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是兩岸三地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安德烈是她的長子。在安德烈處在叛逆的青春期拒絕和母親對話的時候,龍應臺提出以書信的方式交流。后來在爭得了安德烈的同意后,龍應臺將與安德烈的三十多封往來書信收入此書,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的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的家長們,而那些與安德烈有著相同問題又從自己的母親那里得不到答案的孩子們閱畢也明白了很多。
※剛成年的人跟母親太親近、太“乖”,恐怕代表著他本身的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
※在德國學校里,你只要滿十四歲了,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分,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你媽或爸身邊,你就是“小孩”,你就沒有身份,沒有聲音。所以,陌生人才會眼睛盯著你媽或爸發問,由“大人”來為你代言。
※不要忘記一個東西,叫城鄉差距。愈是貧窮落后的國家,城鄉差距愈大。
※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郁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你沒發現,經過納粹歷史的德國人就比一向和平的瑞士人深沉一點嗎?
※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么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么你就是個沒腦的人。
※從弗洛伊德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人類是由直覺所左右的。
※你將來會遇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是部屬,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做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我曾經喜歡吃魚翅,但是有一天知道了魚翅是怎么來的。他們從鯊魚身上割下魚鰭,然后,就放手讓鯊魚自生自滅。鯊魚沒了“翅膀”,無法游走,巨大的身體沉到海底,就在海底活活餓死。我從此不再吃魚翅。
※投機和智慧,看起來也很貌似。真假勇氣和智慧的細微差別,在《左傳》和《戰國策》里很多,希望有一天你能讀到。
※二十三歲的歌德愛上了一個已經訂婚的少女,帶給他極深的痛苦。痛苦轉化為文學藝術,他的痛苦得到升華,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輕人,緊緊抱著他的書,穿上“維特式”的衣服,紛紛去自殺了。我們自己心里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1050833;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