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西中
氣管腫瘤較少見,進行性呼吸困難是常見的表現,如不及時診治,死亡率高。CT或MR掃描可清晰顯示腫瘤的長度及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有助于擬定治療方案[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1992年5月~2010年3月期間24例氣管腫瘤病人的臨床資料、CT表現,旨在進一步探討CT在氣管腫瘤中的價值,提高對氣管腫瘤的認識。
本組24例病人,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齡42~82歲,平均56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并進行性呼吸困難18例,咳嗽、呼吸困難與體位有關10例,咳嗽、痰中帶血6例,吸氣時三凹征10例,哮喘10例。24例均經纖維支氣管鏡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使用①TOSHIBA TCT-3OOS CT機,層厚5mm,層間隔5mm,SEC2.7s;②HITACHI pronto CT機,10mm層厚,螺距1,重建間隔3mm。
2.1 腫瘤部位與類型 氣管下段(第14軟骨環以下)腫瘤10例,中段(第8~14軟骨環)腫瘤6例,上段(第1~7軟骨環)腫瘤8例。氣管良性腫瘤3例,惡性腫瘤21例。3例氣管良性腫瘤全部為乳頭狀瘤。21例原發性氣管惡性腫瘤中10例為鱗癌、9例為腺樣囊性癌、2例為腺癌。
2.2 腫瘤大小、形狀、密度 3例氣管良性腫瘤均較小,呈乳頭狀,表面光滑,蒂窄,呈軟組織密度。21例原發氣管惡性腫瘤大小不一;腫瘤形狀各異,大部分腫瘤形狀不規整,其中乳頭狀生長者5例、息肉狀生長者4例、分葉狀生長者7例、扁平附壁狀生長者3例、沿管壁環狀浸潤者2例;腫瘤以軟組織密度為主,密度不均勻。
2.3 腫瘤在氣管腔內外生長情況及氣管狹窄的程度 腫瘤向氣管腔內生長者15例,其氣管狹窄程度因病變大小而異;腫瘤大者,氣管狹窄阻塞程度重,腫瘤小者,氣管狹窄阻塞程度輕。腫瘤向氣管腔外生長者1例、腫瘤向氣管腔內外生長者3例、扁平附壁狀生長及沿氣管壁環狀浸潤者5例,其氣管狹窄程度相對較輕。
2.4 氣管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 15例氣管腫瘤向腔內生長,基底部附著于管壁,其中6例氣管壁局限性不均勻性增厚,相應區域氣管壁周圍脂肪層變窄、模糊、密度增高。1例向腔外生長者與其鄰近食管分界不清,氣管食管旁溝消失。腫瘤向氣管腔內外生長者3例、扁平附壁狀生長及沿氣管壁環狀浸潤者5例病人中,其氣管壁不規則、不均勻性增厚,氣管周圍脂肪層變窄、消失,氣管腫瘤分別與鄰近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分界不清。
2.5 縱隔淋巴結、肺部情況 只有4例原發氣管惡性腫瘤病人出現縱隔淋巴結腫大,原發性氣管腫瘤病人術前均未發現肺部轉移瘤。術后隨訪觀察,2例腺癌病人肺部出現轉移瘤。
原發性氣管腫瘤主要發生于粘膜上皮和腺體,大多數為惡性[2],腫瘤可起源于氣管的任何部位,但氣管的上、下1/3為腫瘤的高發部位[1]。文獻報道,原發性氣管腫瘤發生于氣管后壁者占大多數,側壁者次之;原發性氣管腫瘤中鱗癌、腺樣囊性癌占大多數;本組病例與文獻報道相符。
纖維支氣管鏡容易發現氣管腔內腫瘤,能做活檢、刷檢,取得組織學和細胞學的診斷,有助于明確病理性質;但對于腫瘤較大的患者,氣管已經嚴重狹窄,病人隨時有窒息的可能,不易行氣管鏡檢查,更應避免活檢以防出血產生窒息。氣管鏡能顯示腔內腫瘤的局部情況,不能顯示腫瘤與周圍臟器的關系。
CT圖像可以較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位置、浸潤范圍、氣道受阻程度及腫瘤向外浸潤發展等情況[2]。氣管腫瘤由于生長方式的不同,有不同的CT表現。有作者把氣管腫瘤分為6型[3]。根據腫瘤與氣管的關系,筆者將原發性氣管腫瘤分為4種類型:①腔內型(腫瘤在氣管腔內生長者):腫瘤以向腔內生長為主,大小不一,呈乳頭狀、息肉狀、蕈狀,菜花狀、分葉狀。腫瘤呈乳頭狀、息肉狀者,邊緣光整、密度均勻者,窄蒂者,鄰近氣管壁無增厚者,多為良性;腫瘤呈分葉狀、蕈狀、菜花狀者,有較寬基底并鄰近管壁局部增厚者多為惡性。因該型腫瘤在氣管腔內生長,較早引起管腔狹窄、阻塞,早期出現癥狀,易被早期發現。本組病例有15例病人為腔內型。良性者,預后較好。惡性或腫瘤已浸潤氣管壁外者,預后差。②管壁型(腫瘤在氣管壁內生長者):腫瘤組織在氣管壁內浸潤生長,氣管壁不均勻增厚,相應區域管腔不同程度狹窄。雖病人有刺激性咳嗽、咯血等癥狀,胸部平片或普通斷層不易發現病變。本組病例有5例病人為管壁型。該型腫瘤多為惡性,有外侵傾向,預后差。③管外型(腫瘤主要在氣管外生長者):腫瘤向氣管外生長為主,腫瘤組織穿過氣管外膜,在氣管壁外生長形成腫塊,易侵犯周圍結構,多為惡性,預后差。本組病例有1例病人為管外型。④混合型(兼有腔內、管壁、管外兩種或兩種以上形態者):腫瘤呈雙向性生長,向管腔內生長形成不規則腫塊的同時能突破黏膜層浸潤管壁各層。腫瘤進一步生長可沿著氣管壁向近端和遠端蔓延,亦可穿過氣管壁向外發展形成腫塊。至晚期瘤體較大時常與轉移腫大的淋巴結融為一體,浸潤周圍組織結構、器官。本組病例有3例病人為混合型。該型腫瘤向氣管腔內生長為主者居多,向腔外生長者少,易浸潤周圍器官、組織結構,預后差。本組資料顯示,氣管腫瘤腔內型較多,腔外形最少。腫瘤呈分葉狀、蕈狀、菜花狀者多為惡性,管壁不均勻增厚者多為惡性。
CT能夠顯示氣管腫瘤的位置、大小、形狀、密度,氣管腔內、氣管壁、氣管腔外情況,氣管腫瘤沿氣管壁縱向、環狀浸潤范圍,腫瘤向氣管腔內外生長情況及氣管狹窄的程度,腫瘤浸潤周圍器官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有助于治療方案的制訂、有助于判斷預后。
[1]李正江,唐平章,徐震綱.頸段氣管腫瘤的診治經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3):208-210.
[2]亓放,張連山.原發性氣管腫瘤[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4,28(1):7-9.
[3]胡文清,蔡超達,藍日輝.原發性氣管腫瘤的影像診斷及評價(附42例分析)[J].放射學實踐,2003,18(8);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