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蘭 黃玲華 馬逸文
為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無痛肌肉注射的效果,過去一直沿用的“兩快一慢”傳統注射法,并不能都達到無痛效果。筆者認為要達到無痛效果,注意注射部位的選擇,局部按摩,掌握進針、出針技巧,注意進針力、角度和掌握好注射快慢,對無痛注射都至關重要。本文就筆者多年臨床實踐,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5~8月,筆者將5840人次門診成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為傳統定位即“十字法”及常規操作組2900人,第二組為新法選位及操作組2940人,進行了兩種操作方法效果的比較。
1.2 操作方法
1.2.1 備齊用物 三查七對,核對無誤后,幫助患者取適當的體位,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1.2.2 消毒 選擇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 消毒、待干。
1.2.3 吸取藥液,排盡空氣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別在注射部位周圍按摩后繃緊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內。進針時,右手手掌內小魚際處與針尖同時接觸皮膚,一般進針約2.5~3cm。
1.2.4 松開左手,抽動活塞 如無回血,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針筒,大拇指注液,右手大拇指在注射部位周圍按壓秩邊穴或環跳穴(躁動患者不能采用此種操作),注射完畢以干棉簽按壓針眼處的同時快速拔針。
一組無痛2310人次,有痛590人次,陽性率20%。第二組無痛2763人次,有痛177人次,陽性率6%。其中第二組有痛的人中過度肥胖10人次;藥量較多(6mL)以上37人次;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安芐青霉素、催產素等71人次。
3.1 部位選擇 傳統常用的注射部位是選用“十字法”定位,即采用臀大肌,筆者根據臨床實踐中認為選用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為注射部位較佳,從解剖結構來看,此處是臀中肌、臀小肌重疊處,肌肉厚,脂肪少,遠離神經及大血管。此部位暴露比較簡單、局限,以髂前上棘為標志即可定位。常規肌注以“十字法”定位處有脂肪層,且較厚。由于脂肪組織內毛細血管減少,不利于吸收,且離神經主干及大血管較近,感覺靈敏,暴露部位較大才能定位。
3.2 進針技巧 進針是外界物體對人體的第二刺激感,在經受消毒液涂擦后的第一刺激下,局部組織已達到高度警覺狀態,要減輕局部刺激癥狀、避免組織產生劇烈收縮,達到無痛感的進針目的,進針前,要等消毒液干后才能進針,防止消毒液隨針進入體內引起疼痛。左手拇指、食指分別按摩注射部位周圍,因進針是外界物體對人體的一種刺激,要減輕局部刺激癥狀、避免組織產生的劇烈收縮,按摩注射部位周圍可以使肌肉放松。進針時,右手手掌內側小魚際肌處與針尖同時接觸皮膚,其作用是采取聲東擊西的方法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達到無痛感覺。進針手法也很關鍵。一般選用注射針尖離患者皮膚約3~4cm距離,借用大拇指、食指的力量,將針垂直插入組織,動作要輕快,力量適中、協調。進針后,主張緩慢推藥,在推藥的同時,采用指壓秩邊穴。根據針麻原理,壓秩邊穴鎮痛效果好,還可以取代于注射部位的感覺。
3.3 拔針技巧 常規拔針是快速拔針,但筆者認為除了快速拔針外,患者是否感覺疼痛,關鍵在于能否控制好拔針方向和角度。所以拔針的手法和出針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即要注意拔針時,用無菌棉簽輕輕按壓,順著進針的方向迅速拔出針頭,按壓和拔針的動作要協調。如果按壓力量過大,往往會影響針頭的順利拔出。
[1]何國英.應用針麻原理達到肌內注射無痛[J].實用護理雜志,1985,(7):1.
[2]余愛珍.基礎護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