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勝坤
據文獻報道,本病好發于中年人,20~40歲占60%~80%。本組有8例均為28~55歲,男性6例,女性4例。膝關節7例,其中單側4例,雙側3例;踝關節2例;肘關節1例。病程均超過1a,其中最長者為25a,臨床起病隱匿,以進行性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無紅、熱、疼痛等為特征,有關節不適或活動受限。10例均作X光平片正側位檢查,其中2例加作CT平掃(螺旋 螺距1.5層厚/層距5mm 120kV 200MA 1S);2例加作MRI檢查、常規T1/T2加權、冠狀及矢狀面重建。
關節腔內有黃或棕紅色積液,滑膜呈黃色,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充血和增厚,表現有絨毛增生。
X線表現:(1)關節周圍有軟組織腫塊10例;(2)關節間隙因積液而增寬3例;因關節軟骨破壞而變窄3例;(3)近關節面處出現囊狀骨質缺損,有硬化邊緣8例。
CT:關節腫脹、關節周圍有軟組織腫塊、關節面毛糙、且有骨質缺損2例。
MRI:關節滑膜增厚、T1和T2加權圖像上均可見低信號區域2例。
4.1 病因 據文獻報道,本病病因不明,與內分泌、感染、免疫反應或外傷有關。筆者搜集的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傷史,故筆者認為本病多與外傷有關,其原因是當腱鞘受損后,周圍許多組織細胞就會聚結于受損的腱鞘,繼而增生形成腫瘤樣軟組織病變。
4.2 病理基礎 本病有臨床表現即影像學表現均因滑膜組織增生和出血所致。發生于滑膜和腱鞘的軟組織腫塊在穿出關節囊后,可在遠離關節的部位發生骨質性病變。一部分表現為軟組織壓迫局部骨皮質而引起凹陷性缺損,并在該處形成軟組織腫塊影;另一部分絨毛組織借增高了的關節壓力,通過鄰近營養血管而長入骨內,使骨質發生壓迫性萎縮而出現囊狀或多房狀破壞,由于病程長,故周圍有硬化。當關節軟骨破壞后則有關節間隙變窄。
4.3 影像學表現 由于對本病認識不足,故多誤診。本組有2例誤診為結核;1例誤診為滑膜肉瘤;1例誤診為內風濕關節炎;僅2例平片診斷準確。而2例MRI則全部診斷準確,2例CT則1例準確。
4.3.1 X線平片表現 (1)關節軟組織腫脹,關節囊內有輪廓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影,無鈣化。
(2)邊緣性骨質破壞,多有硬化邊緣,常伴有軟組織結節影。
(3)單囊或多房狀骨質破壞,有硬化,可跨越關節累及多骨。總之當發現多關節或跨關節多骨出現破壞并有硬化及結節狀軟組織影,就應高度考慮本病。
4.3.2 關節充氣造影 關節囊明顯擴大,被條帶狀粘連帶分隔而呈多囊狀,囊壁厚而不規則,有結節狀軟組織影響囊內突出。
4.3.3 CT可檢出含鐵血黃素沉著,有關節滑膜增厚,囊狀邊緣性新月性骨質破壞,有硬化,局部有大小不等的軟組織腫塊。
4.3.4 MRI 可直接顯示滑膜的絨毛增生;關節滑膜增厚,T1和T2加權圖像上均因含鐵血黃素沉著而呈低信號區域,此為特征性改變。
4.4 鑒別診斷
4.4.1 滑膜關節結核 臨床常有低熱、血沉快,X線表現常有關節腫脹,但無分葉狀軟組織腫塊影,有邊緣性骨質破壞,但無硬化,且有骨質疏松,多繼發于肺結核。
4.4.2 滑膜肉瘤 多位于關節囊外方,發展迅速的腫塊影,其內可見散在的鈣化斑,鄰近骨質有外壓性溶骨性破壞,而不是骨內囊狀有硬化的骨質缺損。
4.4.3 內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于青年人的四肢小關節,常對稱累及多個關節,關節軟座呈梭性腫脹,無腫塊,早期出現骨質疏松,繼而關節面糜爛和蟲噬狀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晚期以關節纖維化或骨性強直而告終。
4.4.4 痛風性關節炎 男性多見,好發于手足小關節,尤以第一跖趾關節最多,X線表現為軟組織腫脹,內可見密度略高的痛風結節,鑿孔樣骨質破壞,周圍骨質正常。
[1] 李靜,劉淑玲,劉斌.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的MRI診斷[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7,5(2):93-95.
[2] 林明強,姜連忠,宋修恩.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的影像學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10):1186-1189.
[3] 李玉國,顧祿壽,白金平.膝關節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的影像學表現[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6):807-809.
[4] 程衛忠.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的CT診斷(附11例報告)[J].江西醫藥,2009,(9):9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