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江蘇新遠程電纜有限公司,江蘇宜興214251)
目前,我國核電站建設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據有關文獻報道,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運行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將會有100套左右。核電站用電纜用量的大量增加使之成為電纜制造業爭相開發的一個品種,國內許多企業對開發核電站用電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本文所述的核電站用電纜實際上是指核電站用1E級電纜。根據目前使用工況,我國又將其分為:K1、K2、K3等三類。核電站使用的電纜有普通電站用的常規電纜和能滿足核電站特殊運行工況要求的所謂核電站用1E級電纜。1E級電纜的生產在我國實施許可證管理,獲證單位必須具有該類產品的設計能力。
目前國際上民用核電站的主要類型有兩種,即:壓水堆(PWR)型核電站和沸水堆(BWR)型核電站。兩者的最大區別在于:在PWR型核電站中,推動汽輪機組葉輪轉動的蒸汽是通過將堆芯產生的熱量經換熱器加熱而得到,電站的汽輪機設備作為正常區域對待;而在BWR型核電站中,是直接使用堆芯產生的蒸汽來推動汽輪機組葉輪的轉動,電站的汽輪機設備則是作為放射性管理區域來對待。
我國運行和在建的商用核電站幾乎全部采用PWR型。
PWR型核電站的核島由反應堆廠房和反應堆輔助廠房組成,在此完成蒸汽的產生和輸送。1E級電纜就應用在這些廠房內。
由于我國核電事業起步較晚,目前還是在對世界的先進技術消化、創新的過程中,至今還沒完成有關核電站用電纜標準的制定。在2008年,我國參考了IEEE 383—2003《核電站用1E級電纜和接頭質量鑒定》[1]、IEEE 323—2003《核電站用 1E 級設備質量鑒定》和RCC-E《壓水堆核電站核島電氣設備設計和建造規則》等標準,制定和頒布了 GB 22577—2008《核電站用1E級電纜 通用要求》,其后續相關標準正在制定中。國內各企業在研發該類產品過程中,也主要參考IEEE 383—2003和RCCE。
目前世界各國核電站機組數量和核電發電容量位居世界前三位的是美、法、日等三個國家;世界三大主要核電設備制造商集團也是由這三個國家的公司組成。
美國是最早制訂有關核電站用電纜鑒定規范的國家,其標準系列為IEEE 383。IEEE于1974年公布首版IEEE Std 383—1974《核電站用1E級電纜、接頭、連接的型式經驗》[2],2003年將其修訂為IEEE Std 383—2003《核電站用1E級電纜和接頭質量鑒定》。
IEEE 383是關于輕水堆核電站(含PWR型核電站和BWR型核電站)用1E級電纜質量鑒定的原則、方式、方法的指導性文件,是對IEEE 323標準在有關1E級電纜方面的補充和具體化。1E級的定義源自美國IEEE 323/383標準,是指核電站內電氣設備和系統的安全級別。1E級設備和系統是在緊急情況下所必須工作的設備和系統,如反應堆急停、安全殼隔離和堆芯應急冷卻等系統。IEEE 383涵蓋的產品使用范圍為:核島安全殼內(但不包括壓力容器內)的1E級設備用電線電纜和1E級設備內部用電線電纜。IEEE 383將1E級電纜分為需要或不需要做模擬冷卻劑跑失事故(LOCA)試驗共兩種。
日本未制訂自己的核電站用電纜產品標準,目前執行的規范是參照IEE 383—1974。日本將這類電纜定義為:在核電站內,安全上重要的構筑物及設備系統(簡稱:安全系)使用的各種電纜。涵蓋的產品使用范圍為:輕水堆核島安全殼內(但不包括壓力容器內)的安全系用電線電纜。日本也將1E級電纜分為需要或不需要做LOCA試驗共兩種。
法國的RCC-E是國內各廠家經常參照的法國文件。顧名思義,RCC-E《壓水堆核電站核島電氣設備設計和建造規則》是一份關于壓水堆核電站核島部分的電氣設備設計和建造的指針。電纜作為電氣設備的一員,其相關的要求也包括在這一規則中。法國的RCC-E將1E級設備定義為:為電站安全履行保護功能的設備。同時提出了K類分級的概念:
K3質量鑒定程序。用于保證安裝在安全殼以外的設備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和在地震荷載下以及對某些設備所規定的事故環境條件下能夠執行其規定的功能;
K2質量鑒定程序。用于保證安裝在安全殼內的設備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和在地震荷載下仍能夠執行其規定的功能;
K1質量鑒定程序。用于保證安裝在安全殼內的設備在正常、事故/或事故后環境條件下和在地震荷載下仍能夠執行其規定的功能。
RCC-E在涵蓋的產品使用范圍上比IEEE 383有了拓展,增加了對使用在安全殼以外的產品要求。
GB 22577—2008《核電站用1E級電纜 通用要求》也將核電站用1E級電纜分為三類:
K3類電纜。為安裝在安全殼外,通過K3類質量鑒定程序驗證其具備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和在地震荷載下,以及在對一些設備項規定的事故條件下能完成其規定功能的電纜;
K2類電纜。為安裝在安全殼內或者安全殼外對輻射有要求的場合,通過K2類質量鑒定程序驗證其具備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和在地震荷載下能完成其規定功能的電纜;
K1類電纜。為安裝在安全殼內,通過K1類質量鑒定程序驗證其具備在正常環境條件、地震荷載下以及在事故環境下和(或)事故后能完成其規定功能的電纜。
IEEE 383將1E級電纜分為需要或不需要做LOCA試驗共兩種;抗地震和阻燃是1E級電纜的通用要求。如果將不需要做LOCA試驗的電纜鑒定程序去除有關輻射試驗的內容,就可以認為是符合IEEE要求的,即我們所說的1E級(K3類)電纜鑒定程序。
符合IEEE 383標準要求的1E級(K3類)電纜應該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滿足IEEE 383—1974中第2.3.1條規定的8個電纜產品標準中的某一個要求;
(2)電纜成品試驗要通過:
①熱老化前、后的阻燃試驗。試驗方法為:開關柜電纜和同軸類電纜要符合UL VW-1的要求,其它類電纜要符合IEEE Std 1202—1991《IEEE Standard for Flame Testing of Cables for Use in Cable Tray i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Occupancies》或 NEPA 262—2002《Standard Method of Test for Flame Test Travel and Smoke of Wires and Cables for Use in Air Handing Spaces》的規定。
②熱老化試驗(鑒定壽命不低于40年)。試驗結果采用彎曲浸水耐壓試驗來驗證。
日本有關機構組織專業人員經過驗證得出結論:熱老化和輻射老化對電纜的燃燒性能無可見影響,所以日本規范規定只做老化前的阻燃試驗。
滿足日本規范的,即我們所述的1E級(K3類)電纜應該是:
(1)滿足相應電纜產品標準要求;
(2)電纜成品試驗要通過:
①熱老化前的阻燃試驗。試驗方法應符合IEEE Std 383—1974的規定(到2009年的3月份,日本對于安全系電纜的阻燃試驗方法還未作改動)。
②熱老化試驗(鑒定壽命不低于40年)。試驗結果采用彎曲浸水耐壓試驗來驗證。
RCC-E已有中文版,標準中有明確的描述。RCC-E和IEEE 383—2003都明確指出:要求一個質量保證體系來控制1E級電纜的設計、鑒定、生產質量等,以確保公共事業的安全。這就是我們在電纜的設計制造過程中所必備的質量保證體系。
IEEE 383—1973第1.3.4.2.2節將燃燒事件定為1E級電纜DBE中的一項要求。IEEE 383—1973規定的1E級電纜垂直成束燃燒試驗類似于GB/T 18380中C級阻燃的規定。也許可以說當今世界的電纜垂直成束燃燒試驗標準起源于IEEE 383—1973。
IEEE 383—1973中對于電纜試樣根數的規定較為簡單,即:電纜單層垂直排列,排列的間隙為試樣電纜外徑的1/2倍,排列總寬不小于150mm。
熱老化試驗的邊界如何確定,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IEEE 383提出可以用阿累尼烏斯方程或其它經過證明可行的方法由計算得出,以加快老化試驗的進程。日本學者認為:在復雜配方的電纜用絕緣、護套等材料中,對于由多種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老化過程,用阿累尼烏斯方程來定量反映還有一些需要探討的問題。
IEEE 383是一個非強制的、開放性的標準,它兼收并蓄了社會上各種成熟的觀點,指出質量鑒定可以使用幾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是一份質量鑒定指針性質的文件,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明確表明:文件中所給出的參數僅是一般情況,對于具體項目的工況參數所需的試驗用參數還需業主和供方直接確定。就交聯聚乙烯絕緣材料的40年熱老化試驗來講,目前所見的不同邊界條件,按化學原理分析可推出數十倍的壽命差距,顯然這里還有一些事宜需要探討。畢竟實踐經驗是這一問題的最好的解答。
耐地震試驗似乎沒有體現在上面所述的鑒定試驗中。IEEE 383—2003第6.4.4.1節《Post-design basis event simulation test》中闡述電纜的彎曲浸水耐壓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經過苛刻試驗后的電纜依然保持一定的柔順性能,在經受一定的運動(movement)和振動(vibration)后,仍然具有電纜的使用功能。也許,這就應該是關于電纜的耐地震試驗。
核電站用電纜因市場需求必定是電纜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品種,透徹的分析1E級(K3類)電纜性能要求是開發1E級電纜的基礎。GB 22577—2008明確規定:我國1E級電纜的質量鑒定將采用型式試驗的方法。對于1E級(K3類)電纜的試驗項目、程序、要求的確定就尤為重要。在此提出自己的學習體會,衷心地希望能夠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評指正。
[1]IEEE Std 383—2003《IEEE Standard for Qualifying Class 1E E-lectric Cables and Field Splices for Nuclear Power Generating Stations》[S].
[2]IEEE Std 383—1974《IEEE Standard for Type Test of Class 1E E-lectric Cables,Field Splices,and Connections for Nuclear Power Generating Station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