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十分適合你和家長共同閱讀的書。生活中很多困擾父母和你的看似無解的問題與煩惱,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解決之道。
◆青春期孩子的價值觀有些看起來是很荒誕,但是要傾聽他,尊重他,孩子就會逐漸變成大人,他慢慢會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如果家長采取查書包、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等方法,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繼續扮演孩子的角色,放棄成長的權利,變得幼稚化。這樣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華、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當一個普通的人。另一種是孩子選擇反抗,因為他覺得如果我不能挫敗父母,我就長不大。
◆孩子小時候不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要真正和爸爸媽媽產生親密會在16歲以后,度過逆反期,爸爸媽媽仍然溫柔堅定的愛她,她會慢慢表現出一些深層次的親密與依戀。
◆孩子在6到12歲這個階段,相對來說心理發展是比較安定的,沒有很大的起落。6歲以前很多東西都已經完成了,包括決定他終身的個性、行為色彩、情感模式、親密需求等。
◆如果孩子本身不快樂,游戲給他的快樂太多,就容易使他上癮,但如果孩子本身是一個快樂的人,游戲就不可能把他拴住,因為他的興趣太多了,他會覺得游戲打多了,好多事干不完,他還有很多其他的欲望。
◆對著鏡子笑就是對著自己笑,這需要一定的勇氣。我們看到很多人不敢對著鏡子笑,那是他不喜歡自己,不敢認同自己,甚至有人不敢照鏡子,因為他看到鏡子里面的自己會很難過。太愛照鏡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自戀,自戀是青少年必需的東西,每個孩子都是從自戀發展到去愛別人。
◆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把崇拜的對象從父母身上移開很重要。假設孩子總是崇拜父母或者認為父母是他的權威,那這個孩子就永遠不能長大,他會在父母的關懷下變得弱小。孩子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一般會對父母的權威進行挑戰,要進行挑戰,就必然有一個力量支撐他,不管這個力量是什么。當然,過去可能是雷鋒,那么現在可能就是影、視、歌等領域的一些偶像。
◆一般初中生的早戀是過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兒,不愛也不戀。高中的孩子早戀是尋找學習壓力的緩沖、青春期反叛、自愛體驗的混合物,實質是把對同性接觸的依戀經驗轉移到異性接觸中,只戀不愛。
◆事實上,好多家長并不教育孩子,過去在農村,一家七八個,根本教育不過來,但是他們的孩子成長得很好,而獨生子女受的教育比多子女要多得多,但是恰恰成長得不好。過去總是分析,獨生子女是不是溺愛,其實有一些不是溺愛,而是關心太多,也就是教育太多,管理太多。
◆沒有一個理由可以不上學,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棄。有的孩子內心產生了對學習的抵抗,有的孩子只是對父母憤怒,通過放棄讀書來挫敗他們。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
#1050833;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