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濤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全部來自我院外科及婦產科。對2006年1月~2010年3月外科手術和婦產科手術出現切口不愈合進行Ⅱ期縫合20例病例進行分析,手術后傷口感染12例,其中化膿性闌尾炎8例、單純性闌尾炎2例、子宮全切1例、剖宮產1例。手術后傷口脂肪液化的8例,其中膽囊切除2例、剖宮產5例、單純性闌尾炎1例。
1.2 治療及結果 在手術后2~3d換藥時發現切口滲液較多時,局部紅腫時及時敞開切口,充分引流,勤換藥,一般換藥3~5d,待肉芽組織新鮮后可行Ⅱ期縫合,對12例手術后傷口感染的患者,8例手術后傷口脂肪液化的患者Ⅱ期縫合效果滿意,平均愈合時間為14~18d,住院時間相比傳統換藥處理明顯縮短。
2.1 切口脂肪液化與感染的關系 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治療過程中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為9.65%~17.65%[1]。手術切口脂肪液化迄今病理機制尚不明確[2],手術切斷與切口交叉的血管,使其血運更加減少,切口愈合過程中所需的營養成分不足,則脂肪細胞因缺乏營養壞死液化,發生無菌性炎癥,但往往脂肪液化是感染的前兆,容易使無菌性炎癥繼發為有菌性炎癥,主要原因是脂肪壞死,脂肪組織血液循環受破壞,脂肪組織在各種機械刺激下易氧化分解,可能是發生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機制[3],使切口愈合延遲。另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本身末梢循環差、組織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切口易發感染和脂肪液化的原因之一。
2.2 重視術后對切口的換藥 重視術后對切口的換藥是加速感染切口愈合的前提,早發現是在手術后2~3d換藥時發現患者輕度發熱、切口跳痛不適,局部紅腫、滲血、切口滲液較多時,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及時處理,減輕感染造成的局部損害。敞開換藥、充分引流,積極的局部處理是縮短愈合時間的關鍵,若發現切口感染、切口滲液較多、局部腫脹形成,應立即拆除縫線,開放切口,消除積膿、積血和異物,并剪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換藥時用3%雙氧水和0.2%甲硝唑溶液徹底沖洗,再用6%高滲鹽水紗條疏松填塞、引流創口,一般換藥3~5d。
2.3 二期縫合 經上述處理的創口3~5d,肉芽組織呈新鮮粉紅色,分泌物少,觸之有鮮血,可在局麻下行Ⅱ期縫合,縫合前仔細沖洗,清除壞死組織及有瘢痕結締組織,修剪因手術牽拉、鉗夾等原因而致的無生機的脂肪組織,并徹底止血,用4號絲線間斷縫合全層,針距較Ⅰ期縫合稍寬,動作要輕,避免鉗夾脂肪組織,結扎線不要過緊,防止脂肪組織缺血、壞死液化。切口可放置橡皮片引流,24h拔出引流片,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選擇抗生素時經驗性常規聯合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與甲硝唑類,我院20例患者經Ⅱ期縫合切口愈合時間14~18d且愈合較好。手術后切口感染及切口脂肪液化經Ⅱ期縫合減少了患者的費用和痛苦,縮短了愈合時間。
[1]Chuang SD,Chiu HC,Chang CC.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complicating hypothermie cardiac surgery[J]. Br J De Rmatol,1995,132(5):805.
[2]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19.
[3]馮金周,陳兵,黃剛瓊.37例切口脂肪液化早期診治體會[J].重慶醫學,2000,29(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