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楓云
2000年的悉尼,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成功地舉辦了一屆“綠色奧運”,其在提高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清潔能源,避免和減少資源與能源浪費,保護重要的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范。奧運使悉尼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空前增長,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悉尼奧運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城市公共環境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并成功實施。
1993年,悉尼奧運會申辦委在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綠色奧運環保大綱”中,提出了五大環保設想:節能、節水、減少垃圾、防止污染和保護自然環境。“綠色奧運”的設想,吸引了國際奧委會的注意,并為悉尼最終獲得奧運會主辦權添加了一個極具分量的砝碼。取得奧運會主辦權后的悉尼市政府,十分珍視2000年奧運會所提供的向世界展示悉尼生態可持續發展城市形象的機會,為此,制定了悉尼奧運環境保護的詳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準則,并將其貫穿于奧運籌備與運行的全部進程之中。
悉尼奧運會的環境保護準則依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專門設計。該環境保護準則承諾,在奧運的規劃、建設和會期內做到以下幾點:⑴保護生態多樣性;⑵節約能源及使用可再生能源;⑶節約用水;⑷避免和減少廢物產出量;⑸以清潔的空氣、水和土壤確保人們的健康;⑹保護所有重要的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準則對環境的控制涉及到:設計、建設和管理奧運場館和設施;設計、制造和管理所有產品、服務和活動等各個方面。
此外,由于奧運村將容納大量觀眾、運動員、記者,需要足夠的運動場地、住所、公共交通系統和信息傳輸系統,為盡量減少龐大建筑群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環保準則作出了專門規定:⑴盡量利用現有設施和建筑;⑵建筑物設計應考慮奧運會的使用;⑶使用環保型建材。上述環保準則一般都會列在政府與承包商簽訂的合同中,主要由企業來實施。
悉尼奧運會的環境保護準則對推動和確保綠色奧運的實施起了決定性作用,準則對環境的要求均高于當時的環保規范和規章制度,推進了城市公共環境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向更環保的方向邁進,代表著現代生態城市的未來發展趨勢。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設立了一個由悉尼市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資助的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綠色奧運監察聯盟。該機構通過實施環境審查和環境監控,確保環境保護準則在奧運會設施的規劃、開發和運作的各個環節得到遵守,把環保責任落實到奧運的各個階段和所有環節。綠色奧運監察聯盟在場地和設施的規劃建設中,落實環境保護準則的法定義務包括:⑴量化有關建筑物和產品對環境的影響;⑵盡最大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⑶設計對公眾和工業企業有教育意義的水資源管理項目;⑷各場地和居住地盡量減少廢物和垃圾的排放;⑸將油漆、地毯和殺蟲劑中排放的有毒氣體降到最低;⑹減少和避免使用含氯化物的產品,如某些塑料和紙制品;⑺盡量使用無污染材料,如天然纖維、無毒的油漆、膠、涂料、拋光劑等;⑻設計防蟲建筑,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同時,綠色奧運監察聯盟在實施環境審查和環境監控中,協調各部門進行生態循環全過程的跟蹤評定,審查與監控奧運建筑與產品在建造、生產和使用的全過程中每個環節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保證其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1.場館選址與城市環境建設統籌考慮
悉尼市政府把舉辦“綠色奧運”,視為消除城市環保方面長期遺留的問題,加快城市形象更新的一個有利機會,因而,奧運會的主要場館選擇位于霍姆布什灣(Homebush Bay)的一處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域。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霍姆布什灣開始擁有大量污染企業,是工業和生活垃圾的堆放處。悉尼獲得奧運會承辦權以后,投入1.37億澳元對該地域進行治理,采用環境還原領域的最新技術清理了垃圾堆放地,將原有的垃圾挖出來進行檢測,有毒的垃圾運往垃圾場運用先進技術處理,無毒部分深埋地下,并填墊上新鮮的土壤,種植上草皮。悉尼奧運會主會場內有幾十公頃面積是建在這些原來被工業和生活廢棄物污染的場地上,奧運村內一個個綠草如茵的小土山都是建在這些原來的垃圾堆上的。這些舉措恢復了部分自然環境,使環境與新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此外,在奧運場館用地開發建設的同時,對生活在這里的100多種鳥類以及珍稀動、植物物種進行精心保護,維持了生態平衡,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
2.建材等選用嚴格以環保準則為依據
悉尼奧運組委會認為,盡管使用環保型材料成本較高,但奧運會用材是宣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難得機會,采用環保材料,將對今后的城市建設和環保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因此,對建材和其他原材料選用始終遵循“3R”環保標準,即減少材料(Reduce)、重復使用(Reuse)、再循環利用(Re-cycle),強調與環境的協調與共融。對建筑材料要求使用無毒、無污染、可回收的再生叢林和可循環使用的材料,對包裝材料要求使用沒有PVC、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對餐飲業要求使用紙盒、自然纖維袋,對門票、辦公用紙和油漆涂料等要求使用能回收利用的新產品。上述要求及原則被制定成特定的選材、用材規范,以法律形式來保證實施,設計機構、建筑商和所有參加競標的廠商,必須根據環保要求來選材、用材,所有材料和產品都需經過評定、審議后才能使用。
3.奧運建筑采用“被動設計”
悉尼奧運的建筑設計標準與傳統設計規范的區別在于,將環保的要求體現在建筑設計中,采用了“被動設計”的方法。所謂被動設計是相對于主動設計而言的,是指依靠建筑物本身對外界環境的被動適應力自然調節室內環境的設計方法,如采用遮陽、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自然供熱制冷等方法,來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其運行不需要耗能,被動設計主要與建筑設計、規劃手法以及材料選用等直接相關。因此,悉尼奧運大多數體育場館都最大限度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照明和自然通風,空調在必不可少時也只選用傳統含氟機的替代品。奧運中心火車站是這種設計方法的一個典型例子,它只有透明的頂棚,四周無阻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風和自然光,無需空調和照明。
4.強調場館與建材可持續利用
悉尼奧運本著循環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在場館建設中,盡量利用原有體育建筑,并利用廢物回收再利用木材建造了臨時性看臺、房屋,租用了可循環使用體育措施。悉尼奧運村中,70%以上的建筑都是臨時性的,羽毛球館、籃球館、乒乓球館、各國運動員居住的房間等莫不如此,這些臨時性建筑,簡潔、實用而富有情調,奧運會結束后拆卸下來,材料可循環使用,奧運用材浪費和奧運建筑會后閑置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會場建設使用了22萬立方米其他建筑拆除時留下的廢料,整個悉尼奧運村的建設廢物回用率達到94%,并且最終避免了77%的廢物進入垃圾處理場。更值得一提的是,奧運會后悉尼市政府將奧運場館發展成為當地的會展中心、體育文化中心和旅游觀光景區,成為一個集生活、工作、游樂和學習等功能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樣板片區。
5.普及利用太陽能
太陽能利用是悉尼“綠色奧運”的代表性工程,悉尼奧運村的設計成為澳大利亞在太陽能利用方面的典范。作為無污染新能源的太陽能技術,在奧運召開之際,已經在澳大利亞發展得較為成熟,但由于安裝、使用的成本較高,宣傳力度不夠,產業化進程緩慢。綠色奧運的舉行,為澳洲太陽能的推廣與普及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悉尼市政府通過舉辦綠色奧運,將太陽能發電技術,集中使用到奧運場館建設中,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在奧運村中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收集和太陽能供電系統。太陽能收集系統每年可發電100萬千瓦小時,相當于一個小型發電廠的發電量,可以滿足全部體育場館和奧運村內所有住宅、銀行、商店的照明。耗資近2億澳元的圓頂體育館,屋頂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可以減少50%的能源需要,能容納1.5萬多人的奧運村,房頂上太陽能裝置排布密集,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供電居住區。悉尼奧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采用,是一次減少大氣污染、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的有益嘗試。
6.綜合利用水資源
針對當地水資源短缺的狀況,悉尼在奧運場館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水資源的節約和開發,對奧運場區的水資源進行了綜合規劃,將雨水、污水的處理,水生態景觀建設和水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生態效益。具體來說,悉尼奧運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項目主要包括:奧運會場區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雨水與污水的回用和綜合利用系統。通過這些項目,將整個場區的雨水、污水經過一個污水處理場和三個雨水收集、存儲和處理設施,使雨水和污水達到灌溉和沖刷用水的排放標準,然后用于灌溉奧林匹克公園的草地、花園,沖刷公園和附近運動員居住的奧運村的2000多個廁所。此外,考慮到水資源使用價值的最大化,設計者還將經過處理后的水又用來構建水面景觀,形成了人工水面并構成了鳥類和動植物棲息地,使雨水和污水的價值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總之,悉尼在奧運場館水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綜合考慮、統籌規劃、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水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的完整系統,直接獲得的環境效益十分明顯:⑴節約了自來水資源;⑵減少了進入悉尼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量和排海的處理出水量;⑶找到了用來灌溉新增加公園綠地的新水源。
7.科學處理垃圾廢棄物
悉尼奧運在垃圾回收方面實施垃圾分類和蚯蚓分解的科學方法。在奧運村,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三個并列的塑料垃圾桶,綠色回收易拉罐,紅色回收廢紙屑和殘剩食品,棕色則盛裝不可回用的垃圾。組委會還在各個體育場館附近都裝置了蚯蚓分解垃圾站,使可分解的垃圾廢物經由蚯蚓分解,轉化為可再生利用的土壤和液態肥料,這些設計精巧且無異味的垃圾分解站,既及時有效地處理垃圾,也無損環境形象。
澳大利亞人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奧組委仍進行了全國性聲勢浩大的宣傳教育。環保教育的一項創舉,就是在全國開展名為“關愛土地”的植樹運動,由政府策劃,商家贊助,在全國選出500處土地治理地段,以奧運獎牌獲得者命名,全民參與,共植樹400萬棵。這是一次普及性的愛國和環保教育,對前來參加奧運會的外國運動員和觀眾,進入悉尼機場的第一堂受教育課就是環境保護。此外,據估算,奧運期間,每天有近70萬觀眾前往各體育場館觀看比賽,隨之而來的堆積如山的垃圾廢物,將是悉尼奧運組委會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為了減少可能會產生的大量的垃圾廢物,組委會推出環保教育計劃,對多達12萬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負起環保指導與監督的責任。同時,組委會還向觀眾普及兩個觀念:“潔凈悉尼,人人有責”,“回收利用第二資源”。
悉尼奧運會的成功舉行,推動了悉尼市和新南威爾士州環境政策和環境法律的完善,奧運之后,悉尼市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頒布了一系列關于住宅建設、太陽能使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管理和回收、城市交通的新標準,用以規范和指導未來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
通過舉辦2000年奧運會,悉尼向全世界詮釋了“綠色奧運”的全新概念,展示了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象,這主要歸功于悉尼奧運富有開拓性的環境保護。尤其是通過奧運村的建設,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積累了環境建設的經驗。同時,伴隨著環保知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普及,人們更加關心環境保護,更加支持生態城市發展,也增加了政府和企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的信心。總之,悉尼奧運的環境保護,對2010年即將在廣州召開的亞運會有著較大的啟示意義:
第一,亞運會環境保護的目標、準則必須具體、明確、公開化,這些目標應融入到亞運會從籌辦到結束的全部環節之中。
第二,亞運會組織者應當建立起獨立且職責明確、運轉順暢的環境監管機構,搜集環境信息,全程監控亞運會籌辦、舉行中的各項活動,引導和協調亞運各項環保措施的實施,以確保各項工作按照環保準則實施。
第三,實施以政府領導為主、市場為輔的運作原則,采用各種激勵手段,積極引導建筑商、材料供應商以及項目承包商等共同推進亞運會的環保工作,使盡可能多的企業利用亞運會接受環保理念、樹立環保形象、加速產品的生態化,從而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第四,在亞運場館建設中兼顧眼前與長遠,充分考慮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相結合,既要滿足亞運會比賽的需要,又要為亞運會后服務于社會著想,力求使亞運場館的建設凸顯大眾化、多功能、可持續利用的特點。
第五,建立亞運用材的準入和審核機制,確保亞運各種建材和用材的環保質量和性能,避免劣質污染材料進入亞運各環節。
[1]何勇.悉尼的綠色奧運.北京規劃建設[J],2001(2).
[2]穆茜.2000悉尼高舉環保大旗.2008北京離奧運還有多遠[J].綠葉,2000(5).
[3]酆嬰垣.悉尼的啟示——構建綠色奧運[J].建設科技,2005(6).
[4]BEN·BORE.悉尼綠色奧運:推動可持續發展[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5(4).
[5]王凱軍、朱民.悉尼奧運會水資源的綜合利用[J].城鄉建設,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