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也稱創造教育,就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為此,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實施創新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正確認識“創新”的本質。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前提。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創新”是與班級管理無關的,只是和教學有關。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這種創新和獨創表現為他們自己提出某一問題,并想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對于中等教育來說,我們所說的“創新”是指通過對中小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明確以上認識,教育者就應適當調整班級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確的導向,這將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健康的軌道上運行。
二、班級管理理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
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在社會需求和對受教育者的認識上存在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班級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在教育目標上。傳統教育旨在強調行動的統一性,使學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紀律的層次,使管住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要任務。而創新教育旨在幫助學生開發他們的創造性潛能,著重培養他們開拓、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自我發展,使引導學生發展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要任務。
二是在管理方法上。傳統教育是學生聽從老師的安排,學生的思維和行動自始至終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確定的軌道上運行。以行動的整齊劃一是管理得法的唯一標準。而創新教育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圍,引導學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學會管理和自我管理。
三是在教育評價上。傳統教育強調“唯師是從”,學生如練兵場上的戰士,時刻等待著命令。學生的優劣完全取決于是否聽話及“執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準確程度。而創新教育視學生為主體,是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創造者。針對教育對象起點、基礎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評價機制迥異。
創新教育著重個人對過去的超越,關注的是教育對象的創造潛能有無得到發揮,人文精神是否確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有無得到培養等。
總之,只有在充分理解創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創新教育的內涵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指導我們在班級管理中的教育行為,落實創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確保創新教育的實施。
對教育而言,在班級管理中落實創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創新。因此,我們切不可操之過急,應該遵循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學過程一樣,在班級管理中學生也是主體,我們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的存在為前提、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條件和最終目的這一教育目標。如,要讓學生能夠與教師一起選擇、設計和完成多種教育活動,做到主動參與、全體參與和全程參與,提倡學生做班級的主人,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教育過程之中。
2 積極創設創新氛圍。創新教育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的不斷優化教育環境的民主型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風,以平等、寬容、友善、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讓學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現和舒展開來。教師要培養學生創新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鼓勵學生去探索,激發學生不斷創新的欲望,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不斷追求創新的“臨界”狀態。
3 提倡學生的質疑。提倡學生質疑,能培養學生既尊重教師、又不迷信教師,敢想敢說,使之成為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這需要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做到三點:
一是鼓勵學生對管理質疑,激活學生的生活熱情和內在潛能;二是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教師應為他們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創造空間;三是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