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麗
由于剖宮產率的逐年上升,瘢痕子宮育齡婦女也相應增加,一旦避孕失敗,會給人工流產帶來很大的危險,尤其是中期妊娠引產的風險性更大,是婦產科臨床工作中比較棘手的問題。依沙吖啶羊膜腔內注射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安全有效、嚴重并發(fā)癥少、成功率高、感染率低等優(yōu)點,已成為中期妊娠引產的首選方法。我院對2006年4月~2009年5月收住院的40例瘢痕子宮中期引產的孕婦應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羊膜腔內注入法進行引產,明顯縮短了引產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引產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6年4月~2009年5月,我院接診自愿要求終止中期妊娠合并瘢痕子宮者40例,年齡23~40歲,孕周14~30周,本次妊娠距剖宮產時間1~2年11例,2年者29例。既往身體健康無急慢性病史,如心臟病、腎病,各種急慢性肝炎,中重度慢性貧血等,無藥物過敏史。引產前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糖、肝腎功及出凝血時間均正常。進行B超檢查均為中期妊娠,確定胎盤位置及羊水量,子宮切口愈合良好,無假愈合現象。所有孕婦無米非司酮和依沙吖啶用藥禁忌證。
1.2 方法 經腹壁向羊膜腔內注入依沙吖啶注射液100毫克,隨即口服米非司酮50毫克,間隔12h再服50mg,12小時后(即應用依沙吖啶后24h)若胎兒未娩出,再次口服米非司酮50mg,服藥前后2h禁食。密切觀察注射藥物后胎兒、胎盤完整娩出的時間和產程中的反應,產時、產后出血多或有胎盤粘連應立即行刮宮術,如無特殊情況給予常規(guī)刮宮。
1.3 觀察指標 ①宮頸成熟情況:宮頸Bishop評分4~6分為宮頸成熟;②宮縮情況:開始時間、強度、間歇時間及宮頸擴張情況;③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過敏、頭暈、發(fā)熱等;④并發(fā)癥:軟產道裂傷,子宮瘢痕破裂;⑤產后出血量、胎盤、胎膜娩出情況。
2.1 宮頸成熟的情況 用藥前Bishop評分2分者26例,占65%,3分者14例,占35%。用藥后宮頸Bishop評分8分者16例,占40%,7分者20例,占50%,6分者4例,占10%。宮頸成熟率達100%。
2.2 引產效果 羊膜腔內注射依沙吖啶后8~12小時出現規(guī)律性宮縮者6例,占15%,12~24小時出現規(guī)律性宮縮者26例,占65%,24~30小時出現規(guī)律性宮縮8例,占20%。自出現規(guī)律性宮縮至胎兒、胎盤全部娩出均在10小時以內,引產成功率100%。
2.3 產后出血量及胎盤、胎膜娩出情況 陰道流血量50~150毫升。胎盤、胎膜在胎兒娩出后15分鐘內娩出,完全流產36例,占90%,4例胎盤胎膜殘留,立即行清宮術,術中靜點縮宮素減少出血,手術順利,無軟產道裂傷及子宮瘢痕破裂。
2.4 不良反應 6例口服米非司酮后出現輕微惡心、嘔吐癥狀,1例注射依沙吖啶后出現發(fā)熱,體溫低于38℃,均未做特殊處置。
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子宮內膜或蛻膜的孕激素受體,是孕酮的競爭性阻滯劑,導致蛻膜細胞變性壞死,血管水腫和受損。并通過競爭孕酮受體,使蛻膜中PGHD活性下降,干擾PG的分解代謝,導致內源性PG升高,宮頸擴張,導致流產[1]。中期妊娠時,米非司酮直接作用于子宮螺旋動脈上的雌、孕激素受體,影響子宮螺旋動脈的供血功能,使胎盤供血不足,影響了妊娠的維持[2]。依沙吖啶作為引產藥主要用于中期妊娠引產,有較強的直接刺激宮縮作用,其作用機制是綜合性的。它可使蛻膜細胞變性壞死,溶酶體崩解,釋放磷脂酶,促使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從而引起子宮收縮,導致流產,成功率95%左右[3]。米非司酮聯合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產,可有效促進宮頸成熟,明顯縮短引產和總產程時間,降低宮縮痛的程度,有效減少胎盤、蛻膜殘留,降低清宮率,減少了引產孕婦的痛苦和住院時間,是一種較好的中期妊娠引產方法[4]。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有發(fā)生子宮裂傷的危險,因此,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促宮頸成熟至關重要,本組引產成功率100%,無子宮瘢痕破裂和宮頸裂傷并發(fā)癥發(fā)生。操作過程中要注意:(1)詳細詢問病史,剖宮產術后時間過短者(<1年)慎用;(2)用藥前行B超檢查,確定孕周,并評價原切口愈合情況,應用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必須是切口愈合良好;(3)用藥后要加強監(jiān)護,宮縮過強時立即給予度冷丁、硫酸鎂、舒喘靈等宮縮抑制藥物,以免宮縮過強導致子宮瘢痕破裂或軟產道裂傷。
[1]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2]羅曉青,王自能,葉濤.米非司酮對胎盤激素的影響.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5):254.
[3]王少華,王霞.婦產科合理用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4]莫培霞.米非司酮聯合依沙吖啶終止中期妊娠105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