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漢義
(黑龍江省前進農場水務局,黑龍江同江156331)
三江墾區位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生態區。隨著墾區的快速發展,由過去的北大荒變為今日的米糧倉,不僅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還是中國綠色米都。三江墾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更適應于水田發展。2007年三江墾區水田面積達到43.3萬hm2,其中97%為井灌水田。由于水田發展迅猛,沒有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從而引發地下水的大規模開采,地下水年超采矛盾越來越突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要解決好這一矛盾,就要充分利用地表水。改造井灌區,是三江墾區提高灌溉農業質量效益的“瓶頸”問題。
三江墾區總面積為123.8 hm2,其中:平原區面積為117.6 hm2;現有耕地面積為54.0萬hm2,其中:水田面積為43.3萬hm2,占耕地面積80%以上。三江墾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50 mm,多年平均徑流深150 mm。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而地表水利用,主要是雨水、雪水及循環水通過控制工程攔蓄利用。春季干旱是三江墾區水田農業需水高峰期,滿足水稻生長需求,也是開采地下水的高峰期,地下水水位下降嚴重。
三江墾區實際上地表水灌溉較少,不足6 666 hm2,現有小型水庫5座,總庫容量為1 016萬m3,設計灌溉面積1 666 hm2,分別是鴨綠河、三八、光明、阿布膠、五星山等水庫,還需進一步完善,增強蓄水能力,才能更好的用于農業灌溉。新建的八五九農場烏蘇里江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0 666 hm2,現已灌溉部分水田。今年建成的別拉洪河上游段橡膠壩工程,壩高3 m,可攔蓄地表水量600萬m3,可為2 666 hm2水田補水,還有前進農場青龍河流域的“排、蓄、灌”工程,可蓄儲地表水200萬m3,可為666 hm2水田補水。三江墾區屬沼澤濕地平原區,為留住地表水,近年來修建的閘、涵閘、橋閘、水壩等千余座,形成攔蓄地表水工程體系,通過“排、截、蓄、滯、提”等方式,用于水田灌溉。
三江墾區現有水田面積43.3萬hm2,實際地下水開采量超過20億m3,而本地區地下水年補給量為14.84億m3,地下水超采嚴重。水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水資源是有限的?!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應該未雨綢繆。在發展井灌水田的同時,把本地區的地表水資源量10.93億m3利用起來,需興建大量的攔蓄、引排、提儲工程,大力修建閘、涵閘、橡膠壩及“排、蓄、灌”結合工程,各農場重點在支溝和斗溝上建涵閘或閘,河道和排干上建閘或橡膠壩,利用沼澤濕地修建蓄水池,建“排、蓄、灌”綜合利用工程。利用工程措施,把三江墾區境內年平均徑流深150 mm的地表水蓄積利用,形成完整的水循環體系。三江墾區,將過去所建的排水溝渠都蓄儲地表水,可蓄用5.86億m3的地表水源,用于水田補水,灌溉用水應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增強互補性。實現了“蓄存地表水,引進江河水,提用溝渠水,滲補地下水”的聯合調配水源利用。把地下水做為水田補水用,全面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結合利用,確保水田用水。
三江墾區1988年水田面積為3 533 hm2,地下水開采量僅0.54億m3,2007年水田面積達到43.3萬hm2,地下水開采量超過20億m3。前進農場1988年水田面積僅100 hm2,當時,二隊試驗區水田井,觀測地下水位最高2.38 m,最低4.04 m;到2007年前進農場水田面積達到3.7萬hm2,二隊試驗區井所觀測的地下水位最高10.68 m,最低11.30 m。以上不難看出三江墾區水田的發展速度,地下水位變化,必須充分利用地表水,實現多水一用,閑水忙用,秋水春用,攔截桃花水(雪水)及循環水(水田棄水)統一灌溉于水田。
還要利用江河水灌溉。八五九農場烏蘇里江灌區灌溉面積為2.1萬hm2;擬建中的勤得利農場黑龍江灌區,設計灌溉面積為3萬hm2;正在計劃中的青龍山等農場的黑龍江灌區,包括8個農場,灌溉水田面積20萬hm2;前進農場青龍河流域的“排、蓄、灌”工程,可為近666ha水田補水利用;規劃中的前進農場濃鴨河二干“排、蓄、灌”工程,利用原河床濕地建蓄水池,可為周邊水田補水;已批復的別拉洪河流域前進九排干蓄水工程,建橡膠壩1座,可為農場666 hm2水田補水;擬建的北大灣“排、蓄、灌”工程,利用沼澤濕地建蓄水池面積為2 666 hm2,可為周圍水田補水;建設中的洪河自然保護區蓄水工程,建橡膠壩1座,為沼澤濕地蓄水;濃江河滯洪區和鴨綠河滯洪區、小青龍河水源工程等,都實行多滯少排,蓄用結合,滲補地下水,采取一切可能利用地表水的措施,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水田用水需求。努力實現三江墾區地下水采補平衡,多建控制水源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是解決地表水利用的可靠途徑,也是水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生靈之本,是人類生活和一切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而我國又是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占有水量是2 200 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由于三江墾區水田的持續發展,井灌水田面積在逐年增加,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發展水田有利于提高地下水垂向循環的能力,并借助土壤系統凈化水質,同時補充地下水。三江墾區在利用地表水方面做到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排蓄結合,以蓄存利用地表水為重點,興建蓄水工程,優先利用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使水田抽取地下水量在3 000 m3/hm2以內。利用現有河、溝、渠興建閘、壩攔蓄地表水,在沼澤濕地興建“排、蓄、灌”工程,以多蓄少排,充分利用10.93億m3地表水資源量。利用兩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提水灌溉。實現了“蓄儲地表水、引進江河水,提用溝渠水、滲補地下水”的綜合利用模式,使工程水利變為資源水利,是地表水利用的有效途徑。水田灌溉應先利用地表水,而地下水做為補充水源,加快蓄水工程建設,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種稻,即充分利用地表水發展水田,又解決地下水超采問題,為今后三江墾區水田發展奠定了基礎。
[1]宋漢義,付傳鵬,唐洪科.沼澤地的“排、蓄、灌”[J].水利天地,2002(1):22.
[2]宋漢義,于軍.綜合治水保護濕地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4,32(1):79 -80.
[3]宋漢義,付傳鵬.三江井灌水田地下水資源分析 [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6,34(6):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