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文
(華南理工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小花是一個從小生活在農村里的孩子,父母從她出生起就常年在城市打工(這樣的現象在中國農村較普遍),她是跟著外婆長大的(補充一句,小花的母親很漂亮,在外面打工十幾年,現在酒店工作,很能掙錢,月薪過萬)。1歲那年,小花和小姨準備一起去隔壁家串門,小姨抱著她自己的小孩已經到了鄰居家,小花因為覺得好玩,用一塊紗布蒙住自己的眼睛,向門外竄去,由于摸不清方向,她竟然掉在了門口一個燒廢物的火坑里!她左手撐著地面,“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等到小姨她們趕過來時,她身上已經有多處被燒傷,臉上,脖子上,還有她那小巧的左手。她臉上脖子上燒傷的組織通過修復但是仍然留下了抹不掉的傷疤,她的左手做了截肢手術。
如今的小花已經念初一了,仿佛“一夜之間”她變成了一個典型的問題少年。她不尊敬長輩,常常和姥姥對罵,甚至動手,喜歡向媽媽告狀;學習不用功,不喜歡做作業;開始和同學比吃穿,尤其是衣服鞋子都要名牌。
原來,自那次意外發生以后,家里人都覺得這個孩子太可憐了。從此,外婆寵著她,從小不讓她受一點兒委屈,什么都給她準備好,什么都依她的性子來;母親心疼她,每次回家都給她買很貴重的衣物,給她買名牌鞋子。親人們的這些做法在情感上都無可厚非,可是她們的方法卻是錯了。一個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這時候早期父母親人積極關注的東西孩子會認為是最好的最值得擁有的東西。比如這個時間段,父母親總是給孩子買很貴重的衣服(小時候就買400多元一件的衣服),孩子自然會認為這些東西是重要的,是父母親對她的愛的一種表示?!皩砣绻改赣H不給她這些東西了的時候,那一定是由于他們不再愛自己了。姥姥那么寵著自己,什么都聽我的,將來如果不這樣了,那也一定是同樣的原因吧!”,她年幼的心靈就這樣思考了。
分析這個案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其一,心疼小孩是否意味著為她包辦生活中的一切她原本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底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呢?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親人的,到那時候他如果還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將是更大的悲劇。
其二,小孩在小升初的轉折時期,家長、社區、老師和學校都要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呢?我們的家長在這一特殊時期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詢問他們是否感到孤獨,在學校里面有沒有朋友等等。要避重就輕,關心孩子的學業不是說你一定要指著孩子說:“你一定得給我好好學習哦?!倍菐椭⒆咏鉀Q很多生活上的問題,多和孩子談心,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此外,我們要建造良好的社區氛圍,不要讓我們的孩子被一些未成年非法組織吸引進去。我們的老師要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于不同類型的小孩有不同的方法。關心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以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評判其好壞,真正地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與情感。讓孩子處于一種安全的氛圍之中,這樣就不會讓那些不良小組織有機可乘。我們的學校應該建立更加綜合全面的教師評估體系,傳統的以升學率、成績好壞為評價指標的功利化模式只是鼠目寸光,不利于孩子的長期發展,不利于學校的長遠利益。
其三,父母親是否以身作則,是不是停留在口頭命令這一層次上面呢?父母親作為長輩,要做有心人,子女教育是人這一輩子幾個大事件之一,父母親一定要把教育子女體現在言與行上面。比如夫妻之間不要在孩子面前吵鬧打架,孩子是最會模仿的,他會很快地無意識地學會了這些并逐漸演變為一種習慣??陬^教育是得等到孩子有足夠的邏輯思維能力,足夠的判斷力后才能夠收到效果,如在初中晚期和高中以后。
讓我們把視野放在一個更加宏觀的立體的角度來看待整個早期教育吧!
Ⅰ.孩子→父母(監護人)(0-2、3歲),依戀
Ⅱ.孩子→同伴(3、4-6)早期友誼
Ⅲ.孩子→集體(7-12)從屬于班集體或者小團體[1]
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關鍵在于撫養者能否對幼兒的細微的需求做出恰當的反應,能否敏感于孩子一些小小的動作1。如孩子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餓了想喝奶,這些本能的基本需要養護者能否敏感地意識到并且恰當地予以回應。這一階段主要是給予孩子以安全感,讓他們可以自由地去探索。
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里,小孩和同齡人之間的游戲活動逐漸趨于主導地位。這一時期兒童初步接觸了一些規則。這時候監護人要讓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則,如不能隨地大小便,不能和小朋友打架,小孩子要多聽大人的話,干什么不能無節制等等。這一過程要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只要你糾正過來你的一些調皮搗蛋,我是愛你的?!边@一過程中的良好過度可以使得孩子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須知:遵守規則與無條件的愛是不矛盾的。
第三個階段:孩子進入小學,從屬于一個集體,開始了正式的學業。這一時期老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大于家長。在傳統的學校里,由于老師的工資和學生的成績有很大關系,這樣老師不得不更加關注學生的成績,從而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區別對待不同的兒童,這是不合理的。正確的做法是老師應該積極關注不同類型兒童的優點,鼓勵他們(通過正負強化,消退的方法,盡量少用或者不用懲罰的方法),揚長避短。這一時期的智力活動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今后的學業和孩子自身的期許。(這里詳細講述一下幾種方法。[2]正強化:當孩子表現出一個積極的行為時,老師可以給予獎勵,這樣會使得類似積極的行為今后得到保持和增加,如上課聽講不東張西望的小朋友獎勵一朵小紅花;負強化:當孩子表現一個消極的行為時,老師收回此前的一些獎勵,這樣會使得類似的消極行為減少,如小朋友打架取消獲得小紅花的資格或者減少小紅花的數量;消退:當孩子表現一個消極行為時,老師不予理睬。有些孩子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老師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師來懲罰孩子,孩子還會很高興,甚至把它當作一種獎勵。對于這種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不理睬)。這一時期,孩子在家里也應該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時候要讓孩子逐漸培養起一種責任意識:即我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我要為這個家做點什么事情呢?學習好只是一個方面,若學習之余還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做點家務活,這樣會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情感。情感培養和智力培養是相互促進的。
再次回到小花的例子中來。整件事情可以大致這樣串聯起來(雖然不一定準確,但確實典型):外婆年紀比較大,可能常常不能顧及到0~3歲小花的感受,從而導致了她比較缺乏安全感,這使得她總是想要去尋求這樣的安全感,包括她后來“講吃穿”的這樣一種攀比心理也是這樣一種缺乏安全感的體現。3歲后小花進入幼兒園,這一時期沒有爸爸媽媽在身旁向小花提出要遵循的一些規則,幼兒園老師在向外婆說起時她老人家又因為疼愛自己受盡了苦的小外孫女,心想:“大些就好了”,而不是把小花當作一個正常的小孩要接受社會本身的一些約束,這也導致她現在對長輩缺乏一種起碼的尊重。7~12歲小花在上小學,或許起初她還因為比較聰明比較內向,老師也比較重視或者喜歡??墒呛髞砩搅顺踔?,環境發生了變化,老師同學又不熟悉,自然產生了一種不安全感;加之初中生已經開始注意到自身的身體特征,小花也開始意識到別的孩子在注意自己身上的傷疤,而且隨著別的孩子不愿意不喜歡和自己一起玩,小花逐漸感覺很孤獨,在學校里面沒有歸屬感。
小花的情況其實是問題兒童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實踐過程中遭遇到的真實困境。這些問題兒童常常有著復雜的家庭背景,父母親平時忽略了親子教育。由于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付出了較低的親情成本,而且給予了孩子不適當的物質條件,這些必然會帶來孩子心理上一種不太平衡的發展。那么,對于這些特殊兒童,我們的教育是否可以給予特殊關照,并幫助其個體和所依附的家庭擺脫這種不良的現狀呢?在筆者看來,以下幾種教育手段是可以采納的。
(1)電話、書信途徑:作為其父母親,即使常年在外面打工,也需要經常與孩子電話和書信聯系,尤其是對于這種受過特殊傷害的孩子。電話作為一種現代通信技術,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書信作為一種傳統的溝通渠道,往往顯得親切真摯,也可以很好地激勵孩子。
(2)多媒體電視、電影手段:學校(家庭 有條件的也可以提供)要利用各種各樣的現代多媒體手段,陶冶孩子的情操,愉悅孩子的心情。如經常給孩子播放一些講述特殊人群成長歷程的教育記錄片,或者一些積極向上的電影。讓孩子的心更加放開,讓她體會到這人世間的事情多種多樣。此外可以增加一些QQ空間,視頻聊天的項目。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充孩子的心智,另一方面,可以集合社會的力量,并為孩子找到一個釋放心理壓力的突破口。
(3)博客:網絡世界里有各種各樣的論壇、博客,大家都在里面述說著自己不為人知的秘密。得讓孩子去了解別的心靈是怎樣度過人生的災難的,她可以借鑒別人的生活經歷。周圍的親人雖說關心受傷的孩子,但是畢竟沒有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悲劇,所以即使再疼愛也可能不會讓孩子真正覺得被理解。而只有經歷過相同經歷的人的說服與教育才能夠讓孩子年幼的心靈再次拾起信心。博客、論壇作為一種現代網絡交際的手段,也可以運用在教育上面。對于這種特殊兒童的教育本就需要特定的方法,而利用博客交流就是這種方法之一??梢越o讓孩子開一個博客,讓她在網上寫下自己點點滴滴的心事,并接受來自陌生人的慰藉,這樣可以有助于她提高自己的信心。此外,可以開展心理咨詢的blog平臺建設。[3]
(4)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媒體等進行宣傳教育:即對普通市民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讓他們了解到我們這個社會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需要我們的關愛。讓千家萬戶都能夠動員起來關注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我們的社會營造一種大愛,一種彼此關心、互幫互助的精神。只有這樣,受到過這種毀滅性打擊的人才不會走向自卑甚至走向歧途。他們才會勇敢地站立起來,回報這個社會。
總之,我們可以調動起各種教育資源,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會讓年輕而受到傷害的心理重新拾起勇氣的。這就需要我們國家盡快普及覆蓋城鄉的信息網,至少讓我們的學校里面的學生能夠接觸到網絡這一現代的溝通工具。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馬斯洛.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趙錫鳳.論我國高校心理咨詢Blog平臺的創建[J].揚州大學學報,20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