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軍 李 霞 寸志清 蘇 嵐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水污染防治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國際經驗研究
周 軍 李 霞 寸志清 蘇 嵐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水污染防治信息是環境信息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度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本文介紹了美、英、德、日等國家環境信息公開相關法律制度及公眾參與實踐活動,以期為我國水環境立法及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水污染防治信息;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國際經驗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是公眾有序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在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方面起步較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范圍、程序、形式及法律保障已經相當完善。雖然我國也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及《環境信息公開辦法 (試行)》,依靠群眾保護水環境、吸收公眾參與水環境管理也是我國《水污染防治法》的一項內容,但是由于缺乏詳細的方法、程序和執法保障,導致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本文試圖通過介紹發達國家在水環境管理方面的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經驗,為中國建立公眾參與水污染防治的模式和發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議。
1.1 法律體系
從上世紀 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就非常重視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公眾積極參與到美國水資源保護的整個過程。《國家環境政策法》是美國的“環境大憲章”,其中就包括了公眾的信息知情權和參與環評的規定。在這個法律基礎上,針對水環境管理,美國政府還出臺了《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之后多次修訂形成了現行的《清潔水法》。
《安全飲用水法》是美國另一部水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聯邦法規,要求必須要讓公眾了解水質狀況,以便于公眾可以知道如何才能有助于保護每人的飲用水并對其做出有關個人健康的決斷。美國還非常重視公民在水立法中的參與程度。公民及團體經常進行游說來影響國會或州議會的水環境立法活動。1965年的《水質法》由于環保團體和公眾的強烈呼吁進行了修訂,制定了水質標準要求;《清潔水法》也是由于圣·芭芭拉海峽的油污泄漏事件造成極嚴重的水污染后,在環保團體和公眾的強烈要求下國會對《聯邦水污染控制法》進行修訂而來。
1.2 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實踐
美國政府掌握的環境信息公開主要有兩種途徑:聯邦紀事和各機構的信息中心。公眾有任何想了解的信息可以上網站檢索,各機構嚴格遵守美國的《信息自由法》公布相關信息,假如公眾未能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可以通過郵件提出申請,也可以到聯邦環保局的信息中心查詢,里面涵蓋了所有環境問題方面的依法公開的信息。公眾獲取信息的成本也很低廉,信息中心提供語言等輔助性服務。此外,美國聯邦環保局還依據信息公開法 1996年修正案設立了環境信息官,首席信息官的職責就是保證建立信息中心,盡可能將聯邦環保局所掌握的信息向公眾公開,包括技術手段的應用、信息管理和數據更新,美國的聯邦環保局首席信息官管轄下的環境信息辦公室專門處理信息公開業務,包括公眾請求。
美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主要渠道是有毒物質排放清單系統。有毒物質排放清單系統是一個美國聯邦環保局建立的向公眾開放的數據庫,涵蓋了工業企業及聯邦機構每年提供的有毒化學物質排放及其它有毒廢棄物管理活動信息。美國環保署將所得數據輸入一個向公眾開放的數據庫中,并每年對外公布一份 TRI數據摘要,將數據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與分析。美國的環保組織也定期對 TRI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幫助公眾更便捷地了解與自身相關的環境信息
在美國,公眾有很多機會了解并參與政府的環境立法、政策制定、環境項目和計劃行動。未經征詢利益團體或者利益相關人的過程,政府部門不能夠做出任何涉及一項行動的重大決定。公眾參與水污染防治信息公開的最基本方式是聽證會及公民訴訟,聽證會是公眾參與環保立法最為行之有效的形式,環境公益訴訟是遏制環境違法行為和救濟環境公益的重要的和經常使用的法律手段。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公民環保團,通過多種形式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例如自發組織起來對水污染者和政府施加壓力,舉行演講、展覽來進行環保教育宣傳,或者進行游說來影響國會或州議會的環境立法活動等。
2.1 法規體系
英國的環境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相當完善,英聯邦自 1992年就規定了環境信息獲取制度,制定了《環境信息條例》,并多次進行修訂,又有較系統的《信息自由法》法規,明確規定了政府公開環境信息的義務、公眾獲取環境信息的權利、方式、程序、收費標準,以及無法獲得所要求的信息的救濟程序。《環境信息條例》還明確規定了相對豁免和絕對豁免的環境信息及其評估標準,為公眾獲取環境信息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和保障。
英國的《污染防治法》和《水資源法》規定,任何向國家河流局提出的排放申請,除非該排放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國家河流局必須將該申請予以公報,并及時根據公眾書面陳述,決定許可排放或駁回申請。此外,允許公眾對污染行為提起民事和刑事訴訟。
2.2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實踐
英國每個公共部門都依法主動、及時在網上發布可公布的信息。公眾如果檢索不到想要的信息,可以向部門寫信、發傳真或發電郵,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索取信息的要求被拒絕,相關政府部門必須詳細解釋不能公布的原因。
英國專門設置了一名“信息專員”監督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工作,該專員獨立于政府機構和議會,并擁有強行進入行政機關的辦公場所搜查信息的權力。此外,英國還設立了一個獨立的信息裁判所,負責解決與信息專員相關的訴訟。如果信息專員裁定某信息不能公開,申請人可以向信息裁判所提起訴訟,起訴信息專員并要求公開信息。
英國公眾參與環境信息公開形式有陪審團、興趣群體、民意測驗等咨詢機制,常設的公民專題討論小組和論壇等形式,公民享有環境訴訟參與權。在民事訴訟中,通過個人來起訴那些違背環境法的行為,在代表性上不附加任何限制性規定。在民事訴訟中個人起訴違背環境法的行為已經相當流行。非政府組織也享有提起訴訟的權利。
3.1 法規體系
德國在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立法起步較早,主要法律法規包括《聯邦州行政管理法》、《聯邦環境信息法》、以及《信息自由法》,詳細的對公民在獲取相關行政管理信息及政府職能公開方面進行了規定,并全面規定了公民在向相關政府機構索取環保相關信息時的知情權和相關機構公開環保信息的義務。德國還依據歐盟水框架法制定了本國的水資源管理法律并在水框架法案的大原則和目標要求基礎上,制定了萊茵河、多淄河等 4條跨國河流和 2條境內河流的流域規劃。其規劃始終貫徹以流域管理為主、以人為本和公共參與。
3.2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實踐
德國政府部門還通過政府信息指南、年報及月報制度、新聞發布和在線政務公開制度和公眾就環境問題進行交流與溝通,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信息公開程序和體制。
在德國,由于憲法的限制,公眾參與更多在地方層面實施,聯邦層面上,公眾參與相對有限。公眾參與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組成民間團體。統計表明,34%的德國人都參與了民間團體。這些民間環保組織在建設環保意識、宣傳環保、與政府合作推進德國的環境保護。
在流域管理中,水資源管理協會 (水協會)是公眾參與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它對流域范圍內的涉水事務 (包括水、電、氣、水庫、污水處理等)進行統一管理,對政府負責。亞琛水協會管轄2087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的涉水事務,有包括工程師和電氣、化學、計算機、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在內的工作人員 536人。由地方專項法規明確水協會為唯一的流域管理單位 (州政府環境部負責監督其工作)。流域內所有受益單位 (包括行政單位、取水廠和企業)均為水協會成員單位。成員單位向水協會總部交納會費,在水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花了多少錢就要交多少錢。水協會實行代表大會制,按交納水費的多少分配“席位”,由 101個“席位”代表選舉 15人組成監理會,監督水協會在處理事務上是否民主、合理。該水協會建有大型現代化的展覽中心,是一個水和環境科普教育基地,向學生和其他公民進行愛護水、珍惜水的宣傳教育。德國流域管理的體制和機制以及水協會的作用,推進了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4.1 法規體系
日本環境省率先制定了環境行政信息公開制度。1999年頒布了《對環境省保有的行政公文提出公開請求作出公開決定的審查基礎》,該條例的目的是在貫徹《信息公開法》精神的基礎上,向公眾開放相關的環境信息。環境省的《審查基礎》詳細說明了行政公文的判斷標準,詳盡規定了利用信息公開制度的具體手續,細化了法律實施的條件,使得環境信息公開真正有法可依。
日本于 1999年 7月通過了《關于促進特定化學物質向環境的排放量的控制及管理的改善的法案》(PRTR法)。該法案要求實業者自己掌握從工廠和企業向環境中排放的化學物質的數量和廢棄物的含有量,并將結果經由督道府縣上報環境廳和通產省的所管官廳,最終由這些官廳將結果對外公布,使得消費者能確實把握各個地區化學物質的排放量。
4.2 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實踐
在日本,公眾獲得環境信息的途徑有多種:環境省和通產省所管官廳等省廳發表的信息;企業發布環境會計文件,日本目前有許多企業開展了環境會計工作,可為消費者選購商品及投資者選擇投資對象提供重要參考;建立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系統 (PRTR系統),該系統規定企業必須公開 354種化學物質 (一類化學物質)的排放轉移信息,其中包括 12種致癌物質 (特定一類化學物質),這些被納入 PRTR系統的化學物質都可能對人體及生態系統產生危害,并可在環境中持久存留。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各大環境研究中心及相關的民間環境機構也都相繼根據信息公開法精神建立環境信息公開窗口和宣傳窗口。
(1)吸引公眾參與環境問題管理,培養公眾良好的環境保護主體意識。良好的環保意識是公眾參與環境問題管理的重要前提。發達國家水污染治理能取得今天的成效與其國民的環保意識是分不開的。因此,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培養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使其自覺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顯得十分必要。提高公眾參與提高更大范圍公眾的環保意識的有效途徑主要有發揮非政府組織及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利用學校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廣泛使用大眾傳媒開展環境教育等手段。
(2)建立健全“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環境信息公開機制。環境保護特別是水資源保護,關乎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所有環境信息除涉及國防安全、重大商業機密、個人隱私等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經濟利益、隱私權益等方面的考慮不予公開的信息的范疇采取列舉的方式在法律當中予以明確界定外,原則上要采取對社會公開的辦法,這既有助于調動公眾的積極性,減少申請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審查資格而帶來的行政成本。
(3)完善環境信息公開機構設置,建立獨立的監督執法部門。建議我國政府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首先在中央政府和省一級政府各部門和機構設立專職的信息專員,專門負責處理公眾信息請求。在其職能界定上應當具備獨立的裁量權,只要公眾申請的信息符合信息公開條例,就應當依法公開或要求相關機構公開相關信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該建立獨立的信息公開仲裁機構,負責處理信息公開條例的監督執行情況。
(4)建立統一的污染物排放登記系統,完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長效機制。企業是污染物質重點排放源。因此,建立完善的企業污染排放登記系統并將之向公眾開放不僅有助于公眾和政府掌握企業的污染排放情況,形成對企業的聯合監督,還將促使企業污染物減排,并采取環境友好型的生產行為。
(5)切實排除影響公眾參與的因素和障礙,建立完善的輔助機制。要豐富公眾參與的模式,積極推行環境法規所規定的聽證、磋商、行政復議等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方式,建立健全聽證制度,積極進行環境評價、環境科研、環境宣傳、環境教育等活動,增強公眾參與的實效性;要減少公眾參與的成本,以便于公眾用盡可能少的努力獲得相關的環境信息并有效地參與到環境管理的過程當中;要支持公眾介入決策早期階段,要充分考慮水環境治理周期長的特點,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范圍也不斷拓寬,從末端參與到預案參與、過程參與與成果參與,形成環境保護的合力。
(6)完善我國環境訴訟制度,為公眾環保權利提供法律保障。要明確公眾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和途徑,消除公眾環境訴訟的制度障礙,實施法律救助,適當放寬公眾訴訟門檻,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1]夏光.環境政策創新[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2]王燦發.論我國跨行政區水資源管理立法的問題及對策-2003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3.
[3]MichaelBürsch.信息自由法-來自德國的經驗[OL].http://www.jsfzb.gov.cn/news_content.asp?id=7038&classid=2111111138
[4]周漢華.美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J].環球法律評論,2002,24(3):274~287.
[5]王睿,張錫橋.德國水資源管理培訓學習觀感[OL],http://rts.dec.ecnu.edu.cn/zsb/zxl/zxl08/material/zxl0812m/glpxfs/7.PDF。
X52
A
1673-288X(2010)05-0056-04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課題編號:2008ZX07633-05)
周軍 (1980—),男,湖北仙桃人,碩士,從事環境管理、信息公開、循環經濟與區域環境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