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瑞,毛文友,程 亮
(黑龍江省引嫩工程管理處,黑龍江安達151400)
引嫩工程是引嫩江水入松嫩平原的引水工程,按其在嫩江干流上的引水地點,分為北引、中引、南引3個引嫩工程,統稱“三引”?!叭钡貐^位于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中心地域,是國家石油、石化工業和農牧生產的重要基地;是黑龍江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三引”地區少雨、干旱、水資貧乏;“三引”工程均為無壩引水,保證不了水稻播種和苗期用水的需要;“三引”地區水利工程分塊管理,難以發揮整體優勢。通過整合“三引”地區水利工程,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充分利用北引工程擴建由無壩引水變有壩引水且擴大引水量的優勢,形成供排一體的水利工程網絡,一方面擴大灌溉范圍,另一方面通過換水治理水質污染和鹽堿泡,將取得巨大的綜合效益。
2004~2008年,年平均氣溫 5.54℃;年均日照:2 722.9 h;年均降水量:447.29 mm;年均相對濕度:72.8%。均高于以往歷史平均值。這些有利的氣候因素,為區內糧食生產持續高產創造了很好的氣候條件。
“萬物土中生”。土壤是農林牧副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區內分布有黑土、黑鈣土、草甸土、沼澤土、風沙土和鹽漬土等類土壤,具有深厚的土層,且有一定的自然肥力,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適于農林副業的生產。
“水”是一切的生命之源,是土壤和植物的組成部分。水主要來自天然降雨,隨江河向低處流動。嫩江干流由北向南流經“三引”地區,水量豐富,水質好,適于飲用和工農業生產,特別是水中含氟低(0.2 mg/L左右)、有硒元素在0.00013 mg/L。這種低氟、高硒元素的水引入區內后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防治高氟、低硒致地方病的危害,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三引”地區石油、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豐富。據大慶市2007年年鑒資料,已探明石油儲量近60億t;探明天然氣儲量1 000億m3以上;地熱水資源B級可采量350 m3/d,林甸最大流量37.5 m3/h,含有17種元素,可治16種以上的疾病。這些資源優勢,為區內發展石油、石化、天然礦泉水等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引”地區位于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中心地域,2008年哈爾濱市和大慶市分別列為黑龍江的第一、第三座榮列GDP2000億俱樂部的城市,其中大慶市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20億元,同比增長12%,創歷史新高。全年生產原油4 021萬t;天然氣27.6億m3;石油行業實現增加植1468億元,增長7.8%,規模以上石化工業實現增加值160億元。增長16.5%。
區內交通十分發達。鐵路貫穿區內,國、省、市、縣、村以及油田專用公路8883.4km。公路形成完整的體系。繼哈爾濱、齊齊哈爾營運多年民航之后,大慶市薩爾區機場已建成通航。由哈爾濱至齊齊哈爾專用快速列車線路已開工建設;從2007年7月開始,實現與俄羅斯等國江海聯運。
“三引”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僅大慶市境內除有國家、省、市、縣等四級自然保護區14個外,還有新鐵人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王當王奈濕地人居生態村、郭氏生態湖等景點。全市旅游部門繼續加大對旅游業人力、物力的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外推介展示大慶豐富的旅游產品,進一步提高大慶旅游的知名度;推出了“石油文化”、“特色溫泉”、“生態濕地”等一批旅游項目。
松嫩平原區內嫩江、松花江水資雖豐富,但豐缺不均,且為過境的水資源泉,“三引”區內水資源少。常因農田作物,牧草干旱缺水而導致減產。
水稻是優質、穩產、高產的糧食作物,也是需水量最大的糧食作物,特別泡田期是需水高峰期;而這時“三引”渠首進水閘前嫩江水位最低,不能確保按設計流量引水,保證不了水稻播種和苗期用水的需要,尤其是南引工程只有汛期可自流引水;有的農民不得不將水田改為旱田作物。
雖然北引工程、中引工程、南引工程、大慶防洪工程、烏裕爾河、雙陽河交織在一起,但因各自的管理部門隸屬于不同的地區,無法統一調度和規劃,無法發揮整體優勢。
“三引”地區是國內外蘇打鹽漬化土壤集中分布區。已有蘇打鹽漬化土壤約占總面積的21%,尚有70%左右的土壤含鹽量雖未達到足以危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的程度,但如引水及水灌溉不當,改變形成土壤鹽漬的環境條件(主要是抬高地下水位),便可能形成次生鹽漬化土壤,土壤一旦形成鹽漬土后,輕則減產,重則進寸草不生,成為不毛之地。
區內尚分布約10萬hm2的鹽堿泡,由于鹽堿含量高,水生物難以生存。這些鹽堿泡不但沒有生產能力,還為周邊農田和牧草形成鹽漬化土壤提供新的鹽堿來源(主要是春秋風大干旱季節)。
引嫩工程流經區域農田防護林的面積,不到總面積的10%,廣大草原更是無林地帶,風砂土受風蝕危害更為嚴重。由于風蝕,春季保苗十分困難。
水是制約“三引”地區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的關鍵因素。北引工程引水口在“三引”工程中位于最北端(嫩江上游),相對地勢最高,且“三引”工程通過烏裕爾河、雙陽河、大慶防洪工程交織在一起。通過整合“三引”地區水利工程,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充分利用北引工程擴建由無壩引水變有壩引水且擴大引水量的優勢,形成供排一體的水利工程網絡,一方面擴大灌溉范圍,另一方面通過換水治理水質污染和鹽堿泡,將取得巨大的綜合效益。
尼爾基水庫已于2005年建成興利,作為尼爾基水庫配套工程的北部引嫩擴建工程也已開工建設,設計年引水總量29億m3,擴建后增加的引水量主要用于發展農田、草原以及生態用水。擴建后,北部引嫩工程在繼續保障大慶工業和居民生活用水、進一步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使農業灌溉面積大幅度提高,供水保障率達100%,為北部引嫩工程區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部引嫩工程通過烏裕爾河、雙陽河與北部引嫩工程相連,使必要時由北部引嫩工程向中部引嫩工程供水成為可能;且此段烏裕爾河、雙陽河亦可成為灌溉干渠的一部分。
大慶防洪工程興建了王花泡、北二十里泡、老江身泡、中內泡、庫里泡、青肯泡等滯洪區,水面面積470.6 km2,庫容最大蓄水量7.8億m3。為保證泄洪安全,雨季前必須將滯洪區內水排泄騰空。進入21世紀以來,雨量偏水,加以上游興建了雙陽河水庫,汛期來水量減小,干旱、鹽漬又成為制約農牧業生產和生態脆弱的主要原因。為此,對滯洪區原為防洪單一功能適時進行了調整,泄洪區應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由防洪單一功能為蓄泄結合、發展水產業生產的基地。
北部引嫩總干渠,有引水干渠到安達市境內的東湖水庫,引水干渠與王花泡滯洪區有工程聯結,當年北引有多余及保引水干渠安全時,已向王花泡滯洪區泄過水,東湖水庫亦有渠道工程與青肯泡滯洪區相連,勿需投入較大工程即可引水入滯洪區。
王花泡滯洪區的洪水由安肇新河經庫里泡排入松花江,其間與南部引嫩工程交叉;青肯泡滯洪區的洪水由肇蘭新河排入呼蘭河。北部引嫩水入王花泡滯洪區、青肯泡滯洪區后經大慶防洪工程的安肇新河、肇蘭新河及其沿途滯洪區下泄,可灌溉其沿途農田并向南部引嫩工程供水。
[1]王艷杰,陳文剛.北部引嫩工程在黑龍江省西部地區農業生產中的作用[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36(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