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963年拍攝了一部驚悚恐怖的劇情片,名叫《鳥》(《The birds》,又名《群鳥》)。這部電影可謂動物災難片的先驅,緊張的情節和演員們出色的表現使此片至今仍然擁有一大票忠實粉絲。片中,大自然對人類的神秘報復使人震驚恐懼,但很多人也許并不知道,這部電影其實并非毫無根據的虛構,而是以1961年實實在在地發生在美國卡皮托拉鎮的鳥類大規模死亡事件為靈感來源。
素來溫順的鳥類究竟為什么會向人類發動進攻?這是影片《鳥》留給觀眾的懸念。雖然影片并未對此作出明確的解釋,但看一看本期的“綠色達人”,也許可以引發你的思考,從而找到些許答案。
吃塑料的信天翁
乍看這張貌似馬賽克的圖片,你很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張由牙刷、瓶蓋等塑料制成品組成的拼圖,但其實這些都是從一只死亡的幼年信天翁腹內取出的。這張令人震驚的圖片曾出現在《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特刊的封面上,以此喚醒人們對塑料垃圾危害的認識。
科學家研究發現,健康的信天翁體內可以有一盎司(約28克)的塑料,但是兩盎司(約56克)就足以使之致死。雖然兩盎司看似不多,但由于塑料很輕,兩盎司所占體積就很大,信天翁腹內三分之一的空間就會被塑料制品充斥。
那么,信天翁為什么會吃下這么多塑料呢?
原來,成年信天翁飛行數千公里為幼鳥尋找食物,但卻經常誤從“太平洋垃圾大板塊”帶回塑料垃圾。
這個“太平洋垃圾大板塊”可不同于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哦。它位于夏威夷海岸和北美洲海岸之間,由數百萬噸被海水沖擊于此的垃圾組成。這些垃圾非常難以清理,因為它們并沒有聚攏成一個巨大的整體,而是由數百萬個小“垃圾島”組成,許多甚至還隱藏在海面以下。在這樣一個龐大垃圾場中生存,難怪這些信天翁會嗚呼喪命了。
油污中掙扎的海鳥
2007年11月15日,一只渾身沾滿油污的海鳥在烏克蘭的刻赤港附近掙扎。原油漂浮的水面上,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鳥兒那雙血紅的眼睛中透射出的驚恐和凄厲。
連接黑海與亞速海的刻赤海峽在之前的兩日遭遇了猛烈地暴風雨襲擊,風暴中沉沒的一艘油輪泄漏了2000噸燃料油。頃刻間,刻赤海峽12公里長的海岸都被原油迅速污染,隨即依海生存的3萬只海鳥跟著死亡。
海上船舶事故造成的污染是海洋中最常見的污染之一。燃油外溢,油艙破裂,石油進入海水后,大量的溶解氧被石油吸收,油膜覆蓋于水面,使海水與大氣隔離,海水缺氧直接導致和間接引發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有人說,在被利益籠罩的文明時代,石油只是一個象征符號,它代表的是來自于原始的欲望。如果沒有今天這樣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石油被最大限挖掘的時代,我們和這些亡去的海鳥是否還有更多的機會去共享那一片碧海藍天呢?
拒絕孵卵的賊鷗
產卵孵蛋、傳宗接代本是自然界各種動物的本能。可是在2003年的某一周,南極喬治王島上80%以上的南極賊鷗忽然棄卵離巢,賊鷗素來戀家愛幼,此舉實在令人費解。
通常每年十月之初,賊鷗們就從南大洋深處飛至這里,為的就是生兒育女。賊鷗夫婦共筑愛巢,生下寶貝蛋后更是對之小心呵護。而這次,鳥兒們不顧生計大事離家出走,怕是有著比這更為重要的原因。
近幾十年來,隨著著全球變暖和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世界環境惡化,自然界鳥類的生存狀況日益下降,南極也不例外。喬治王島區區彈丸之地,十幾年時間里也遭遇了頻繁的人類活動。例如人類生活污水污染鄰近水域導致海底生物群落結構發生變化;油污染造成南極海鳥繁殖受阻;廢棄漁網和電線纏繞導致海鳥非正常死亡等等。在之前的半年中,菲爾德斯半島巨海燕的數量就減少了90%,繁殖率下降了40%;許多海鳥的雛鳥大量死亡;就連一向為人們所熟悉喜愛的企鵝也橫尸遍岸。
賊鷗的出走也許一種抗議,一種警示,它們在向世界呼喊:救救我們!
短消息
1. 華盛頓環境保護得力,松鼠逛大街覓食
由于環境保護得力,華盛頓野生動物與人類親善相處,常??梢砸姷剿墒箦薜酱蠼稚弦捠?,見到行人也不害怕。
2. 世界裸騎日,悉尼男女裸體騎自行車宣傳環保
2010年3月13日,澳大利亞悉尼一年一度的世界裸體騎自行車活動賽在當地舉行。此次活動的目的是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平,以及騎自行車道路安全的認知。有趣的是,為了不影響“賽容”,有選手在賽前竟然煞有介事的刮完了腿毛,然后再光溜溜地奔赴賽場。
#1050833;編輯:付洋