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并正式施行了 《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明確規定勞動者主張加班費的,應當就加班事實的存在承擔舉證責任,但勞動者有證據證明用人單位掌握管理加班事實存在的證據,用人單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不利后果。
法院應受理賠償金案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庭長杜萬華說,企業與職工通過平等協商,可以加班。但加班后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加班費,讓勞動者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企業不能強迫勞動者超時加班。同時,針對加付賠償金引發的爭議,勞動合同法第85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報酬、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應當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但由于立法技術的原因,對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加付賠償金案件沒有規定。為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穩定勞動關系,司法解釋規定,加付賠償金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被掛靠單位也是當事人 解釋規定,勞動者與未辦理營業執照、營業執照被吊銷或者營業期限屆滿仍繼續經營的用人單位發生爭議的,應當將用人單位和其出資人列為當事人。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借用他人營業執照經營的,還應當將出借營業執照的一方列為當事人。勞動者與掛靠在其他單位名下的用人單位或個人發生爭議的,應當將用人單位或個人、被掛靠的單位列為當事人。
調解生效后不受理起訴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反悔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逾期未作出受理決定或仲裁裁決,當事人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