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人們從不同角度對詩歌中的比喻進行分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根據(jù)詩歌中比喻的實際情況,按其表現(xiàn)的外在形式,從以下幾種情況來分析:
一、常喻
常喻通常是以甲比乙,使人們通過二者相似點的聯(lián)想,更加深刻理解到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意蘊,如曹植的《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jié)交何須多?不見籬中雀,見鷂自投羅?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wǎng),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曹植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然而,他的政治命運卻是很悲慘的。他少懷大志,文才出眾,身邊有丁儀、楊修等一批才人相輔佐,甚得曹操喜歡,曹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想立他為太子,認為他是“兒中可定大事者?!比欢苤采砩蠋в休^深的文人氣質(zhì),而不具備政治家的權(quán)術(shù),太子之位最終為“御之有術(shù)”的曹丕爭得。
曹丕即位之后,幾次欲置之于死地,還將他的親信如丁儀等人一一殺害。面對當政者的迫害,曹植內(nèi)心充滿了痛苦和憤怒,《野田黃雀行》便是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詩歌一開頭即以高樹悲風、海水洶涌來比喻環(huán)境的險惡?!袄麆Α北扔鳈?quán)力,沒有權(quán)柄,故結(jié)交的朋友也被殺害。
接著,以黃雀喻受害者,羅網(wǎng)喻迫害者,黃雀投“羅網(wǎng)”,比喻受害者遭到迫害。并設想有一個“拔劍捎羅網(wǎng)”的俠義少年,終于將黃雀救下,讓他依然擁有自由飛翔的天空。
全詩語言流暢,比喻得當,形象生動,含義雋永。
再看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宋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后所寫的組詩,描寫了作者歸隱之后的田園生活與思想情趣。這一首敘述的是詩人歸隱的原因,描述了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愉悅心境。
詩人以“塵網(wǎng)”、“樊籠”比作腐敗黑暗的官場,“誤落塵網(wǎng)”則正是表現(xiàn)了他對仕途生活的極端厭惡,現(xiàn)在他終于醒悟了,毅然掛印堂上,歸隱林泉,像一只沖出樊籠的飛鳥,像一尾回歸深淵的游魚,終于獲得了自由!
田園生活對他來說是多么愜意:草屋八九間,耕地十余畝。綠樹環(huán)繞,桃李芬芳。當他依稀望見遠處幾座村落,飄出幾縷縷炊煙,遙聞從深巷、樹頂傳來犬吠,雞鳴的聲音,詩人由衷地感到?jīng)_出樊籠、復歸自然的無窮樂趣。
詩中比喻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十分不滿的思想感情。
二、曲喻
曲喻是比常喻要轉(zhuǎn)一個彎的比喻方法。由于在本體與喻體之間有一曲或幾曲,二者之間相似點就變得模糊甚至不合常理。
魯迅筆下的阿Q因為頭上有幾個癩瘡疤,所以對“癩”及近乎“癩”的音都忌諱,后來推而廣之,“光”也忌,“亮”也忌,再后來,“燈”都在忌諱之列。孤立地看,“燈”與“癩”實在無任何相似點,之所以如此比喻,是因為疤是光滑的,由光滑的光轉(zhuǎn)為光亮的“光”,再由光亮的光轉(zhuǎn)為發(fā)光的“燈”,這便是曲喻。
如李商隱有一首詩《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詩歌寫的是“羈旅行役”的題材,但其內(nèi)涵卻遠遠超過了天涯羈旅之愁,而是深深浸透著人生的失意和理想幻滅的痛苦。
作者身懷曠世之才,卻身逢黑暗時代,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年華易逝!國運頹危而無力回天,命運坎坷而無法改變,生命的短暫,內(nèi)心的痛苦,使他對前途感到絕望。《天涯》就是抒發(fā)這種傷感痛苦的一首詩。
首句言春光美好,而人卻浪跡天涯,次句更明確點出題旨,遠在天涯,有家難歸。日暮斜陽,倍增惆悵,后二句抒情,作者借鶯啼如泣的比喻來寫內(nèi)心的痛苦。
詩人移情于物,使黃鶯感傷悲啼而垂淚,淚垂而濕花,花亦哭泣,花在高處,開得最晚?,F(xiàn)花已經(jīng)開放,可見春天將逝,寓含人生易老。不盡辛酸,盡在這一曲喻之中。
再讀牛希濟的一首詞《生查子》: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少。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這是一首寫離情別緒的佳作。上闋寫景:春天的拂曉,夜霧漸消,遠山的姿影逐漸明晰,天色微明,淡淡的天幕上只剩下寥寥幾顆星星;屋子里殘燈將盡,女主人公半躺繡床。淚水漣漣,西天的殘月映在淚眼瞼邊——丈夫一早便要出游,這離別的淚整整流了一個通宵。
下闋以景傳情:“語已多”緊承上意,海誓山盟,一切都在這三個字之中。然而,這難舍之情又怎能傾訴得盡?于是,臨行之時,走遠了還要再三告誡:“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p>
綠羅裙與草,僅只是綠色相似,二者本無任何聯(lián)系,然而由草的綠聯(lián)想到裙子的綠,由綠色的裙子再聯(lián)想到穿這條羅裙的人,這就是曲喻。
三、博喻
所謂博喻,是對同一事物或特征反復強調(diào),用一連串的比喻把對象描繪得透徹淋漓;或是用一個接一個的不同事物來比喻對象的各個側(cè)面,簡言之,就是用多個喻體來修飾一個主體。
如賀鑄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詞人那漫無邊際、捉摸不定,卻又無處無在、無時不有的“閑愁”,只有那“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堪比擬。作者用博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變有形,將抽象變形象,顯示了超人的藝術(shù)才華和高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再如元人周德清的《蟾宮曲》:
倚蓬窗無語嗟呀:七件兒全無,做什么人家!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醬甕兒恰才夢撒,鹽瓶兒又告消乏。荼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這支曲子反映的是下層文人窮困潦倒的艱難生活?!安袼旗`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一連串博喻,把物價之昂貴形象深刻地揭示出來,聯(lián)系元代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與文人的卑下地位,可見曲中所反映的是廣大知識分子的悲劇,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社會民不聊生的一個縮影。
四、通感
通感又叫移覺,就是把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是人們熟知的名句,以春水之汪洋姿肆,奔放傾瀉,無窮無盡來喻愁思連綿不絕,聲情并茂,感人至深。像這樣的句子隨處可見,如: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p>
(歐陽修《踏莎行》)
“新愁知幾許?欲似絲千縷。”
(秦觀《菩薩蠻》)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p>
(秦觀《踏莎行》)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摸魚兒》)
這些都是運用通感的手法,以有形之物喻無形之物,形象豐富,意味雋永,美不勝收。
北宋詞人宋祁有一首著名的詞《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觳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熙。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其中多用比喻,尤其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尤為人所稱道。紅杏盛開,生機勃發(fā),如火如荼,詩人著一“鬧”字,把作用于視覺形象的杏花怒放寫成作用于聽覺形象的喧鬧,的確得其神韻。
試想春日載陽,桃紅李白,爭相怒放,一樹紅杏,花開如火,你追我趕,競相怒放,芬芳之間,幾多蜂蝶,翩翩起舞……這一切不用“鬧”字,是決不可能把這春暖花開、鶯啼蜂飛的美麗景象形容極致的。
比喻的類型多種多樣,決不只限于上述幾種。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比喻往往是幾種形式交織一起,使藝術(shù)效果更為強烈。
古典詩歌中的精彩比喻,不僅給我們以無盡的美的享受,同時也給現(xiàn)代人比喻以積極的影響和翻飛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