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澤春 周玲 白圣光 李愛英
我科自2001年美容縫合婦產科手術腹部切口,期間不斷改良,近兩年廣泛采用可吸收合成線美容縫合,具有傷口感染少,手術時間短,切口對合良好,腹壁瘢痕小,術后無需處理直接出院,深受患者歡迎[1];目前在基層醫院推廣,受到患者好評,現介紹如下。
1.1 對象 患者122例,年齡19~56歲,其中子宮切除術12例,附件切除術32例,剖宮產78例。原手術疤痕18例,合并貧血21例。橫切口24例,縱切口98例。
因此,小孩若有脾胃疾病如食欲不振、厭食、腹瀉、便秘,肺系疾病如反復感冒、咳嗽,神經系統疾病如夜啼、睡眠不安、愛哭鬧等,捏脊療法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中,因在治療小兒食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方面療效尤為突出,故捏脊法又有“捏積”之稱。
1.2 材料與方法 手術結束關腹均用0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腹膜,0號可吸收縫線連續縫合筋膜及皮下脂肪組織,如為瘢痕切口,切除瘢痕組織,生理鹽水沖洗切口,乙醇消毒切口邊緣皮膚。用3-0可吸收線連續皮內縫合皮膚,自切口內下緣真皮層內進針打結,連續真皮層內縫合切口皮膚,到對側切口緣反折兩針皮內縫合,拉緊剪除尾線,皮膚外不可見縫線。術后視病情不同分別給予抗生素靜滴1~3d預防感染。術后第3d,切口換藥消毒,觀察無異常后即可安排出院,不需拆線。
1.3 結果 切口愈合情況:1個月后隨訪,122例患者中無切口紅腫、硬結及滲液、裂開,切口對合良好、腹壁遺留疤痕小,4例于術后1個月內皮膚有線樣隆起,三月后隨訪消失。所有患者均無腹壁疝發生,無牽拉不適及局部硬結。術后近期觀察:術后次日切口更換敷料碘伏消毒,所有患者均無針腳炎及切口裂開,切口局部瘀血水腫呈炎性反應者4例,3例給予抗炎及理療后痊愈,1例重者清創取出縫線后很快愈合。患者下地活動后即可安排出院,出院前更換敷料,檢查切口有無紅腫滲出,住院時間平均縮短2d左右。
近年婦產科切口的美觀愈合越來越受到廣大醫務人員及患者的關注,腹部切口美容縫合法已有許多報道,但是在基層醫院尚未廣泛開展,許多患者慕名到上級醫院就診,造成醫療資源分配失衡,其實切口美容縫合較傳統縫合技術簡單,復雜切口只需2根縫線,簡單切口1根即可完成,從關腹膜到皮膚,再無需任何特殊材料,在基層醫院開展后,臨床效果較好。
“玉風窯”也是無形的,但它可以在邱含、陳敏、何炳欽、曾瑾、彭松等一眾成名的藝術家,也在屈曉鳴、周志斌、邢當當、李可榮、孫建文、郭越等一幫第三代藝術家的瓷畫藝術里抒發對自然世界的迷戀,在青花與釉里紅的美感里展現人類的精神姿態。本文以“回顧”為主題,穿越將近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通過過去與現在的人、作品與藝術價值的相互對比,再現當年爐火旺盛火紅的“玉風窯”盛景。
傳統的婦產科腹部切口縫合,臨床上多采用單純間斷外縫技術,需由內到外縫合腹膜、筋膜、皮下脂肪層及皮膚層四層。筋膜與皮下分別采用“7”號絲線和“1”號絲線結節縫合,造成殘留大量的縫線結于體內,產生不同程度的縫線反應,甚至出現針眼感染;愈合后皮膚會留下明顯的“蜈蚣”疤痕,影響美觀,如為瘢痕體質,會同傷口一起形成明顯的瘢痕疙瘩;此外需要拆線,延長住院時間。可吸收合成線縫合法是對傳統的皮內縫合方法的改良,由于縫線材質柔軟光滑,且有防滑脫功能,縫合時具有良好的順應性,兩端線結隱藏在皮下,外觀無痕跡,技術容易掌握,操作相對簡單快速。皮內縫合操作省時,縫合比較嚴密,有止血作用,瘢痕小,符合美學要求;無需拆線,大大減少了患者的恐懼和疼痛,同時縮短了病人住院時間,增加了床位周轉率。可吸收線通過蛋白水解酶的裂解作用而逐漸吸收,初始階段個別患者有皮下組織反應而產生的硬結,但可吸收合成線分子量低,無抗原性、無致熱原,可通過水解反應降解為乙二醇和乳酸,繼而在體內吸收和代謝,異物反應輕微,有抑菌作用,能使傷口愈合平滑柔軟[2]。縫合時注意掌握好從一側真皮層內出針,再從對側真皮層內進針的基本操作方法外,進針要略深,達皮下脂肪層,血液循環豐富,以便縫線吸收;連續皮內縫合過程中牽拉縫線不宜過緊,以免皮膚打皺。改良后縫線一端打結固定于皮下組織,終端皮內回縫2針后剪除,減少張力導致縫線回縮切口裂開的風險,術后切口對合嚴整,無端線外露,后期無需特殊處理,換敷料檢查切口無紅腫滲出即可安排出院。對于瘢痕切口或張力較大的縱切口,也可以采用美容縫合,但注意減張縫合后再行皮內縫合,減張絲線5~7d拆除,對污染重、減張無效的張力切口則屬禁忌。
婦產科切口美容縫合,操作簡單,不需要拆線,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順應了基層患者的需求;縫合時間短,傷口滲血少,局部反應少,甲級愈合率高,利于術后恢復,值得推廣。
[1]魯澤春,張文穎,杜建新,等.婦產科腹部切口三種處理方法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11):1570-1572.
[2]王愛文.婦產科腹部皮膚切口縫合方法的改良[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