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陶雨
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病,我院自2002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微創治療腦出血89例,采用內科治療96例。微創治療與內科治療比較具有療效高, 致殘率低等特點。
1.1 案例1 在89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4例?;颊吣挲g在35~77之間,平均年齡52歲。具有高血壓病史2~20年的患者65例,平均患病為8.4年,全部病例均是由CT檢查證實,患者腦出血出血量20~118ml,其出血部位為殼核的有46例,破入腦室的患者有19例;丘腦出血的患者有14例,破入腦室患者有8例;額葉部位出血的患者有26例,出血部位為腦室的患者有15例。患者從發病到就診時間約為1~30h,平均時間為4.2h。住院時間范圍為6~21d,平均時間為12.5d。我院對腦出血患者均采用顱骨鉆孔血腫穿刺吸引流術治療。
1.2 案例2 在9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為68例,女性為28例,采取降血壓治療方法治愈的有49例,采用高壓氧治療方法的有47例。
1.3 方法 我院使用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來治療腦出血患者。具體的步驟如下:首先,我院讓患者用CT進行檢測,根據檢查結果確定患者大腦血腫中心的顱表部位。手術時為了避開腦膜及腦的主要功能區,我院選擇適合長度穿刺針,在對患者進行腦部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針鉆透顱骨。穿破腦膜后拔出鉆芯,在穿刺針的側管上連接塑料管和注射器,邊抽吸邊旋轉穿刺針方向,直至血腫中心。一般第一次手術清除血腫的60%~70%。手術后我院對患者注入生理鹽水和尿激酶,每日2~4次。直到患者頭顱CT復查結果顯示,患者腦部血腫清除率達80%以上。與此同時,我院還對患者進行特殊護理,防止并發癥。
89例手術結果,術前無昏迷的67例,無死亡,淺至中度昏迷12例,死亡2例,深昏迷10例,死亡4例。96例療效結果,采用降血壓法治療是基本痊愈28例,占53.1%,死亡5例,致殘12例,植物人4例;采用高壓氧治療是基本痊愈26例,死亡7例,致殘11例,植物人3例。病人的意識情況與病人病情程度有直接關系,89例患者手術結果資料中,手術前沒有昏迷的有67例,沒有一例死亡,淺至中度昏迷的患者有12例,經治療無效死亡的2例,深度昏迷的患者有10例,死亡4例。由上面資料可以看出,手術前患者意識越不清醒,醫院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就越差。微創手術方法治療療效明顯優于內科治療,對于急重癥腦出血患者,手術治療應為首選?;颊吣X出血出血量多少和腦組織被破壞及受壓程度正相關,腦中血腫能否消除是改善腦出血患者的關鍵,保守治療方法無法消除患者顱內血腫,因此內科治療腦出血的死亡率極高。我院內科治療,出血量在80毫升以上的4例患者中,無一例存活,出血量50~79ml的32例患者中,死亡率也高達50%。微創治療方法,由于手術過程簡便,并且可以有效地消除顱內血腫,減輕血腫對大腦組織的破壞,所以治療效果較好[1]。微創治療腦出血,出血量在80ml以上的10例患者中,死亡患者有3例,病死率為30%。與保守治療相比,患者死亡率有了很大的降低。血腫對腦的壓迫時間越長,周圍腦組織的損傷就越嚴重,對腦組織的損傷范圍越大。因此,消除大部分血腫,可以減輕血腫對其周圍腦組織的損害,使患者安全度過腦水腫高峰期,從而提高治愈率。
腦出血內科保守治療死亡率50%~60%[2],傳統開顱手術多在全麻下進行,創傷大,不亞于第一次出血的打擊,增加了腦損傷,死亡率、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3]。采取微創手術可以消除患者腦部血腫占位效應,可以有效的改善顱內壓,因此采用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最科學有效的方法[4]。該手術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具有安全、可靠、損傷小、療效高和死亡率低等特點,將穿刺針將血腫清除,消除其占位效應。血腫基本或全部清除的時間為1~5d,血腫清除率為85%~99%。引流管放置時間為2~6d。準確把握手術時間,采取手術治療的最好時間:最佳腦出血手術時機分為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術三種[5]。本文研究中經過超早期手術治療,有5例患者發生再出血中3例死亡。發病在6h后進行手術,僅有1例發生再出血,經過特殊處理后出血停止。經過臨床發現,手術最佳時間段為6h后3d之前為宜,在此時間范圍內進行手術效果最好。但對于在6h內的患者病情不斷加重,也必須盡早手術。
[1]邱繼忠,范春明,韋風媛.高血壓腦出血微創治療現狀[J].中國綜合臨床,2003,19(5):391-392.
[2]張志英,盧雪玲,溫永鳳,等.微創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86例臨床觀察[J].濰坊醫學院報,2006,28(5):78-81.
[3]于如江,劉甲木.微創穿刺吸引術治療78例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09,30(21):2683-2684.
[4]夏昱,王艷麗,段亞楠.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5):113-114.
[5]朱毅,李厚澤.立體定向手術治療超早期高血壓丘腦出血的臨床實驗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5,12(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