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峰 董麗華
頸腰肢痛大多是由頸腰臀部及上下肢部位的軟組織病變引起,也是日常門診常見的“小毛病”,并日趨向少年化發展。筆者近十年來,每年接診頸腰肢痛病人二十余例,應用持續性移位手法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其體會如下。
在施行持續性移位手法之前,首先要對病人進行詳細認真的檢查,了解壓痛點的存在部位,明確軟組織病變的范圍,病變部位的軟組織由于血液周圍的炎性細胞浸潤、組織細胞的變性和增生等病理因素存在,常常有明顯壓痛,此壓痛點即軟組織病變部位所在。找到壓痛點后,則先要對壓痛點下的肌肉、神經、韌帶及其它們的行走方向有所了解。然后用一手或雙手拇指在壓痛點部位上揉壓30秒~1分鐘左右,患者感到壓痛點有燒熱感最好,其后,術者采取與這些組織走行方向垂直的方向力,使壓痛點下面的軟組織產生和其自身走行相垂直的移位,并且持續用力維持此移位狀態30秒左右。移位手法后再順軟組織的走行方向,對病變軟組織,稍加壓理順。也可簡單地歸納為一摩二揉三移位,四壓五捋六捏拿。如此重復三遍為一次治療,每日一次,直至疼痛消失。治療期,最長為12次,一般3~5次。
接受治療的200余名病人,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15歲,大多為男性。因為校醫院服務對象的特點,中青年病人占大多數。對于急性發作的嚴重頸腰肢痛病人,一次手法后,就可達到十分顯著的消除疼痛的效果。對椎管外軟組織病變引起的早、中期頸腰肢痛病人,持續移位手法治療的總有效率可達80%以上,與國內相關報道相吻合[1]。
中醫學認為“痛者不松,不松則痛”,本手法治療可使軟組織發生最大程度移位并持續此移位狀態一定時間,可松懈粘連,放松緊張痙攣的軟組織,因而達到“以松止痛,解痙止痛”的目的。根據上海生理研究所觀察下肢肌肉或豎脊肌的肌電圖變化發現[2];頸腰肢痛病人此時都有緊張性電活動存在。由此可見,頸腰肢痛病人的病變部位的軟組織是處在緊張、痙攣狀態中。當松懈病人這些軟組織時,約有自行裂開之感。采用持續移位手法治療就是基于以上機制。由于病變軟組織發生了最大程度的移位,并且持續此移位狀態一定時間,這樣就可十分有效地達到放松緊張、解除痙攣的目的。此外,持續移位手法可有效地松懈病變軟組織的粘連,減輕病變組織對鄰近感覺神經的刺激與壓迫。對不適當活動造成的肌腱、神經或韌帶的離位或嵌頓,也可通過此移位手法得到復位而消除疼痛。中醫學還認為“不通則痛”,本手法治療能疏通氣血,舒筋活絡,又可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總之,持續移位手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療效肯定,施術方便,且經濟、快捷。尤其適合在高校這種既有老,又有少,既俯案又劇烈運動的人群中推廣應用。
[1]柳登順.頸腰肢痛的手法治療[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9:569.
[2]柳登順,趙立連,張劍赤.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