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鑫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提出是20世紀物理學化時代的成就,它的建立和發展讓我們人類重新認識了微觀世界。人的存在是一個社會科學問題,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的任務是研究與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當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一定的聯系,但這里不討論兩者的關系,而是就量子力學中的微觀粒子與社會中的人的為研究對象。本文對人的存在形式與量子力學中研究的微觀粒子的存在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比較發現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相似之處。
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系統中的粒子,只要受到束縛,它的力學量就不是連續值。不連續,就是分離的。這也是量子力學的根本所在。這樣的粒子就會對應一個量子態,一個量子態會對應一個能級。當然,一個能級可能對應多個量子態,這種情況叫做能級的簡并[1]。例如氫原子中的電子,受到氫原子的束縛,氫原子中的電子的能量就不是連續的,而是分離的,是量子化的,這樣一個能量就對應一個能級,但一個能級有可能對應多個量子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氫原子的簡并態。其實,受約束粒子的能級就和我們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級相類似。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大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的人就受到束縛,人受到束縛,同樣就會有“能級”,這種能級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在社會中的等級。在原始社會人沒有被束縛就沒有社會等級,就相這與微觀世界中的自由粒子相似,它也不受束縛,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都存在等級。在一定的社會中又有很多等級,就當今社會而言,各行各業都存在級別,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級別越來越多,越來越細。

在動量表象中表達形式為:

同樣在我們人類社會中也存在類似于表象的,它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方面來描述和判斷一個人的存在(當然也可以分的更細)。如果一個人既是教授,又是國家一級演員,同時還是國家級干部,這樣我們在政治方面看他是國家級干部,在教育方面他是教授,在文化方面看他是國家一級演員。在不同方面描述有不同的形式。一個人不管在哪方面都有自己的等級相對應。
在微觀系統中,粒子通過吸收光子從一個低能級躍遷到一個高能級能級,以氫原子為例,假設氫原子處于低能級,要使氫原子躍遷到高能級Em,就要用頻率為的光子照射,它才能躍遷到Em能級。同樣,氫原子也可以自發地從高能級Em躍遷到低能級En,并發出同樣的光子,此過程為自發輻射。還有另一種現象,是愛因斯坦發現的,當原子處于激發態Em,如用頻率為的入射光去照射,則原子也可能受激而躍遷到較低能級En,同時發射出一個受激光子,稱為受激輻射[3]。也就是說,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要吸收光子,反之,就放出光子。在我們人的等級之間也是如此,等級的分布對每個人來說也不是不變的,它也能從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能級。同樣,一個人要想從低的等級升到高的等級,就要吸收能量,不過這種能量不是光子,而是通過能力(能力和知識二者可以轉化,所以這里統稱為能力),這里的能力包括自身能力和外界能力,自身能力就是自己的知識、技能、思維能力,體能等自身素質;外界能力就是人際關系,別人的幫助。有時在“躍遷”過程中可能是自生能力起主要作用,有時可能是外界能力起到主要作用,只要你的能力達到了“躍遷”的要求(不管你是采用哪種手段獲得的),你就會被提升到更高的等級。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躍遷,可能是靠能力,也可能靠關系。與微觀世界一樣,有升級就有降級,這里降級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發降級;另一種是受迫降級。自發降級就是你到了退休的年齡或者是由于疾病等客觀原因而降級;受迫降級顧名思義不是自愿的降級,而是說一個人在某一等級上違反了法律,做錯了事情,并帶來了嚴重的后果,這時他就會被降級,最嚴重的就是把你降級到死亡。其實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就是吸收能量,以至于讓自己升級這個階段,如果你沒有吸收能量,或者說你沒有收夠多的能量,你就不會升級,你就會自發降級,也就是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而降級。
在量子力學中,粒子數表象中有產生算符和湮滅算符[4],也就是用量子數來表示粒子所處的狀態,用產生算符作用態函數,就會有粒子數增加。用湮滅算符作用態函數粒子數就減少。同樣我們人的產生與死亡也是如此。當兩種生殖細胞結合,作用就會產生人;當一個人不能承受外界某種能量對自身的作用,他就會死亡,例如疾病,或者災難,車禍等。作用形式多種多樣。人一旦死亡,就會進入另一個非人類系統。和我們人類系統共同存在的系統。現在還沒有弄清楚非人類系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系統。但我相信它的存在。
本文就人的存在形式與微觀世界中的粒子的存在形式做了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兩者的存在形式有相似之處。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人不受束縛,等級就不會存在,與微觀粒子相似,不受束縛,能級就不會存在。有了一定的束縛,就有了等級,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等級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從而人的存在方式就有規律,從而社會才能更加有序。人生存目的就是實現等級的“躍遷”,這樣人類社會才能發展和延續。
[1]周世勛.量子力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2,63.
[2]周世勛.量子力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2:103-104.
[3]曾謹言.量子力學I.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97.
[4]周世勛.量子力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