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個大文學家,叫王安石。有一天,他正在吃飯,來了個朋友,他便讓朋友在書房里等候一下。來的朋友也是個文豪,叫劉貢義。他看見王安石書桌上正攤著兵書草稿,一邊看一邊記。王安石吃過飯到書房,交談中王安石問劉貢義最近寫什么,劉貢義想開個玩笑,便把剛才看到的內容一股腦兒說了出來。王安石暗地里大吃一驚:他寫的東西居然與我的一模一樣!劉貢義走后,他把草稿全撕了。
王安石的做法告訴我們:別人已經寫過的東西,不要再寫,寫出的內容要與眾不同,別人才愛看。作文本身是一種創造,所以,我們要樹立寶貴的創新意識,多寫與眾不同的文章。要寫出與眾不同的作文,簡單地說是“四求”,即“立意求新”“選材求異”“構思求奇”“表達求活”。
立意怎樣求新?一篇作文的立意,就像一個人的靈魂一樣。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從常規思維的反面去思考,即從相反的角度去考慮。有位同學寫《‘傻’表哥》,她寫表哥高考落榜后,買了部車子開出租,不到兩年時間,腰包里便鼓鼓的。可是,正當舅舅、舅媽春風得意的時候,表哥卻在秋季征兵的日子里瞞著父母到醫院里做了體檢。表哥“犯傻”了?他說:“我是適齡青年,有義務去保衛國家。我們不能只顧‘小家’,忘了‘大家’。我就是要犯一回‘傻’!”這樣的“傻”顯得很可貴,立意獨特,文章自然與眾不同。
選材怎樣求異?有三層意思:一、我寫的這些內容,別人不常寫;二、所寫的是生活中鮮活的事情;三、選材富有時代氣息。寫作時要把儲藏在頭腦中的材料盡可能地釋放出來。
構思怎樣求奇?構思,實質上就是把材料連貫地組織起來,使之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可以先抑后揚,也可以先揚后抑。有位同學寫《難忘的教訓》,寫自己與表弟在街上看到一個一瘸一拐的身影,便學他走路,惹得那個殘疾人不快。后來他到書店里想買本《數學奧林匹克》贈送給快回鄉下的表弟,而書店里這本書正巧賣光了。正在為難之時,有人伸出了救援之手,頭一轉,正是那位殘疾人,他將買給自己兒子的這本書讓了出來。這位同學寫道:“我與表弟都感到無地自容,拿書的手在不斷地顫抖。”這樣的構思,如同敘述一段曲折的故事,精巧奇特,符合與眾不同的要求。
表達怎樣求活?有了與眾不同的立意、材料和構思,還需要有生動、形象的表達。語言敘述不但要流暢,還要真實,符合特定的情境,并且要有個性。有位同學這樣寫《童年的月亮》:“我來到院子里,忽然發現臉盆里有個黃色的圓盤閃著亮光,高興地叫起來:‘月亮來到我家了!’我連忙端起臉盆到屋里告訴媽媽。媽媽一臉茫然,說:‘月亮在哪兒?’我急得直跺腳:‘月亮沒了,一定是剛才丟了。’媽媽笑著說:‘不要急,媽媽帶你把月亮找回來。’媽媽端著臉盆來到院子里,咦,月亮又來了……”這樣的表達,就把童真、童趣全抖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