鋼的企業有馬鋼、萊鋼、日照鋼鐵、津西、長治等工廠[1]。我國H型鋼的產能已經達到1000萬~1300萬t。而工、角、槽鋼等其他型材品種,產量增長很少,生產的企業也以國內主要的大型鋼鐵企業為主。
型材的多樣性導致裝備多樣性,主要分為以下情況:
(1)萬能軋機生產重軌和H型鋼。重軌和H型鋼由于其特殊的斷面形狀,翼緣較寬,用傳統二輥軋機生產時,翼緣寬展量得不到足夠得變形,萬能軋機的引入,帶來技術進步,目前全國建成以及正在建設的萬能軋機生產線已接近飽和。
(2)連軋機生產對稱斷面異型鋼材。連軋的推廣使,簡單斷面型鋼生產得到成功應用,連軋生產線產品主要以對稱斷面的槽鋼、角鋼和大圓鋼為主,規模較高,但是不能生產嚴重不對稱斷面的異型鋼材,該類生產線國內還不多。
(3)傳統的型鋼軋機。我國橫列和跟蹤布置的兩輥軋機較多,多為Φ450~Φ650mm的中型軋機[2],這部分軋機工藝落后,自動化水平差,屬于國家政策淘汰范圍。可以適當對該類型軋機進行改造,生產專用型鋼,比如:橋梁用C型鋼、M型鋼、E型鋼、F型鋼、王型鋼、汽車輪輞用5.5~8.0輪輞鋼、鐵路用K60墊板以及周期斷面的鋼釬等專用型鋼軋機[3]。
重慶鋼鐵集團公司型鋼大型軋機,原屬清朝漢冶萍公司漢口鐵廠設備,1938年搬遷至大渡口,為重慶鋼鐵公司原型,主要生產38 kg重軌、M和E系列礦用鋼,近幾年開發了系列船用和橋梁用球扁鋼,為國內船用球扁鋼主要生產基地。隨著市場變化,該軋機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需要對其技術改造。
改造后的重鋼大型軋機,生產的主要品種為高檔的船用、橋梁用、工程車輛以及核電等特種需求的鋼材,鋼種的覆蓋范圍,也直接擴展到500MPa級以上,并預留了產品深加工和表面預處理工藝。
(1)坯料。根據產品特征,經過對產品寬度和長度(計量單位mm)計算,坯料選型如下:(2)產品大綱。型鋼產品設計,是依據市場調查報告和目前穩定運行的市場體系綜合分析而設計。常規產品按照目前穩定運行的銷售統計設計,新擴展產品依據市場調查結論設計。綜合分析后認為,型鋼改造的年生產能力設計為50萬t,設計的產品大綱如下:
表2 設計的產品大綱表
(3)生產工藝。大型型鋼生產,按照熱軋交貨設計,部分產品熱處理交貨(規劃),部分產品做深加工和表面預處理(規劃),熱軋生產線的工藝如下:
在線產品——坯料加熱(均熱)→950mm開坯機→800 mm中軋(2架)→800mm預軋→800mm完成軋制→1800mm熱鋸分段成倍尺→軋件熱預彎→步進冷床冷卻→1200mm懸臂矯直機矯直→軋件成排編組→1800mm冷鋸鋸切定尺→成品檢驗→碼垛打捆(在線產品)。
離線產品(規劃)——接在線產品→1800mm冷鋸鋸切定尺→檢驗→深加工(機械預處理、熱處理)→成品檢驗(含探傷)→碼垛打捆。
圖1 工藝平面布置簡圖(離線產品在規劃當中)
整個生產線布置呈順列布置,軋機分4列5架,分別由950mm和800mm的閉口和半閉口型鋼軋機組成,開坯軋機和中軋機列利用目前存量資產,其他軋機新增,具體平面布置圖見圖1。
型鋼技術改造采用了一系列成熟先進的技術,主要如下:
(1)加熱爐采用空氣單蓄熱燃燒型式,采用汽化冷卻節約能源;
(2)全線采用自動軋鋼,自動化高度集成,具備軋件跟蹤,程序優化功能;
(3)熱鋸、冷鋸采用液壓比例調節,自動適應鋸切壓力變化;
(4)冷床上料裝置采用自動熱預彎系統,減輕溫度應力帶來軋件彎曲;
(5)冷床采用步進機構和平移鏈條結合形式,節約投資;
(6)軋件采用長尺冷卻,提高金屬收得率;
(7)成品采用自動碼垛,改善包裝質量。
型鋼的生產和發展,是源于型鋼市場的變化。雖然國內鋼材總體產能過剩,但是專用型鋼生產,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一部分產品仍然需要大量進口,特別是高檔型鋼。型鋼產品以其特殊的形狀和特殊用途,在市場中占有一定地位。隨著下游產業的發展,型鋼產品的需求會更向多樣化發展。在鋼廠技術改造中,建議向專用軋機的方向發展,同時注重向軋后整理和深加工方向拓展,使型鋼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繁榮我國的型鋼事業。
[1]徐 峰,何彩紅,徐 勇.國內熱軋H型鋼工藝特點[J].鋼鐵研究,2009,(4):59-61.
[2]錢大川.型鋼生產新技術與產品標準匯編實用手冊[K].北京:中國冶金出版社,2007.
[3]袁志學,馬水明.中型鋼生產[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