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是孫中山面臨的最大難題。在從日本公司獲得了幾筆短期貸款以后,臨時政府曾與日本就漢冶萍(大冶礦山)借款、招商局借款等方案進行過談判,甚至不惜以出租“滿洲”為條件。
在和日本談判代表森恪的交涉中,孫中山提出:“漢冶萍斷然實行日華合辦,以籌五百萬元,以招商局為擔保借款一千萬元。”面對日本的久拖不決,孫中山還著重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系,他說:“舊歷年末前無法獲得預定一千五百萬元之借款……幾乎無望履行與日本之密約也。” 這其中所說的“密約”,在此后森恪對上級的電報中被提到,即“孫已承諾租借南滿之事”。此事一經披露,輿論大嘩,漢冶萍借款方案終因參議院不承認合辦條約及股東大會反對,被正式取消。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日本。為了募集討伐袁世凱的軍費,1915年2月5日,孫中山等人與日本訂立了《中日盟約》。條約規定:“中華經營礦山、鐵路及沿岸航路,若要外國資本,或合辦之必要時,可先商日本,若日本不能應辦,可商他國。”
當年年底,孫中山秘密會見了日本陸軍參謀總長上原勇作,要求日本支援中國革命,承諾“中國新政府可以東北三省滿洲的特殊權益全部讓予日本”。他說:“可以滿洲作為日本的特殊地區,承認日本移民和開拓的優先權。”“不僅滿洲,中國本土的開發亦唯日本的工業、技術、金融力量是賴。”
袁世凱死后,孫中山在廣州舉起了護法大旗。1917年9月15日,在和日本社會活動家河上清的談話中,孫中山表示“希望日本方面給予武器、軍火和大量貸款”,而“一旦掌握了權力,將愉快地將滿洲交給日本管理”。但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孫中山終究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信任。
孫中山在探尋三民主義道路上的堅韌不拔令人欽佩,但他的一些手段不免使人生疑。手段的不正義能否導致結果的正義?也許一時占得上風,但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換來的成功總是要留下敗筆,總歸要給人民和歷史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