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黃陂區教研室 陳仕東
武漢市小學語文新課程高效課堂回放高段點評
■武漢市黃陂區教研室 陳仕東
觀摩了三節小學語文高段的經典回放課,我感到武漢市的小學語文教學,確實如崔巒會長說的“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并且已經提前回到家,回到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來了,上出了語文味。
這三節課精彩紛呈,各有千秋,總的說來有以下特點:教學任務明確,教材處理得當,遵循教學規律,上出了閱讀課和寫作課的特點。
不少語文教學專家認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為重要。所以每位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什么”的問題,再才談得上“怎么教”。
我認為,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確定“教什么”,第一個原則就是要根據年段讀寫訓練的側重點確定。縱觀三節課,三位老師都能立足于高段篇的訓練確定“教什么”。例如閱讀教學重視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重視感悟人物形象和事情的意義;作文教學中重視選材和布局謀篇(寫作順序)的訓練,重視具體場面描寫方法的訓練等,都體現了小學語文高段讀寫訓練重點。第二個原則是根據語文教育的固有特點來確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知,語文教育有“理解內容”和“領悟形式”兩個方面的雙重任務。但是,有的老師卻誤解課程改革,長期地重視內容理解,輕視形式領悟,正如去年十月份中國小語會崔巒會長在南昌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賽課總結會上尖銳指出的那樣:“繁瑣的內容分析以及在人文內涵上的深挖洞,仍然充斥著我們的閱讀教學。”這次高段好課經典回放,我驚喜地發現:我們的老師端正了語文“教什么”的認識,提高了“言語形式”的教學地位,他們不僅在閱讀課里把“言語形式”納入學習目標,還在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感知全文時,注重全文表達順序的解讀;不僅在個性解讀部分時注重內容理解和表達方法領悟同步,在理解內容后注意回到形式,領悟寫作方法,還在重點語言的訓練時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形式,體現了語文教學教方法、教規律的特點。作文課雖然“指導無痕”,但也明顯看出,教者注重了寫作順序的滲透指導,重視了人物外表和內心結合描寫的方法和規范口頭表述方法的引導,依法表達。由此看來,讀和寫都比較好地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五年級的《快樂王子》和六年級的《開國大典》兩篇課文,都是比較長的課文。怎樣教好長篇課文?兩位老師采用剪裁的方法,根據課文主題,從課題切入,保干剪枝,裁剪有度,取舍恰當。
《快樂王子》扣住課題中的“快樂”一詞,取王子美好形象,舍其他人物;取表現王子美好心靈的重點內容,舍旁枝斜葉,在研究的具體內容上取舍有道。《開國大典》的執教老師取舍也頗具匠心:他緊扣表現“大典”意義的“新中國今天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等關鍵語句,來選取重點語段引導學生分步研讀。兩位教師憑借自己敏銳的教學智慧,恰如其分地處理教材,既體現了原生態的教學,又走出了長文短教的路子。
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都有各自的教學規律,而各自的教學規律指導著教學思路的設計。兩節閱讀課和一節習作課的教學思路都體現了各自的教學規律,并循規教學。
就閱讀課而言,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形式——內容——形式”、“整體——部分——整體”和“學法——教法——學法”的規律,體現了讀寫結合的規律。古人說“披文以入情”,說的是讀書要通過朗讀、默讀或瀏覽等“披文”的形式來了解課文內容,解讀清楚課文內容后還要回到“形式”上來,領悟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表達方法寫清楚課文內容的。兩位老師都重視開課后不僅讓學生瀏覽或默讀走進課文,整體感知主要內容,還引導學生領悟全文的表達順序。在個性解讀重點語段時,也是通過先讀書來理解內容的,體現了個性化的多元解讀。在解讀內容之后注意回到“形式”上來,引導解讀課文語言的表達方法,走了一個來回,較好地體現了“形式——內容——形式”的閱讀教學規律。同時,教者注重從整體入手,先對全文所記敘的事情或人物的整體印象作基本解讀,再進入部分的個性解讀;在部分探究的個性解讀時,教者也注重先從整體印象入手,再引入重點語句的研讀,研讀中緊扣全文整體主旨;部分探究結束后,又注意回扣整體,整體和部分始終相連,體現了“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規律。為了教學生掌握如何讀長文章的方法,老師教給了學生從題入手抓主線,從主線中著重抓表現人物特點和思想感情的重點語句,進行深入研讀體會的讀書方法,體現了運用教材教學生學的特點。《開國大典》的教者還在點明了場面描寫方法后,及時遷移場面描寫方法仿寫片段,體現了“讀中學寫”讀寫結合的語文教學規律。
作文課的教者通過看實驗氣球,自然導出“仔細看”、“認真想”的觀察方法和說話有條理的方法,目的也是為了教給學生讀書寫作的方法。同時,作文課的教者還遵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的規律,重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現場觀摩氣球實驗的經過,加強了作文教學和生活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教者遵循“先想后說,由說到寫”的表達規律,把觀察、思維、表達融為一體,有效地開展了作文綜合訓練。
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應上出什么特點,眾說紛紜。但是,我認為,閱讀教學要高度重視讀書教學,抓住重點詞句開展語言文字訓練,咬文嚼字,品詞析句,恐怕是閱讀教學特點的共識。作文教學中要突出看、想、說、寫和評的綜合訓練特點,也是老師們的共識。
在《快樂王子》和《開國大典》的教學中,教者以讀書訓練為主線設計教學,體現了自主讀書,體現了讀的充分性、層次性、目的性和指導性,議前感知性讀,議中理解性讀,議后欣賞性讀,真是讀式多樣,層次分明,目的清楚。但是讀并非是萬能的,所以他們又重視了引導學生讀思結合想畫面;讀議結合和讀評結合,互動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經歷了把書讀進去,然后讀出來并想開去的讀書過程。
讀什么?既讀全文,又更多地加強了重點語段的讀書活動,讀有重點。并且,在讀書過程中,抓住關鍵性的重點語段中的重點詞語品味咀嚼,采用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體驗,通過比較推敲等教學策略,由表及里地分層解讀,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形式。例如《快樂王子》中,教者抓住“瘦”、“病”、“盡”、“只能”體會到女裁縫的窮苦和可憐;抓住“再三求”、“再三央求”、“連聲央求”重點詞語,感悟到王子的善良、真誠之心。《開國大典》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場面的三個重點語段集中研讀,研讀中又抓住“排山倒海”、五個“一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等重點詞句,體會到人民群眾對領袖的熱愛和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同時,教者根據學生與課文內容距離遠的學情,在研讀重點語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時,開展了語言補白訓練,還適時適度地引進了中國人民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浴血奮斗的歷史鏡頭和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那些激動人心的場面,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解讀文本內涵,加深了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極大地激發了師生的思想感情,也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使語言文字訓練很到位。
在習作教學中,教者不僅在“觀察實驗”中開展看、想、說綜合訓練,還在課堂書面表達中開展讀、聽、評等語言綜合訓練,有效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但是,無論是怎樣的獲獎課,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為了今后打造出更好的課,個人有兩點小小的建議。
1.高段閱讀教學是否還要進一步提高“言語形式”的教學地位,加強言語形式的教學,全面完成理解內容和領悟表達形式的雙重任務,帶領學生在讀書活動中走一個來回。
2.高段習作教學是否還要繼續提高課堂上學生“想文”、“說文”的地位,擴大訓練面,面向全體學生,為寫文打好基礎。葉圣陶老先生要求學生“想清楚然后寫”,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內部語言,寫是外部書面語言。習作其實就是“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的過程。“說文”就如一座橋梁,負責把內部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作文也有發展口頭語言的任務,口頭說文順暢了,寫文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