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畫家叫鄭板橋,他每逢陰雨連綿,不能出門的時候,到了晚上就在燈下不停地畫竹,直到天明。一次,他給別人說起了畫竹的情景:“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编嵃鍢蜻@段話告訴我們,畫到紙上的竹和自然形態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態的竹,經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幾個階段“變相”而成。
畫畫如此,作文亦如此。許多同學有個誤解,以為作文要求寫真實,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原封不動地寫下來。其實,寫進文章中的人和事,同樣經過了你“眼中”“胸中”“手中”這幾個階段,或多或少總會有所“變相”,成為帶有作者主觀色彩的圖景。你去照相,自然先要做一番修飾,照片中的你已不是不照相時的你,但能說照片中的你不是你嗎?作文中的真實指的是所寫的內容要符合生活實際,即使寫的內容沒有親自經歷過,但生活中完全有可能發生,也就達到了寫真實的要求了。
所謂虛構,僅是作文的一種手段,一種章法。虛構并不神秘,并不高深,也不是作家的專利品。小學生作文,同樣可以虛構。虛構并非虛假,不等于胡編亂造。小學生學會了虛構,決不等于學會了說假話、大話、空話,因為虛構的基礎是生活,還是要靠留心周圍的事物,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而產生的。虛構并不違背真實,兩者是可以并存的。但是,需要說清楚的是,虛構是一種假設,在想象力的范圍里,是可能發生、可以發生的。有一年高考,許多考生虛構父母離異、作出抉擇的情節,被人們戲稱是父母離異年。而類似這樣的虛構是不可取的。
“虛”和“實”要結合起來,譬如課本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虛實相生的范例。文中寫了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看到種種幻象的內容就是作者虛構的成分。然而我們在讀這段內容時,不但絲毫沒有覺得作者是在胡編亂造,而且被其深深地打動了。這就是因為作者的虛構完全符合生活真實的緣故。
有這樣一篇作文,題目是《過年沒勁》:眼巴巴地望著酒柜上的一盒盒點心摞成小山,我忍不住喊了一句:“媽,點心怎么不吃啊?擺在那兒都快成工藝品了!”“不要動,留著明天拜年時送人!”一句硬邦邦的答話,摻和著炒菜的香味極不協調地從廚房飄來。我嘟囔著:“那是人家送給我們的,干嗎送給別人?”“還有幾家的禮沒送呢,小孩子別多事!”媽媽在一片煙霧之中揮舞著炒菜鏟,“過年了,就知道捧著一本書一坐,也不幫著干點兒活,去,打醬油去!”媽媽的臉上堆起了陰云,我趕緊跑出家門。自認倒霉吧,點心沒吃上,還攬了份差事,唉,過年好沒勁。這篇作文對現有材料進行了必要的想象、加工、完善,適當彌補了事實的不足,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反映了內心活動,表達了真實的情感,形成了妙境,應當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