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榮,張祥敏,李洪娟,馬玉薪
(1.泥河水庫管理處,黑龍江蘭西151501;2.黑河市愛輝區水務局,黑龍江黑河164300)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區域響應作用下,愛輝區的春夏季干旱出現趨重跡象。進入21世紀以來的各個年份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旱情,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愛輝區的沿江經濟帶地域。為了逐步解決旱災給區域經濟帶來的影響,在國家和省的大力推動下依靠財政的資金投入,借鑒20世紀90年代的經驗,從2000年以來,愛輝區開始發展節水灌溉工程,相繼在沿江的5個鄉鎮建設了旱田節水灌溉工程,穩步推進節水灌溉技術在愛輝區的廣泛應用。截至到2008年底的節水灌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與總灌溉需求相比,目前的工程規模還多少帶有示范性、實驗性的性質。灌溉方式、水源建設還比較單一,技術層次也比較低,與現代農業的格局發展存在巨大差距。旱田節水灌溉的大田為管道移動式噴灌系統和卷盤式噴灌系統,柴油機驅動。水田節水灌溉集中在宋集屯灌區和幸福灌區,主要為自流灌溉。灌溉工程的重點項目有幸福鄉河南屯村省級節水灌溉工程項目,幸福鄉長發村國家級節水灌溉工程,坤河噴灌工程省級項目亞麻基地節水灌溉工程,四嘉子鄉節水灌溉工程等。
愛輝區“民辦公助”項目自2007年以來共有3個項目,即2007年度的愛輝鎮節水灌溉工程和幸福灌區改造工程以及2008年的愛輝區高效節水灌溉項目。通過這3個項目的實施,建立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深受地方和農民的歡迎,并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政策效應已開始顯現。該項目在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帶動周圍村屯及其他地方發展節水灌溉,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示范作用,并可促進愛輝區質量效益型農業的建設步伐。
截止2009年,愛輝區易旱面積3.3萬hm2,灌溉面積為3 133 hm2,占 9.55% 。
愛輝區從80年代初開始對受澇嚴重地區進行治理,主要包括愛崗澇區、四嘉子澇區、張地營子澇區、幸福澇區。愛崗澇區和四嘉子澇區上級部門給予設計批復,而張地營子澇區和幸福澇區沒有統一規劃和設計。其他鄉鎮的除澇工程都是根據實際需要,農民自己開挖的小型除澇工程,很難形成規模,只是臨時解決農田排水問題。
截止2009年,愛輝區排洪除澇工程共完成了排澇溝270條,總長度為139.86 km,易澇面積50.7萬hm2,除澇面積達到1.0萬hm2,占15.31%。
根據權威氣象部門和有關專家的判斷,未來一段時期,將是全球氣候的激變期,惡劣和災害性天氣將層出不窮。從近幾年全國的旱澇情況來看,都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從這一趨勢出發,可以預見未來的農村水利工作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各種成災氣候條件勢必直接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構成巨大威脅,糧食安全將面臨更加困難的處境。從調研中發現,災害性自然條件,已經開始動搖農業生產的基礎,連續性的受災使農民生產條件惡化,抗御災害的能力更加脆弱,因此,愛輝區農村水利工作必將要應對諸多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
愛輝區地多人少,過去農民依靠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來應對缺少水利設施造成的氣候影響,減產少減收或不減收,好年景多打糧。但隨著氣候異常變化加劇,人為生態破壞的發展,旱澇和水土流失影響逐步形成深層次作用,已經開始沖擊農業生產的基礎。旱澇成災作用加大,使減產或絕產幾率激增,水土流失造成的地力劣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飲水安全受到影響。過去形成的水源,由于氣候影響,水位下降,出水量減少,原本安全的飲水,現在卻向臨界狀態逼近。
近些年來農民對水利設施的依賴程度被提升,但愛輝區水利建設的欠帳大多歷時太長,已經形成沉淀,與農民需求的反差太大,有些鄉鎮,特別是西部鄉鎮,有的地方水利建設幾乎為零。過去幾十年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沒有形成規模,小打小鬧,東貼西補,不成氣候,不成規模。雖然近年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對于全區的總體需求來說是杯水車薪,國家資金項目是有限的,而地方又無能為力,這就是當前最大的問題。種子方面,就水稻來說,開發培育跟不上市場,種出的產品,品質品象不好,口感也不佳。
國家農村水利投入體制的轉變所形成的影響是全局性的,首先,愛輝區地方財政盤子小,非常薄弱,如今一塊地養兩套人馬,愛輝區卻落得靠轉移支付過日子,因此地方自籌最后都將轉嫁給農民。近年來工程項目建設的地方匹配份額都很大,投入中國家省里最多60%,尤其“民辦公助”項目更是如此,地方投入負擔特別重,而市一級幾乎不承擔任何份額。因此,形成了項目明明很迫切,卻不敢申報的局面,害怕項目下來,自籌跟不上,項目無法推進,從而影響更加緊迫的項目的申報,這就造成了農民需求旺盛,而投入嚴重不足的狀態,這種負影響對農村水利建設工作的推動是根本性的。
農民的需求從調查中發現是非常強烈的,無論是排澇溝道,灌溉渠系,水源,還是水土流失治理,農田橋涵,可以涉及到農村水利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另一方面,農民的收益來之不易,底子也薄,有的是有投入意愿,卻能力有限,有的是有些能力卻沒有意愿,并且即使投入也是杯水車薪,真到了急切的時候,也只能小打小鬧,粗放而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這方面即有農民思想保守,靠天吃飯的想法在作怪,也有地多人少,單位投入壓力大的原因。
國家農村水利投入體制的轉變并沒有在農民那里得到回應,他們還沒對此形成認識,仍然是依賴國家依靠政府。
小型農田水利“民辦公助”項目與其他小型農村公益設施項目相比較,國家補助少,農民責任心不高,自愿能力和意識不強,認識不夠都直接影響了項目建設。而其他公益項目屬國家重點項目,產權歸國家所有,但管理上的缺陷,使工程沒有發揮更好的作用。“民辦公助”項目產權歸農民所有,而農民自籌資金困難,自籌能力低,更加抑制了工程的建設。
1)把向上爭取和招商引資作為首要任務,堅持借助外力求發展,多措并舉、積極籌措,千方百計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
2)加大政府投資規模,增加項目區覆蓋面。建議從縣一級建設農田基本建設基金,從糧補中給農民加大補助資金,作為農民自籌建設的專項資金。
3)合理分攤政府與農民、中央與地方投資比例,保證地方和農民投入落實到位,縣(市)政府給予相應的補助,相關部門給與技術指導和監督。因地制宜的確定資金管理和使用方法,推行項目管理與規模管理、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結合的方針,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4)加強農民的教育工作,提高農民順應形勢,認識新技術,新方式種植的重要性,開放思想,打破傳統,看清發展趨勢。
5)完善“民辦公助”投入機制。提高政府補助資金規模,加大補助比例。提高資金管理與使用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加強基層組織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民辦公助”的層次和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增強“民辦公助”機制的活力。
積極地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近年來愛輝區財政雖然取得了較大突破,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財政保障能力還不強,特別是投入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最困難、最現實的問題。對此制定“以國家投入為主、政府配套為輔、農民積極參與”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針。按照先平原后山區逐步覆蓋全區的方針,把有限的資金向沿江鄉鎮和重點項目集中投入、重點推進,力爭在規模和水平上實現突破,捆綁使用資金,突出重點集中建設,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發揮規模效益。領導高度重視,政府專題推進,全方位使各項工作取得進展。多措并舉,積極籌措,千方百計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