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儒興,李恩瑤,李傳秋
(寧安市水務局,黑龍江寧安 157400)
生態型河道是相對貼近自然,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利工程。生態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經濟為基礎和前提,以滿足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多功能開發為目標,逐步形成陸域草木豐茂、生物多樣、自然水體鮮活流動、水質改善、具有多樣水生物物種互相依存形成系統并能達到自我凈化、自我修復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個景觀。
生態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澇安全要求的除害興利工程。作為工程,安全始終是第1位的。生態型河道建設并不是要求我們刻意地追求某種形式,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質工程,而是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河道整治,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態的簡潔樸素、自然通暢、水質改善、水體調活的局面。
1)生態型河道應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型河道是親水型的,在體現以人為本的同時,更加注重和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樣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盲目性和投資的隨意性,特別是避免水利工程園林化的傾向。
2)體現生物多樣性和本地化。事實上,水利工程的建設本身是對自然原生態的一種破壞,只是在整體上權衡利弊得失時這種破壞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態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動態平衡的。因此,建設生態型河道時必須極大地關注恢復或重建陸域和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形態,盡可能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質工程。河岸選擇栽種的樹種、草種盡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長、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雜樹雜草也不要緊。由此來充分體現河道整治的生態理念。
3)生態型河道的整治應該是漸進式的。無論生物多樣性的重建,還是自我凈化、自我修復能力的恢復,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如果不注重生態而快速地實施環境水利工程,往往會導致自然環境的不和諧。
生態型河道建設,是現代社會人類渴望回歸自然、渴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水景觀建設的最簡單直接、自然生動的客觀反映,生態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種景觀。水景觀建設是與城市的現代化相聯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鄉一體化水利建設中體現水環境的重要方面。現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樓林立、交通便捷、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為唯一指標,應當體現生態、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是生命之源,是資源、是財富、是生機、是文化、是景觀,是城市文化底蘊和文明素質的象征。從一定意義上說,建設生態型河道,就是在建設體現人文關懷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和農村。
生態河道建設要從安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等多方面來考慮,既要恢復河道的自然功能,又要滿足人類賴以生存的要求,以“回歸自然”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為生態河道建設原則。“回歸自然”是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滿足行洪、排澇、蓄水、航運、水生態等要求,具有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特性;“以人為本”是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處理好人水和諧相處的環境,具有親水、安全的特性。通過水景觀、水生態、水文化的建設,營造居住舒適、環境美觀、水清岸綠、和諧自然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改善。
通過生態河道的建設,對河道生態系統涉及的行洪排澇、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質保護、休閑娛樂、沿岸綠化等統籌規劃,以達到生態河道建設目標。
具體目標包括如下內容:①水質目標:遏制水污染惡化趨勢,使水質得到全面改善,實現水清的目標,為恢復和重建水生態系統,為形成沿河經濟帶、生態帶、景觀帶奠定水質基礎。②河岸整治目標:通過生態河道的建設,使分散的、孤立的水系聯成流動、循環的水網系統,滿足親水要求,達到水系的連續、整體和通暢的目標。通過生態護岸建設,提高城市防洪標準和景觀舒適度,為沿河經濟帶建設和騰飛,提供水景觀支撐。③生態目標:在水質改善基礎上,通過植被體系建設,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復,做到水清、岸綠,實現河道水系生態化。對于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水系,要結合名勝古跡、旅游景觀、水上運動和娛樂等項目,為其提供水環境保障。
目前,采用傳統設計理念而忽略生態環境的河道整治方法,已被普遍否定,采用人水和諧的設計理念建設生態型河道已成為趨勢。生態河道作為一種新概念的水利工程,它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把護岸由過去的混凝土等硬性人工建筑改造成為水體和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且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護坡。
[1]李雪松.中國水資源制度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陳震.水環境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