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這定義,同學們可能會覺得有些拗口,簡言之,生活垃圾就是日常家居活動中產生的垃圾,最常見的比如廚房垃圾(易腐有機物為主)、煤灰泥沙、包裝紙盒,尤其是數量巨大、種類五花八門的一次性商品—— 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等等,從消費到垃圾僅一步之遙,花錢不多用起來方便,但棄之也快,不僅是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增加了垃圾產生量。
1995年,鐵道部將鐵路沿線兩側的一次性飯盒進行回收并掩埋,僅此一項就花費人民幣1億元;而那一年全國的一次性飯盒的總消耗量是約16億只,如果全數處理,所耗人力物力財力簡直難以想象!
如今,是否選擇一次性用品不是經濟上能否承受的問題,而是公民的責任心問題。垃圾是人類生產出來的,也必須由人類自己解決。世上本無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垃圾分類是目前處理生活垃圾的第一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目前處理生活垃圾的道路一直走得很艱難,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垃圾分類的習慣,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自覺減少對一次性產品的使用。為了讓絕大部分民眾都來重視這個世界性難題,各國也都是使盡招數。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國外有哪些對生活垃圾的控制措施吧。
增稅法
現在,征收垃圾稅,尤其是對塑料品和一次性器具等加重增稅的國家越來越多。
意大利施行“塑料袋增稅法”,規定每只塑料袋含8里拉稅,而商店每賣出一個價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稅。德國則規定,一次性餐具紙盒每只增稅0.3美元,一個罐頭桶征收0.25美元的稅。歐盟各國對塑料袋、除銹劑等造成污染的物品都會征收環境稅,根據各國具體政策和污染物影響程度的不同,所收稅額也各不相同。
獎罰法
在加拿大,如果發現隨便倒垃圾的人,除了令其撿起所扔的垃圾外,還要罰其在街上撿拾一定數量的垃圾抵罪。你可別覺得“這有什么難”,因加拿大國內城市異常清潔,在街道上撿到垃圾還是很有些難度的。所以為了不遭罰受罪,人們的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城市變得越加干凈起來。
法國對垃圾的處理規定是,將任何類型的廢物、廢料等垃圾放棄到公共場所或其他不屬于自己的地方罰250~600法郎;往河流或小溪中傾倒廢物,罰款2000~12000法郎。
而美國伯利克市卻是規定了回收的獎勵措施,對那些遵守垃圾分類處理規定、不把舊物放進廢品垃圾箱的市民設立“垃圾回收獎”。負責該獎項的人員每周在市內隨便挑選一戶人家,仔細檢查其垃圾桶,如未發現可回收的垃圾,當場獎勵該戶250美元獎金。
綠色交換法
這個名詞聽起來似乎有些新鮮。
在巴西的庫里蒂巴市,1991年起由市政府出面,組織居民特別是貧窮社區的居民撿拾垃圾,政府定時派有綠色標志和響鈴的垃圾車,走街串巷收購垃圾,并隨車派發袋裝食品、書報、學習用品和兒童玩具、影劇院票等物品,同居民、中小學生和兒童撿來的袋裝垃圾進行交換。
這怎么看都有些像我們常見的收破爛兒的,只不過這里的收破爛小販換成了政府,所換之物也似乎高雅一些。怎么樣,這個交換是不是既有趣好玩又環保經濟呢?
短信息
1. 地球比想象中堅強 自愈力遠超人類破壞力
據美國《新聞周刊》雜志報道,《美國學者》季刊的封面出現了一個不合理的觀點:地球對你是否駕駛混合動力車毫不在意。雜志中還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為標題的文章。根據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克林的觀點,人類對地球破壞以及為地球作出的貢獻在長期范圍內并不重要;對于地球而言,長期的變化才重要;我們必須根據地質時代來思考地球過去的變遷。
目前,這一言論引發學界嘩然,更有環保界人士對此激烈反攻。
2. 黃海連續四年爆發綠潮 近海生態遭到破壞
在山東省日照市和青島市以及江蘇省連云港滸苔綠潮陸續登陸,威脅沿岸旅游業和海水養殖。
滸苔綠潮已經連續第四年在山東沿海出現,2008年最為嚴重,當年6月,距29屆奧帆賽不足兩月之際,在青島近海海域滸苔突然來襲,爆發了歷史罕見的海洋災害。大海失色,國人聚焦,舉世關注。成片的滸苔被海浪帶到岸邊堆積成山,昔日的陽光浴場被滸苔徹底吞噬;往年漁船滿載而歸,此刻撈上來的卻只是一團團的綠藻。攜卷著臟水與垃圾的大片滸苔破壞嚴重破壞了近海生態。
#1050833;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