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機局(410015)潘新初
1.農業補貼制度逐步完善,更多購機農民和農機生產企業將享受看得見的實惠 2010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新增農業補貼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進一步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增加了補貼種類,擴大了補貼范圍,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中央通用類補貼機具擴大到12大類180個品目,我省地方補充類補貼機具由2009年的32個品目增加到86個品目,把受農民群眾歡迎的多用農田作業機具納入了補貼目錄,這些舉措將極大地調動農民和農機企業的積極性。
2.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農村融資難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要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
3.工業化步伐加快,農機裝備技術水平將逐步提高 農機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技術創新能力日益增強,農機化發展的技術基礎進一步夯實,能更好地滿足農民對農機裝備的需求。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舊機具,引導農民更多地購置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裝備,促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又為農機裝備制造業、流通業、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巨大市場。
4.農機化發展有了法律保障 《農業機械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相繼頒布,充分顯示了農機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推進農機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通過幾年的實施,依法加快土地流轉機制變得靈活,農民進行土地承包和流轉的愿望增強,對農機化發展的需求日益迫切。
5.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實施力度加大,將大大改善農機化發展的基礎條件 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小型排灌設施以及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機化發展的基礎設施將得以改善,大中型機械通行難、下田難的問題有望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