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強,詹樂霞
(開化縣水利局,浙江開化 324300)
開化多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縣境內溪澗密布,有馬金溪、池淮溪、龍山溪、馬尪溪、蘇莊溪等5條主要溪流,河流總長度約31萬m,多屬山溪性河流。具有源短流急、落差集中、河床比降大等特點,加上開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降雨在1 000~2 000 mm,雨量充沛,地表徑流量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
據2004年水力資源調查規劃,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萬kW,其中可開發的有5.5萬kW(如造密賽水庫,則可開發7.2萬kW)。
開化自1958年建成第1座水電站——馬金水電站以來,水電開發經歷了起步試辦、小水電為主、電氣化縣建設等幾個階段。工程投資渠道已由國家投資為主發展到現在的“多渠道”投資,尤其是從90年代開始,開化縣被批準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之一,加速小水電建設步伐。截止2007年底,已建電站61處,裝機4.3萬kW,占可開發量的59%,如剔除規劃的密賽水庫,則開發率已達78%。
1.2.1 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建立
浙江省針對本省實際情況先后頒布了一些地方性水土保持法規和相關條例及實施方法。1996年省人大通過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也為水土保持工作作了更具體的指導。1999年6月,縣政府頒發了《開化縣水土保持管理辦法》,先后下發了《關于印發<水土保持法執法檢查實施意見>的通知》、《開化縣水土保持監督人員管理辦法》、《開化縣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暫行規定》、《開化縣違反水土保持法規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和《開化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規和制度,為實施依法監督和管理好水土保持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依據。
1.2.2 水電建設的水土保持實施過程
開化小水電開發建設項目實施水土保持方案開始于2003年碧家河一級水電站,當時只是象征性填報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真正意義上開始實施水土保持管理的是于2004年建設的羅塢口水電站。在項目審批前,由具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資質的專業單位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其后,小水電開發建設項目開始全面實施水土保持前置審批、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程序。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拉動,對能源的需求十分強勁,小水電的開發建設,促進了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但由于小水電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小流域內,數量多、規模小、施工技術相對落后且管理不受重視,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的同時,人為的開發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對流域的生態自然環境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2.1.1 破壞土壤,減少土地資源
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有占地、采石、取土、棄渣等活動,對地表植被影響較大。由于工程施工擾動了原地貌,引起地表植被及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使裸地在雨水的沖刷下引起水土流失,從而帶走土壤表層的營養元素。土壤中的氮、磷等有機物及無機鹽含量迅速下降,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的衍生資源減少,土層逐年變淺,還可能出現沙化、酸化,從而使立地條件惡化。加上小水電工程一般處于偏遠的深山峽谷地區,交通不便,缺乏監督機制,如不在初步設計和施工期得以落實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以后就難以補救了。
2.1.2 破壞景觀,影響生態環境
項目建設擾動原地形地貌,森林植被受破壞,地表裸露面積增加,影響自然景觀視覺;加上山高坡陡,一遇暴雨,加速地表徑流,易造成洪澇災害;遇干旱季節,土壤蓄水能力削弱,降低地下水,加劇旱情。
2.1.3 堵塞河流,影響下游水質
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水土流失將隨地表徑流流入鄰近的溪流并淤積,抬高河床,直接影響了溪流的行洪能力。同時開挖產生的土石渣、填方段的填筑料若不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將受地表徑流的挾帶,侵入周邊區域,影響周圍植物的生長,并直接影響下游的水質,給下游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1.4 妨礙施工,影響工程建設
水土流失將影響工程的施工建設和運行。工程施工區產生的棄土如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流失的水土將進入施工現場,影響施工進度,對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目前,在水電開發中,水土保持主要工作:①對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查審批;②落實、監督“三同時”制度的實施;③水土保持專項驗收。經過多年的努力,水電開發項目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始步入規范化管理階段,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2.2.1 相關法律法規滯后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第十六年,省、縣也相繼出臺了地方性配套法規和實施辦法。多年來,正是這些水土保持法規的頒布實施,大大改善了開化的生態環境。但由于相關法規和實施辦法無法跟上社會形勢的變化,以致于水土保持法規難以執行到位。
2.2.2 業主法律意識淡薄
由于開發建設業主對執行水土保持法意義認識不足,只注重立項報建審批,對水土保持方案編報不及時。因此出現了有很多建設項目是在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部門多次督促下補報的水土保持方案。
近幾年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率不斷提高,但業主對審批后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都難以到位,有的業主編報方案只是為了開工立項,致使開工之日就是水土流失之時。
2.2.3 督查整改不夠到位
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規范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開發建設項目雖然審批了水土保持方案,但建設業主不按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水土保持設施的建設,水土保持法規沒有具體的監督處罰措施,只規定“水土保持設施驗收不合格的項目工程不得投產使用”,對此很難實施和執行。因此,水土保持監督無法到位,造成善始未必能善終的局面。
2.2.4 執法力量過于單薄
由于小水電建設項目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小流域內,交通十分不便,加之項目建設線長面廣,僅靠目前現有的縣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執法巡查是遠遠不夠的。而由于種種原因,小水電建設在施工過程中變更設計較多,在及時發現和糾正建設單位的違法行為,因此往往出現執法管理滯后。
水電建設涉及面廣、因素復雜、周期長,特別是對水土資源的影響十分突出。近年來我縣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展較好,小水電開發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全面規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經驗,但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為此建議從3個方面采取措施來完善和加強水土資源保護。
水土流失目前也已成為我國的頭號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惡化互為因果。為強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小水電,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范,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3.1.1 加強執法力度,完善相關律規
對現已頒布的水土立法要嚴格執行,加大執法力度。并針對開化的水土特點及當前社會形勢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符合開化發展與水土保護要求的相關法規條例,加強對水電站立項管理,嚴格審批《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加強對小水電水土保持設施的監督執法;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做到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3.1.2 強化綜合治理,重視科學規劃
編制好小水電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建設的科學規劃,重視水土保持監測、監控,對小水電開發建設區域內植被加強養護、管理,加大投入,進行必要的封禁和撫育措施,重視植被病蟲害發生情況的監控,在堅持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兼顧、協調的基本內容上,發展與特色農業相結合、與旅游觀光相結合,多業并舉,綜合開發,發揮綜合效益。
3.1.3 廣泛宣傳律規,改善執法環境
要提高法律法規的宣傳層次,要加大向人大、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和開發建設單位或法人代表的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防治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對振興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使其真正理解并做到“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開發建設單位認真落實法律賦予的法定義務。開發建設單位既要增強法律意識,承擔治理范圍內的水土流失的社會責任,又要轉變傳統的開發建設理念和施工與經營方式,使每一個開發建設項目都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工程項目的水土保持措施,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要長期有效地宣傳,促進全民水土保持意識的提高,營造良好的環境。
小水電開發建設在基建施工中造成大量的棄土、棄石,因而在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原則,堅持“預防優先,先攔后棄”,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2.1 棄碴場所
對因建設和生產活動造成的棄土棄渣(石、渣等固體廢棄物),禁止向江河、湖泊、水庫和專門存放地以外的其它任何地方傾倒、堆置,設計專門的存放地,并采取攔擋措施,防止流失。棄碴場的選擇必須要經過當地鄉(鎮)政府,村委會的同意,并在施工過程中不得任意更改地點或范圍。
3.2.2 攔碴設施
在溝道中堆置棄土、棄石的,應修建攔渣壩。在棄土、棄石等堆置物易發生滑塌,或堆置在坡頂及斜坡面時,應修建擋渣墻。在棄土、棄石等堆置于溝道或河道旁的,應按防洪治導線結合防洪堤設計設置擋渣堤。
3.2.3 排水設施
在項目建設和生產活動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植被的破壞,嚴格控制地面硬化面積,確定合理的林草覆蓋率,防止因地面入滲變化而引起地面徑流和匯流產生沖刷,修建排水溝,做好排水排洪措施。
水土保持植被建設在分析當地氣候和立地條件的基礎上,結合占地地類和土地的位置、坡度及水利等條件,根據適地種樹的原則進行場地清理、覆土整治、綠化,并強調植物多樣化,恢復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植被建設能有效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并發揮植物的水質凈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證下游河道的水環境質量;能維護河道及水庫周邊生態平衡,改善水質,美化環境;能有效固結土層,防止徑流沖刷,遏制因水土流失的加劇所造成土地的土、肥流失,改善立地條件。
水電工程的興建,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開發利用自然環境與資源的具體體現,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則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水土保持工作做不好,形成的水土流失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平衡破壞、惡化。因此,水電開發與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堅持統籌規劃、綜合開發的原則,協調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有效控制小水電開發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把水電開發、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確保當地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政策落實、措施到位,建設一流的水電工程,營造一流的生態環境。水能資源是開化縣的主要能源資源之一,只要在水電開發中重視和處理好水土保護工作,就一定能促進全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