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剛 呂渭源
我國教育走向的思考
■呂 剛 呂渭源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科學——實事求是??茖W的本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像水的本性“往下流”一樣,有客觀性、可重復性,它的價值、力量是按規律辦事、預見未來。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遵循教育固有的屬性,筆者對我國教育的走向談點粗淺認識。
轉抄幾份資料如下:
資料I,世界大學排行榜:排100名,中國為零;排200名,中國入圍兩所——香港大學、臺灣大學;排300名,中國入圍四所——香港大學、臺灣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資料II,亞洲大學排行榜:亞洲最佳前10所大學中國香港占了三所,香港大學名列榜首,香港中文大學第2,香港科技大學第4。北京大學排第10,清華大學排第15。啟德留學亞洲部負責人王楠表示,這個排名基本上反映了亞洲各高校的綜合實力。
資料III,世界中小學教育排行榜??茖W能力:芬蘭第一,其次是中國香港、加拿大,再次是中國臺灣、愛沙尼亞、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中國澳門在平均水平以上);數學能力:中國臺灣、芬蘭、中國香港分列前3;閱讀能力:韓國、芬蘭、中國香港最好。
資料IV,中國科技人才的總量大,3500萬,世界第一,而創造性、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世界一流人才很少,能擠進科研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性科學家是鳳毛麟角,在158個國際一流科學組織、1566個二級科學組織中,我國進入領導層的人數僅占總數的2.26%,其中在一級科學組織擔任主席的只1人,二級組織占1%。
資料V,據統計,有8位華裔獲得諾貝爾獎,華人為零。建國后沒有大家、大師。以教育為例,按胡喬木先生的界定,教育家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二是有系統的教育理論。據此,應該說建國60年是沒有教育家時代!
每讀到類似的這些材料都身心顫抖,感到卑矮、羞愧!積極的態度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由情感忐忑上升為理論思維,實話實說,發揚當代知識分子批判思維的屬性,求實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借助以上材料,進行理性思考可以認定:
其一,大陸的教育不如香港、臺灣。這是背反邏輯的!
其二,教育的專門職能是造就人才,國家不出人才,是教育的悲哀!
其三,中國不缺少人才資源,缺少開發人才的教育;中國不缺少智慧,缺少駕馭智慧的智慧——人文智慧,即人才成長的環境、機制。
愛國的知識分子不能不思考:問題在哪里?明天如何走?
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應該是擺問題、找原因,問題明才能措舉對,“對癥下藥”嘛,癌癥之所以難治,是因為沒有找到病因。
教育的問題在哪里?我們認為應回到教育原點——什么是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原點出了問題。
什么是教育?馬克思認為,教育是使“各個人身心和諧地、充分地、自由地發展?!币慕雷謥斫庾x就是:“各個人”指每一個具體的、有差異的人,人非動物,有他的天性、潛能;“身心”是馬克思講的全面的外延,也就是說,“身”或“心”一個方面發展是片面發展;“和協、充分、自由的發展”,是人性最大化的發展。馬克思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促進人天性最大限度的解放、開發。然而,我們的教育則背反!這是其一;
其二,背離了鄧小平理論。解放人首要的是管理。科學管理和非科學管理的根本區別是如何對待人——是解放人還是束縛人?小平同志講,“管理就是服務”。所謂“服務”就是以人為本,群眾是主體,各種制度是為群眾創造一個工作的平臺,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我們的管理則相反,是將群眾置于被動的地位,進行管、卡、壓。埃及的金字塔是歷史智慧的閃光。一位瑞士鐘表店的修理師曾斷言,金字塔不可能是被受嚴格管制、帶著腳鐐的奴隸建造的,而是一群歡快、自由人的智慧。他的斷言被考古學家所證實。溫總理很欣賞趙丹的一句名言:“管的太具體,藝術沒有希望?!痹囅?,管的太多、太嚴、太死,強調共性、統一、服從,談何有思想的教育家、有個性的名師、有特色的學校?
看來,教育錯就錯在背離了馬克思的教育思想,背離了鄧小平理論。
識高膽大。我們應提倡重新學習、領會馬克思教育思想、鄧小平理論,切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真心地轉變教育理念,理直氣壯地承認“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鄧小平語)。教育已輸不起了,“滅史斷其根,滅教斷其后”,輸了教育就輸了未來。對教育的病把準了脈,就一錘定音,下一副猛藥。
教育走向的基本思路:教育要實行自治、自主、自由。
自治。教育部不管教育。教育是個創造,創造是沒有模式的、是不適合統一的。中國這么大,教育部能管得了、統得了嗎?60年是鐵證,教育部既沒有管好、也沒有統了。我們要用市場經濟思維模式代替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用競爭代替管束,欲擒故縱,無招勝有招。
自治就是教育社會化。要由各省、市、自治區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辦教育,百花齊放,各顯神通。同理,各省、市、自治區再將權下放到地、市、縣,再下放到學校。我敢大膽地預言,十幾、幾十年后,有思想的教育家、有風度的名師、有特色的學校就出來了,大家、大師、諾貝爾獎的得主也出來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是公理。
“教育部不管教育”不是我的創造,美國早就是如此,印度緊隨其后,加拿大也沒設教育部。教育是個特殊的行業,要特殊對待。他們實踐了對教育“不管是最好的管”的深邃哲理。
那“教育部不管教育”干什么呢?按小平同志的指示——“服務”,做后勤部(長),如作些調研,為教育集資,幫“人大”制定、完善教育方面的法律等等事宜。
自主。讓教育專家辦教育。誰都知道,教育是最難的辦,是“高層次復雜勞動”,它呼喚教育家型的人來辦。如大中小學的校長,由有經驗的教師、教授選舉產生,教育局長、廳長可由校長選舉產生。校長、局長應該是教師意志、智慧的聚焦,能以自己的個性駕馭教師的個性,讓廣大教師的智慧服從于自己對教育的解讀。校長、局長一旦產生,實行負責制,對上級負責,對師生負責,依法辦學。
回顧歷史,大凡有成就的校長,如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是在自主辦學中產生的。一個好校長不一定能辦好一所好學校,但一個“壞”校長就會拖垮一所好學校!偶爾,看到一個材料,中國一所頂尖大學的校長,在總結他九年工作經驗的時候,竟然說大學“是一個比較保守的系統”。大學“保守”嗎?恰恰相反,大學是非常敏感的地方。列寧講過學校是“社會的溫度計”,它永遠領先社會、超前社會,是社會思想、文化的引領者。尤其在信息化、知識經濟的當今,開放改革是大潮,教育和其它事物一樣,開放則進,保守則退,這是規律。
自由。創造是自由使然。溫總理在2006年11月11日與文學藝術家談心時9次強調“自由”,并引用《共產黨宣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闡述了自由產生真理,真理使人自由的哲理。有自由才有獨立思考,才有興趣愛好,才有海闊天空的想象。發明創造、閃光的智慧是自由使然。
自由就是師生的解放。一提到名人軼事,大家、大師,就自然地會想到上世紀上半葉的北大、清華。當時的北大、清華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們的軟實力——大學精神——民主氛圍、自由學風,蔡元培的“兼容并蓄”,梅貽琦的“大師之謂也”。他們包容人才、愛才如命的海量造就了一代大師、大家,創建了名人軼事時代!“軼事”是一種自由。軼事就是不規范的散事,是閑暇、聊天、調侃的一些沒有譜的瑣事。非邏輯思維效應,這些智慧的剩余,往往是靈感的表征。自由蘊育名人軼事,名人軼事蘊育大師、大家。這也是一種文化,或稱文化力。
學校自古就是自由的地方,是理性組織,本質特征是按理性運行。之所以創建大學,就是為一部分人提供一個講經論道、批判教會、批判社會的場所。世界上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劍橋大學,至今已有80余位得主,他們有一個別具一格的“下午茶制度”,即每天下午兩個小時,名教授和學生聚在咖啡屋、茶園,吃茶、閑聊,在不經意的吵吵嚷嚷中得到了教授的真傳,悟出了事物的真諦。名人軼事也可換稱“軼事名人”——軼事出名人!
學校——自由!給學生充分自由,允許他們狂歡、發瘋、做夢,允許他們犯錯誤,錯誤和科學并存,沒有錯誤哪有科學?不犯錯誤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給教師自由,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天地,交知心朋友,可以沒有顧忌地說風涼話,挑剔指責,沒有諷喻、幽默的教師不是好教師。讓我們把聰明還給群眾,期待新的軼事名人時代!
責任編輯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