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彬 唐映軍 夏 燕 余 娟
(貴州省畢節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
畢節地區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屬特殊生態的高寒山區,海拔457~2900m,相對高差2443m,屬亞熱帶溫涼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13.2℃,年降雨量1100mm左右,每年70%的降雨量集中在5~9月。畢節地區是貴州省的小麥主產區之一,小麥10月下旬播種,次年5月底6月初收獲。在小麥生育期間降雨量一般在250mm左右,但有效降雨只有200mm左右(5月中、下旬小麥接近成熟期的降雨對小麥生長沒有起到正效應作用)。本區小麥生育期間的氣候特點是:冬季溫度不低,春季溫度不穩(常有倒春寒出現),日照少,濕度大,常有冬春干旱,收獲期間常有連綿陰雨,易發生穗發芽。小麥生產中病害種類主要以白粉病、條銹病發生普遍而且重。
從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南方地區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畢節地區處于旱情較重區域。這對灌溉設施極其薄弱的農業欠發達地區來說,無疑給小麥生產帶來很大困難。搞好小麥抗旱栽培,對穩定小麥產量,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都有重要意義。抗旱栽培是因地制宜、各項措施相互配合的一整套綜合耕作栽培制度。小麥抗旱栽培是通過各種農藝措施,納雨保墑,增加土壤濕度,以保證小麥正常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農藝措施包括選用抗旱穩產品種、深耕蓄水、細耙保墑、適時早播、酌情調整播量、培育壯苗和加強田間管理等。
小麥栽培有“麥收隔年墑”的說法,也就是說秋冬季節的降水情況和土壤中的蓄水情況對小麥產量關系重大。根據畢節地區降雨特點,前茬作物玉米收獲后至小麥播種前雨水較充裕,一般在50mm左右,因此畢節地區旱地小麥的抗旱栽培技術要以“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墑”為中心,采用合理早翻耕、深耕蓄墑、苗期管理以淺耕保墑,達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的目的。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早耕,深度20~25cm,土層厚的地塊可深耕到30cm以上,以利接納較多雨水。做到隨耕隨耙,減少失墑,等待播種。土壤經過翻耙之后,把土壤耕層變成了良好的土壤“水庫”,以達到蓄水保墑的目的。春季盡可能采用免耕法或淺耕法,盡量不耕作土壤,防止跑墑。
抗旱品種之所以抗旱,一是具有較強的根系,根量大,能充份利用土壤深層的水份和養份;二是有較大的胚和長、粗、硬的芽鞘,耐深播,頂土能力強;三是對光照反應遲鈍,在干旱、光照不足時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四是對體內水分的蒸騰率低,在干旱缺水的條件下,能獲得較好的收成。不同的小麥品種有不同的生態環境要求,它們對水分的需求及反應與其特征特性一樣,有明顯的差異。一般分蘗力強,根系發達,植株較高,穗下節間較長,葉片較窄,小穗排列較松散的冬性、弱冬性品種,耐旱性較強,單株生產消耗水分相應較少。因此要依據品種特性、底墑水的多少和地力肥瘦選配品種。選好抗旱品種,可以種省水。目前適宜畢節地區種植的抗旱品種有畢麥16號和畢麥18號。另外,藥劑處理也有一定的抗旱效果,如用0.5%~0.8%的阿斯匹林拌種,可以提高小麥抗旱能力。
根據畢節地區近25年來的氣象資料分析,冬季溫度有升高趨勢,小麥生育期間降水量呈現播種前增多,播種后至整個冬季有所減少的趨勢。因此,根據旱地栽培的生育特點及冬前壯苗對積溫的要求,應適當早播,一般在10月15日至25日,冬性品種,適宜上述播期范圍的上限,弱冬性品種宜在下限播種。
畢節地區小麥生產基本上都實行分帶種植,小麥基本苗可控制在8萬~10萬/667m2之間,肥力較好的地塊基本苗宜少,反之基本苗宜多。在有條件的地方最好采用簡易開溝播種器,開溝、施肥、播種、覆土等各項工序同時進行并一次性完成,可以減少土壤底墑損失,出苗效果更好。播種深度一般2~4cm。
壯苗抗逆性強,有發達的根系,耐旱耐凍,能吸收和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可起到以根調水的作用。培育壯苗主要措施是抓住有利播種期,其次是增施磷肥,可顯著促進小麥多生根,深扎根,擴大根系范圍,增強抗旱能力。
養分充足的地塊,能促進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根系吸水能力,較好利用土壤深層水份,以肥調水、增強抗旱性。
在增施有機肥的同時,適時增施化肥,實行有機肥和無機肥的結合,以無機促有機,擴大物質循環,達到迅速培肥地力,促進作物形成較強的根系,增強根系對水份的吸收能力,最終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同時,還要加強氮、磷、鉀肥配合施用,適當增施微肥,尤其是硼肥和鋅肥。
含有黃腐酸的腐殖酸肥料,對促進作物根系活力,發揮作物對水份的節流和開源起到雙重抗旱作用。黃腐酸可以減少氮、磷、鉀肥的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起到增產作用。黃腐酸本身還具有抑制某些病菌的作用,因而可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小麥的田間抗旱管理應以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成穗率為核心,以弱苗為重點。在有水源的區域,充分利用堰塘和小水窖蓄水,對弱苗田塊進行澆水追肥,用尿素5~10kg/667m2。在沒有水源的地方,農戶要掌握氣象信息及時“借雨”追肥,在下雨時將尿素均勻撒施于小麥帶,借助有限的降雨將尿素溶解于土壤,以利于發揮肥效。
畢節地區小麥生產經歷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2008年的雪凝、2009年霜凍和2010干旱),這對下年的小麥生產將帶來更大影響。2010特大干旱對全區小麥生產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部份保墑能力和肥力較好地塊還有一定收成,廣大農民朋友都積極采取措施保苗留種,用于下一輪的再生產。對絕收田塊,為了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對絕收麥田及早進行翻犁,改種其它春播作物,減少災害損失,有條件的地方改種蔬菜,做到以春補冬、以菜補糧,努力將旱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