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良
骨外固定技術發展到今天其生物學理論、外固定器功能水平與臨床適應證擴展,已出現了突破性的變化,在固定治療骨折的基礎上,能夠治療傳統骨科技術難以治療的嚴重肢本損傷、殘缺,重建肢體的形態和功能[1]。我國應用骨外固定器治療肢體骨折已有50多年。它具有手術切口小、組織損傷少、并發癥少等優點。隨著骨外固定器性能的不斷完善,在C型臂的監護下,骨外固定器治療骨折在臨床上得到更加廣泛開展。現已成為治療骨折的標準方法之一,成為現代骨科醫生應掌握的重要治療技術[2]。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院骨科應用粗隆型三維骨外骨定架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96例,與傳統牽引治療、成角鋼板等內固定治療對比,療效顯著,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齡24~92歲,平均64.5歲。按AO分型A1型骨折35例,A2型50例A3型11例。單純轉子間骨折無其它合并癥者25例,合并顱腦損傷者5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內科疾病者40例,合并其他骨折者20例。90例患者的均為新鮮骨折。
1.2 術前準備 對患者的身體狀況評估。檢查患肢局部的皮肢狀況,肢體血液循環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骨質情況。通過全身骨密度儀的 檢測及局部X線片的觀察,了解患者有無骨質疏松及嚴重程度,結合患者全身檢查及手術耐受能力進行充分評估,盡早完成手術,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1.3 手術方法 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仰臥于骨科牽引手術臺上,患肢輕度外展,將患足固定于牽引架上,如患者肌肉發達,骨折移位明顯,也可于術前行股骨髁上骨牽引,健肢可屈骨髖、屈膝懸吊于手術床上,以利術中C臂透視檢查,術中采用快速復位。復位后患肢置于外展內施位,Ⅲ、Ⅳ型骨折置于外展中立位。在C型臂線機監視下選擇進針點、方向及深度,進針點在大轉子運側0.5cm及2.5cm處。先在大轉子運端相應處縱行切開1cm長皮膚切口,血管鉗分離至骨表面,放入套管透視下用4mm鉆頭按頸干角及前傾角方向鉆孔至股骨頭上,取出鉆頭,擰入松質骨螺紋固定針至股骨頭中上1/3處。同樣方法,在第一根針運端2cm處與其它11°夾角擰入第二把固定針。隨后以近端穿針點為基準,在轉子下15~20cm、20~30cm處各擰入一支皮質骨螺紋釘,與股骨干垂直,針尖穿過對側骨皮質2個螺紋,在C臂觀察骨折正側位復位良好,安裝外固定架,擰緊后固定往旋鈕,最后將皮膚穿針各縫合一針,無菌紗布包扎,術后第2天即可坐起,開始作患肢各關節伸屈站動,下床活動時間根據骨折類型及穩定程度而定,Ⅰ、Ⅱ型骨折術后1~2周即可扶雙拐下床活動,Ⅲ、Ⅳ型骨折術后4~5周扶雙拐下床活動患肢負重力量應逐漸增加,術后第2日更換針孔敷料一般手術,當天滲血較多,以后每2~3天更換敷料一次,兩周拆除縫線后亦可采用暴露法,可保持針孔干燥。
本組隨訪5~38個月(平均23個月),住院時間1~2周(平均10d),骨折愈合時間6~8周。本組骨折無移位。所有患者髖關節功能良好,無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頭缺血壞死現象發生。
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多為高齡老人,在治療骨折的同時,預防由于骨折后臥床不起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各種并發癥,如肺炎、褥瘡和泌尿系統感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本文應用骨外固定技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有效的預防了各種臨床并發癥,極大的提高了臨床治愈率。
轉子型骨外固定架的臨床應用價值:①在C型臂的監護下,采用小切口鉆入螺釘固定,復位好,定位準確,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②術后患者可早日活動,練習關節功能,避免了因長期臥床而產生嚴重的并發癥。③骨折愈合后拆除骨外固定簡單,避免了二次手術。④轉子型骨外固定架既能起到牢固固定作用又具有一定彈性,防止了因功能鍛煉造成斷釘。采用閉合穿釘保護了局部血運,促進了骨折愈合。
骨外固定架的適應癥及注意事項:①適用于所有青年人。②對老年人應根據X線片及骨密度值,嚴重骨質疏松者應慎重。③手術前應充分評估患者全身情況,避免因其它疾病對術后恢復造成影響,如糖尿病等。④手術在C型臂監視下進行,避免其它損傷。⑤術后于釘眼處每天滴酒精預防感染。⑥每周檢查骨外固定架的關節松緊度,發現異常及時調整。
根據患者的骨質狀況決定治療方法對老年患者至關重要,同時又要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骨質狀況由骨密度值或X線片觀察確定,我們分3區:骨密度值大于或等于-1,X線片無骨質疏松;骨密度值-1、-3之間,X線片有或無骨質疏松;骨密度值-3以下,X線片有骨質疏松。骨官度值大于或等于-1,X線片無骨質疏松,患者能耐受手術者選擇骨外固定架治療。骨密度值-1、-3之間,X線片有或無骨質疏松,患者能耐受手術者可選擇骨外固定架治療。骨密度值-3以下,X線片有骨質疏松或患者不能耐受手術而骨質狀況良好,不做骨外固定治療。
[1]秦泗河.骨外固定技術的發展史[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6):1262.
[2]邱貴興.骨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