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 靖國平
“讀式文化”讀文“化”人
———武漢市鐘家村小學“讀式文化”解析
■湖北大學 靖國平
一所學校長期致力于閱讀教學和閱讀文化的建設,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打磨,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校本特色與比較優勢,這樣的努力、堅守及其成就,并不多見。武漢市漢陽區鐘家村小學鐘情于“讀式文化”的探索,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案例。
“讀式文化”是從“讀式教學”發展而來的。“讀式教學”是該校前任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鄭祖讀歷時30年,通過對讀的方法、規律、藝術的研究,開創的一種“以讀為主、綜合訓練”的語文教學思想和模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讀式教學”在國內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新世紀以來,在繼承與發揚“讀式教學”的道路上,該校現任校長危漢橋及全體同仁意識到,“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教育價值,包含著全校師生認同和習得的教育觀念與行為習慣,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探索,逐漸發展成鐘家村小學特有的“讀式文化”。
“讀式文化”是以讀者學習為中心,包括作者、編者、教者、學者的互動;以讀的世界為對象,包括文本、人生、自然、社會的融合;以讀的活動為中介,包括認知、理解、鑒賞、創造為層級;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包括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在內的學校圓形文化。下面擬從兩方面概述筆者對“讀式文化”的認識。
筆者曾應邀參加過幾次鐘家村小學的“讀書節”活動,觀察過一些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并與學校部分領導、教師和班主任有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思想受到了感染、沖擊甚至震蕩,因為該校現實的、真切的、充滿活力與魅力的閱讀文化生活,尤其是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閱讀生態,改變了我對中小學日常教學生活的刻板印象。我看到,這所學校正在努力地以一種積極、樂觀、從容的心態,超越某種世俗的東西,將學校教育生活還原到師生的精神世界和人類的文化世界。
在人們慣常的意識里,學生是讀書的,教師是教書的;學生是學知識的,教師是教知識的,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然而,這樣的認識,實則是表淺的,甚至是非教育的。因為,對學習者而言,從書到文,從字到義,從知到識,從識到智,尚有一個轉化、遞進、生成的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認知、調節與掌控,引導學習者化書本為文本,化知識為思想,化文化為人格,恰是教育的秘密和妙處。
鐘家村小學沒有停滯于上世紀“讀式教學”的歷史輝煌,而是將“讀式教學”發展為“讀式文化”,引導學習者從認知到識讀,從理解到感悟,從讀書到體認,并從語文向各學科延伸、拓展,構建了傳承文化、思考文化、體驗文化和超越文化的學校課堂教學文化特色,這實則是將“知識教學”發展為“文化育人”。“學校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還應是師生精神成長的家園;學生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需考試的知識、考試得高分,還應參加各種活動,身心健康發展。”這是鐘家村小學領導班子對教育的個性化理解。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即用新的評價方式推動讀書、用校本課程的方式普及讀書和用文化建設的方式升華讀書,“讀式文化”以“文化閱讀”為紐帶,以“文化育人”為核心,全面凸顯了學習者在知識面前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展示了他們在知識面前的感受力、創生力和個性魅力。
在當今時代,“讀”具有多種引申意義:如“讀”是一種探究,“讀”是一種體驗,“讀”是一種再發現、再組織、再創造。讀中求思考,讀中求理解(感悟),讀中求見識,讀中求表達,讀中求交流,讀中求體驗,等等。“讀”作為人類的一種學習或認知方式,它主要與學習或知識有關。但對“讀”的理解,主要應定位在“讀者”主動與知識打交道過程中對人的發展的積極影響。在此意義上,可將“讀式文化”理解為“讀思文化”或者“讀識文化”。“讀式文化”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繼承與創新,鐘小人正試圖將“讀”這一人類幾千年的學習方式從應試學習的小道引向素質教育的大道。
一所學校的大多數人長期鐘情閱讀,癡迷閱讀,真心閱讀,享受閱讀,那么這所學校就有了閱讀文化,就有了閱讀的“精氣神”。鐘家村小學長期致力于、專注于閱讀文化的建設或者經營,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對人類古老文明即文字文明的執著堅守,也可以看作是對多元信息時代的一種從容應對。鐘小的“讀書節”是快樂的,它將讀書活動變成了生命的歡樂體驗、思想的愉悅交流以及心靈的自由探險。同時,鐘小的“讀書節”又不僅是一種熱鬧的聚會,它更是人們在這個喧囂鼓噪的時代,追求心靈的平靜、思想的純粹和精神的自在的一種有效方式。
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她的文化史,而文化史就是她的閱讀史。小學教育為國民素質奠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提高兒童的閱讀能力,養成兒童的閱讀習慣。在“數字化”時代,在“娛樂化”時代,在“讀圖”時代,創建閱讀文化,保衛閱讀傳統,重構閱讀心態,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習慣,一種風氣,一種自覺的、持久的或自動化的生活樣式。如果“讀式文化”成了一所學校的“氣場”或者“磁場”,那么,“閱讀即成長”,“閱讀即生活”,真正的教育也就發生了。人生來是無知的,人因閱讀而擺脫愚昧,因閱讀而開啟智慧,因閱讀而成為人自己。但并不是所有的閱讀都是有益的,也并不是所有的閱讀方式都是有效的。好的閱讀是精神的喚醒、思想的啟蒙、智慧的通達,是人與知識相遇時的心靈感應,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覺悟。
也許,我們很難詮釋“讀式文化”的精神內核,或者分解其基本要素,但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因為“讀式文化”是整體存在的,是以人為本的,是潛移默化的。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家長文化、課堂文化、校園文化、制度文化乃至心理文化等,都是“讀式文化”的實踐支撐和具體表達,都聚焦于、匯集于“讀式文化”,“讀式文化”成為了學校文化育人的“蓄水池”或“充電器”。那些所謂能夠分解的閱讀教學,雖然可能是好的、有效的知識教學,但對于人的素質養成而言,則可能是碎片化的、標本化的,缺少生命的色彩、氣息與溫度,甚至是“五馬分尸”的閱讀教學。
教育即文化的別名,教育旨在教化人,教育即化育。鐘家村小學通過“我講我的教育故事”、“讀書與教書育人”、“讀書使我改變”、“讀書伴我成長”、“我與孩子共成長”等系列活動,致力于促進師生在思想觀念、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積極變化,將“讀式文化”外化于學校的物質形態之中,內化于師生的行為之中,融化于學校的制度之中,滲透于學校的精神之中。一句話,他們正在凝聚“創建學校讀式文化,營造師生精神家園”的辦學理念,探索從“書香校園”到“精神家園”、從“讀文識字”到“讀文化人”的學校文化建設之路。鐘小人在追求“讀式文化”的大道上,不僅讀出了一片新天地、新氣象,而且讀出了一種大境界、大視界。一枚小小的書簽,一抹淡雅的書香,一種從容的閱讀,凝聚著一所學校的文化追求,表達出一所學校的文化品位。
筆者欣喜地看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讀式文化”不僅深入到課堂,匯聚到師生,而且滲透到家庭和社區,作為一種學校文化建設,“讀式文化”正在致力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建設。在價值多元化、功用化的當今時代,愿“讀式文化”這朵絢麗的奇葩在基礎教育的百花園中愈來愈鮮艷奪目,更好地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愿作為一種教育哲學或者教育信念的“讀式文化”,繼續保持自身對教育的那份樸素認識、執著追求和純粹堅守。
責任編輯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