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生,潘 祺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上海 200042)
聲紋鑒定是指:使用同一鑒定原理把未知人的語音(檢材)與已知人的語音(樣本),通過語圖儀分別制成聲紋圖譜,再依據聲紋圖上的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確定二者是否為同一人的判斷過程。
狹義的聲紋鑒定只包括鑒定人員將樣本與檢材制作成語音圖譜從而進行比對,判斷樣本與檢材是否為同一人的鑒定。隨著鑒定技術的不斷發展,聲紋鑒定的概念也不斷擴充,廣義上的聲紋鑒定還包括說話人同一性鑒定、語音人身特征分析、語音內容辨識、錄音真實性檢驗、提高語音信噪比、噪聲分析、音源同一性鑒定和錄音器材鑒定等多種鑒定內容?,F在,計算機自動識別系統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比如西班牙BATVOX系統,鑒定人只要按照要求輸入樣本與檢材,計算機就能自動計算出樣本與檢材的相似度,從而得出鑒定結論。
因為中國地域廣闊,方言在各個地區普遍存在。各個地區說話的語音、發音習慣、重音位置不盡相同。在司法鑒定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語音鑒定屬于方言內容的甄別。上海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也是全國案件糾紛發生較多的城市。在這些糾紛中,就有一部分需要對當事者的語音進行司法鑒定。而針對上海方言的語音司法鑒定因為上海的特殊地域特征給司法鑒定的進行帶來了多種難題。
近幾年,隨著錄音錄像技術的迅速發展,錄音錄像儀器已在全國普及,聲紋鑒定的案件也在增多;另外,視聽資料作為法定證據種類中的一種,可以作為證據在法庭上使用,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大多注意搜集這方面的證據,因此對聲紋鑒定進行系統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上海市地域并不算大,但是在這么小的區域內卻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方言形態。對上海方言進行研究不但方便取材而且在人力物力投入上也較其他地區少。因此,在上海進行方言研究有其自身優勢。
在上海,目前要求進行聲紋鑒定的案件中,涉及到方言鑒定的案件越來越多。而我國針對上海方言鑒定的專門研究幾乎沒有,對上海話司法鑒定的研究有助于填補這一方面的空白。
聲紋鑒定研究需要很多其他學科的支持,如語言學中對方言的研究,物證技術學中對聲紋鑒定的研究成果。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在國外已經開發成功。對上海方言的研究可以推動語言學、物證技術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發展。
對上海方言在司法鑒定領域的研究還可以推廣到全國方言的研究,以豐富我國的證據領域,推動我國的司法公正。
我國許多鑒定機構已經引進了外國的語音自動識別系統,但是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卻是廣受質疑的系統。通過對上海方言的研究,我們可以驗證語音自動識別系統是否科學。
上海方言多樣化,語言變化復雜,在上海地區進行驗證工作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3.1.1 聲紋鑒定取樣要求
被檢測人的語音樣本中應盡量減少聲音偽裝,或者改變語音、語速,改變清晰度、流暢度,添加重音以及其他改變。
樣本取樣時應盡可能采取與檢材形成時所使用的線路相同的形式取樣。比如,如果檢材是在打電話過程中的電話錄音,則樣本應盡可能采用同一部電話進行錄音取樣。
樣本應盡可能與檢材一致,包括語速、語音停頓、重音、口音以及沙啞的語音效果都應該盡可能與檢材一致。為此,應對被檢測人多次取樣。如果還不能達到所需效果,可以讓一人模仿檢材中的人說話語氣,讓被檢測人跟讀。
樣本取樣應該盡量接近檢材中說話人當時的心理環境,避免出現因為心理影響造成的顫音、弱音現象。
3.1.2 上海地區特定語言環境會給聲音取樣帶來的難點
現在的上海人幾乎都能說兩種方言,會說上海話的同時又會其祖籍所在地的方言,而大部分人現在都會說普通話。像有些原籍蘇北的上海人在自己的社區里說蘇北話,而與別的人或在比較正式的交際場合說上海話。這種根據說話的不同場合或不同對象,可以不斷地轉換雙語或多語的現象,在上海社會交際中已司空見慣??梢哉f是上海地區獨特的語言環境造成了這種一人會多語的獨特現象。
上海的方言混雜,有些樣人的方言并不是正統的方言,而是經過說話者本人對多種方言進行演變的或者學習而形成的方言混合體。
如果被檢驗者故意說不同的方言,則很難根據鑒定人的個人經驗進行判斷。多種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自由轉換給聲紋鑒定帶來了難題。對上海人來說,他的語音更容易偽裝。
3.1.3 多種方言的組合形式給取樣帶來的難點
一個人在可以說不同方言時,受不同方言語言習慣的影響,其使用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方言混合現象。即一個人在說話時可能存在不同的語言組合形式。如,前一句是正宗的上海話,而后一句就可能是蘇北話。
如果說話人在檢材或者樣本中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原來的語言習慣,而這種習慣的改變有可能超出可檢驗的范圍。如果對此類聲紋進行鑒定,肯定不能得出正確的鑒定結論。
3.1.4 上海話的多義性和方言的多樣性給鑒定帶來的難點
上海有19個區縣,目前還沒有任何文獻詳細說明或解釋上海各個區縣的上海方言的異同性。上海話不但多樣而且復雜,上海話一個詞匯多種意思或者一種讀法因為音調不同而造成詞義不同的現象較多。比如在上海話中的蘇北話里面,“你”和“我”是一樣的發音,但意思不同。又比如,“阿拉”在上海話里既可以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們。
上海話詞義的多樣性,特別是雖同一種讀法但所使用的詞匯不同的語言現象,要求鑒定人員要對上海方言有充分的了解,否則無法完成司法鑒定過程。
3.1.5 心理因素影響樣本取樣的難點
被檢測人與檢材中說話人的心理環境不可能達到相同狀態,在取樣時不應該刻意模仿檢材中說話人說話的環境。
被檢測人在被取樣時,由于心理環境不同,取樣時的聲音習慣與檢材中的聲音習慣不盡然相同。有些人在被取樣時甚至出現顫音、失音和音調突變等現象,而這些改變都會影響鑒定結果。因此,鑒定人員在取樣時,應該盡量讓被檢測人保持放松。
在實踐中,方言特征是一個人發音最穩定的特征。上海是一個外來人口較多的城市,上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多種方言。上海人在特殊的生活環境下通曉多種方言并可以在多種方言之間的自由轉換,這種地域特征在我國并不多見,而這種現象也給聲紋比對帶來了難題。
3.2.1 上海地區的方言特征對鑒定人員的條件要求提高
上海各個地域方言種類不同,而且每個區域都沒有特定的方言形式,只是某一種方言是主流,其他方言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上海方言地域特征要求鑒定人員必須充分了解上海各區域的方言特征,特別是上海方言讀法和詞義的細節特點。鑒定人員對上海話的了解程度影響著聲紋鑒定的準確度。
3.2.2 上海人能說多種方言給聲紋比對帶來的難點
上海人的生活環境使一人會多種方言的特殊現象在上海普遍存在。多種方言相互融合形成多種語言表達形式,更增加了上海方言的多樣性。
各種方言的地方音、語音、語速、方言語法都有較大差別,同一句話在不同方言中的表達方法互不相同。由于上海人通曉多種方言,他們可以隨時改變其使用的語言語法,給鑒定人員的鑒定帶來困難。
3.2.3 檢材與樣本受環境影響較大
檢材中說話人的聲音會受外界環境會影響,如空氣濕度、所在空間的大?。〞a生回音等干擾)、聲音傳播的介質、記錄器與發音者的距離、相對于發音者的位置、雜音的干擾,還有記錄聲音的儀器本身等都會對記錄的聲音的質量產生影響,而在樣本取樣時很難做到與記錄時的環境一致。
3.3.1 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在上海方言司法鑒定中應用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語音自動識別系統開始出現在各大司法鑒定機構,但是相當多的老一輩學者對此類系統的科學性持懷疑態度。
現在我國使用的的語音自動識別系統來自國外。從外國引進的儀器是不是需要一個中國化的過程;原來的算法是基于英文環境設定的,能不能在中國多樣的方言環境下適用的問題,都需要在中國進行驗證。另外利用語音自動識別系統進行的鑒定,鑒定的結論的科學性、代表性,也有待驗證。
3.3.2 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在上海方言鑒定上要解決的難點
相對上海方言來說,利用語音自動識別系統最大程度地概括出上海地區各個地域方言的不同特點,是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在應用上的難點。利用語音自動識別系統進行精確認定時,系統是否能避免相近地區的方言混淆認定;是否能對說話人所在地區進行認定等,都是能夠較好地檢驗自動識別系統本身科學性的檢驗方法。
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在上海方言上的應用,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可能存在的聲音偽裝,然后是對多種不同特征的方言進行認定的準確度檢驗。
對上海話進行系統化分析,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研究??v向可以對比上海某一區縣的老一代上海人和新一代上海人語言特征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可以對上海的各個區縣以及上海周邊地區的方言特征進行比較研究。
語音自動識別系統的運行是以數據庫為基礎的,在語音自動識別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足夠大的數據庫,給聲紋比對提供便利,提高聲紋比對的準確度。
建立數據庫是進行語音司法鑒定的前提,但是應該正確定位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在司法鑒定中的地位。司法鑒定主要應該根據司法鑒定人員的經驗為主,語音自動識別系統應該放在輔助位置。語音自動識別系統得出的結論,不應成為司法鑒定人員得出鑒定結果的完全依據。
采用語音自動識別系統與司法鑒定人員相互協助的方法提高司法鑒定的效率。
重視利用司法鑒定過程中講話人的微小語言習慣。因為講話人對自己下意識的語言是沒有辦法偽裝的。針對上海本地語言特征,對檢材與樣本中講話者的下意識語言活動的分析或能取得更好的鑒定效果。
1 寥翔,趙志強,龐業光等.聲像資料鑒定技術概述.現代法學,2005,4(27)
2 閻萍.聲紋鑒定及其在偵查破案中的作用.遼寧警專學報,2008(1)
3 杜小西,趙燕婷,劉云譯.語言鑒定標準.美國錄音證據委員會.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報,2009(19)
4 賈玉文,鄒明理著.刑事技術大全—文件檢驗.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5 劉文主編.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大全—文件檢驗 (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6 陳光中主編.司法鑒定學.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
7 何家弘主編.證據學論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 廖根為著.監控錄像系統中人像鑒定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