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史料”,是指研究和談論歷史時所根據的材料,它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實際上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
歷史是指發生在過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現性。在這種情況下,史料就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歷史的基礎,也成為歷史教學做到言之有據的前提。
現行的中學歷史教材已十分重視史料的引用,這為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得到更多歷史教師的關注。
就史料在教學中的作用和運用中值得注意的問題,筆者談一些體會。
一、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 再現歷史場景,激發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但歷史教材總是濃縮地反映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它不可能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體的史料那樣反映得形象生動。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輔之以多媒體手段來體現,可以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造成生動形象的直觀感覺,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于歷史認知的積極性。
記得在講述東漢末年,各軍事集團混戰,令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這段歷史時,我引用了曹操“鎧甲生饑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詩句,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通過閱湊和想象,仿佛親身感受到了那長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田同荒蕪的悲慘場景。
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歷史畫面結合在一起,學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慘狀?歷史是否是順應這個改變發展的?
學生很快就得出結論:統一才能改變。并對之后發生的“官渡之戰”充滿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借助多媒體手段。將一些僅靠講述很難讓學生有全面認識的史料展現出來,如秦兵馬俑、敦煌壁畫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2 增強歷史感,體驗論從史出。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突出本學科的自身特點,歷史教學應該有的特點便是濃郁的歷史感,這是歷史教學中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
適當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強歷史感,也可通過對原始材料的分析,讓學生確立一個信念,即歷史的結論并不是武斷的,也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的。
講述史料,有時看似增加了難度,實質上卻是簡化了教材內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述西漢削藩問題時,若引用晁錯關于“削藩”的建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反遲,禍大。”能把西漢王國分裂割據的情形凸現在人們面前,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歷史感,也有助于幫學生理解削藩的必要性。
再如,在對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選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八股文《不以規矩》讓學生傳閱,讓學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寫作規范的機械、枯燥、繁瑣,產生了相應的歷史感,再在討論的基礎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縛思想、扼殺才智這一歷史結論。
3 提高閱讀水平。培養思維能力。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智慧與認識是通過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長和發展的,“在活動中學習”是其理論的基本特點。
從這種理論出發,本人認為,將史料引入歷史教學,可以充分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學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述抗美援朝中中國的出兵原因時,可引用兩段材料,一是朝鮮金日成首相和樸憲永外相聯名發來的急電“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倍桥淼聭芽偹玖顚Τ霰目捶ā啊胫绹碱I朝鮮與我國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首先讓學生從直觀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鄰邦友國的需要和保家衛國的需要。這種分析和認知也為認識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埋下了伏筆。因此,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
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4 培養探究精神,體會自主學習。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一種權威的解釋。所以,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直接閱讀一些史料,接觸一些歷史文獻,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介紹各種學術觀點,讓學生有可能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如,讓學生通過分析甲午中日海戰中,李鴻章要求北洋水師“保船避戰”考慮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和雙方的準備情況,并思考:李鴻章為何會有這樣的考慮?這一考慮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這一決定帶來了什么后果等等,讓學生通過這種類型的探討,加深對歷史的了解,開闊思維,體會自主探索學習的樂趣。
二、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既然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發揮史料在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實現教學目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就更顯得意義重大。
而選擇史料、認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結論,是史料在教學中應用的基本過程,那么,怎樣才能組織好這個完整過程呢?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
第一,應科學地鑒別史料。歷史資料是重構歷史最重要的客觀基礎。但它不等于歷史真實本身,它只是歷史記載者對真實的歷史的一種主觀反映。因此,其中必然會融入了編撰者的個人好惡和觀點、立場,史料也因而有真偽、偏全、粗精、存佚之分。
這就要求在選擇史料時,不能把藝術作品、遺聞逸事當作是正史來對待,而是要通過考察,對搜集的材料進行比較、剖析、鑒別,看其觀點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實際,然后取舍。
只有在史料的真實性得到充分鑒定后,才能利用它們對史實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否則所得出的結論就站不住腳,而所做的一切也都將徒勞無功。
第二,應慎重地選用史料。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無限制地使用史料,會無形中加重學生的閱讀負擔,影響教學進度。
所以,面對大量的史料,應該注意合理取舍,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性的材料作為問題素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和主動創新實踐能力的訓練。
第三,應有區別地運用史料。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維發展水平、知識儲備程度的不同,所以對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選取史料時應注意層次性和漸進性。
層次性:低年級學生應多用一些直觀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間接的史料,高。年級學生可以用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級的可以重點培養閱讀和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而高年級學生則要求發展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漸進性:即用史料多設置一些梯度型問題,逐漸增加難度,等到某個階段,學生的思維有了明顯的發展,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再提出進一步的能力要求。
總之,史料的應用在歷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綜合素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歷史教學應當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標準及教材為依據,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學的優勢,發揮歷史教育功能,提高歷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